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人類文明,是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近年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面臨著許多問題,形勢嚴峻,不容樂觀。
其一,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其二,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獨立管理所形成的“信息孤島”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保護工作的有效進行,一個共享支撐系統的建設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重點。由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起步時間不長,保護工作人才和設備都很缺乏,尤其在基層,具有非物質文化素養和現代化專業技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人才,以及現代化的保護設施、設備均非常缺乏。
為了使人們充分認識到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特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在北京建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
北京作為中國政治、文化中心,在京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能更好地向全國民眾集中展示文化遺產,使民眾直觀地感受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第二,整合全國分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資源,建立高效統一的文化資源保護系統,明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職能并提供政策支持。
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可及時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登記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及時向社會公布普查結果。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傳承和創新為理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和開發,進行產業化運作。這是一種科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法,在實際運行中必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時對人才隊伍的培養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博物館的建立和運作,需要專業的人才隊伍,而專業的文化組織自身擁有獨特的優勢。專業的人才隊伍和文化運營經驗,能夠起到加大宣傳力度、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的作用。
(蔣秋霞 全國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