核心提示
●藝術教育極講究先天條件,講究天賦靈性,大多數天賦不足的孩子,則是被誤導踏上從藝之路。
●目前中國民族聲樂,特別是女聲中凸顯的現象,讓人不無憂慮。解決的最好辦法不是抑制“金氏唱法”的風靡與發展,而是要以五彩繽紛、各種各樣的花卉的繁茂成長,改變“一枝獨秀”的局面。
半個多世紀以前,一個衣著樸素、行囊簡陋、壯碩敦厚的滿族小伙子,告別了親人,告別了家鄉,踏上冰雪北國開往首都的火車。他的懷里除了不多的盤纏錢,還揣著追尋音樂的夢想。1960年,他考上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師從沈湘教授。從大學生到演員,從歌唱家到聲樂教授,從中央樂團到中國音樂學院,他經歷了共和國歷史上的“三年困難”和“十年動亂”等崢嶸歲月。在艱難甚至是險惡的環境中,他矢志不渝,默默勤奮地埋頭學習、實踐、思索、總結著。他孜孜不倦地汲取著古今中外諸多聲樂學派的營養,不斷地豐富充實自己。當改革開放的旭日升騰在中國大地上時,他已經在運用屬于自己獨有的一套教學方法培養新人,哺育中國民族聲樂的未來。多年教學實踐,使他成長為一位開發歌喉的專家,一位美化聲音的巧匠。他的聲樂教學,隨著荏苒歲月逐漸化為影響歌壇的傳奇。
他就是金鐵霖教授。
李谷一是金鐵霖早期弟子中的佼佼者,當她從花鼓戲演員轉行民族聲樂,以明麗的歌喉和清新的唱法矚目中國舞臺的時候,人們在驚嘆之余,才開始關注、尋覓她身后的“人梯”和“鋪路石”;以家喻戶曉的成名作見證中國改革開放偉大歷程的彭麗媛脫穎而出,并于上世紀90年代被金鐵霖精心培養成為中國民族聲樂歷史上的第一位碩士;后來的宋祖英、張也、戴玉強、吳碧霞、祖海、王麗達等一個個、一代代歌唱奇葩次第開放,受到老百姓的贊賞喜愛。人們越來越熟悉、越來越敬重這位支撐在明星身后,猶如紅燭一般燃燒自己,照亮當今諸多著名歌唱家藝術人生的老師。
金鐵霖的成功,引來很多學生和引來無數贊譽。在此,我想引用喬羽的一段評價:“金鐵霖教授是當今最著名的聲樂教育家。他之所以著名,是因為他以自己的教學實踐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學生,其中有幾位已經成為近30年來在中國民族聲樂樂壇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代表著當前民族聲樂的水平。這樣的成就,在我國聲樂教育史上是不多見的。”喬羽的話言簡意賅,平實準確。我亦茍然。
金鐵霖性格內向,不善言談,胸中縱有經綸,也只道出五成。他對藝術的忠誠與認真,體現在教學的謹慎、精心、細膩上。我也聽到過聲樂界乃至社會上對于金鐵霖聲樂教學的質疑與非議。我不認為這些議論是文人相輕、同行相斥的謬論,而是百家爭鳴、各抒己見的學術探討。這種探討將有助于各種各樣聲樂教學方法的交流、切磋、總結與提高。在此我想就兩種盛傳的說法,談談淺見:
一曰:“金鐵霖遴選施教的都是條件好,甚至是小有名氣的學生,所以才能收到顯著的教學成果。”伯樂被推崇,在于相馬。從群驥中遴選出良駒,調教訓練成千里馬的是伯樂。讓瞎馬能識途、瘸馬能走路的是獸醫。社會需要伯樂,也需要獸醫,但二者的職責不可混淆。我這樣說是因為藝術教育極講究先天條件,講究天賦靈性。市場經濟把“望子成龍”的傳統觀念具體化為一些家長“望子成星”的癡心。每每看到那些不把孩子學習藝術當作美育,而是做著制造明星美夢的家長們,看到他們身邊一臉無奈、兩眼茫然的琴童、歌童、舞童們,不由心生悲憫。可憐天下父母心,更憐天下兒女夢。把五音不全培養成歌手,把五短身材訓練成舞者,莫說是伯樂,神仙亦難為之。國家級音樂學院的教授們在選擇學生時當然要優中選優,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藝術金字塔頂尖上的明珠,培養出馳譽世界、代表國家藝術形象的優秀歌唱家。
順便一說,近年來藝術院校門庭若市,大概源自大眾傳媒“一夜成名”的選秀比賽帶來的廣告效益。被擴大招收的學生,雖然勤奮刻苦,但成功者鳳毛麟角。大多數天賦不足的孩子,則是被誤導踏入從藝的泥潭沼澤。一味擴招的藝術院校,把那些不具備從藝條件的孩子招進來,再加上師資匱乏,教學無法,聲樂、器樂專業只能上大課,則是嚴重誤人子弟了。這類藝術教育,既不是為人民服務,也不是為藝術服務,大概只是為人民幣服務了。待到畢業求職時,這些孩子才恍然徹悟,自己成了藝術教育成功率的分母,成了藝術金字塔最底層的基石。
二曰:“現在‘金氏唱法’一統中國民族聲樂。要提倡百花齊放,提倡各種風格、流派的民族唱法。”這條意見說得準確、正確。目前中國民族聲樂,特別是女聲中凸顯的一些問題,讓人不無憂慮。但是我以為,解決的最好辦法不是抑制“金氏唱法”的風靡與發展,而是需要有關部門重視民族聲樂教學中處于“弱勢”且具有發展潛能的其他唱法、風格、流派,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教學傳承條件,創造讓多樣化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條件和環境。換句話說,就是要以五彩繽紛、各種各樣的花卉的繁茂成長,改變“一枝獨秀”的局面。面對“短板”現象,將長板鋸短是愚者,將短板加長是智者。今天尤其需要主流傳媒搭建更加廣闊、更加多元的民族聲樂展示平臺;文化與教育系統,應當建立更加科學、更加多樣化民族聲樂評價體系。只有這樣,中國民族聲樂百花齊放的局面才指日可待。
表演藝術的教學,經驗往往厚于理論,這與中國傳統表演藝術的傳承經常是口傳心授有關。我想,作為中國聲樂教育領域的領軍者,曾多次榮獲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的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應該著書立說,將自己的教學思想、理論、方法、體會等系統科學地總結出來,傳承下去,這是對中華音樂寶庫的補充與豐富,是對中國民族聲樂傳承和發展的又一重要貢獻。
當然,金鐵霖聲樂教學法不是金科玉律,而是一種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實用和卓有成效的辦法。我希望它成為眾多教學者的借鑒與參照,也希望聲樂界涌現出更加豐富多樣、科學實用和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