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春晚的《少年中國》廣受好評
如今的央視春晚,縱有千般不好萬般難看,但有一個“優點”是廣大觀眾,特別是網民們不得不承認的:這個一年一度的盛大晚會給大家提供了一個集體“吐槽”的機會。而這種集體“吐槽”的歡樂正在取代看節目本身帶來的歡樂,成為新媒體時代的“過年必備”。
其實,成為“吐槽”對象,只是央視春晚正在面對的巨大變化中的一個而已。面對這種巨大的變化,央視春晚也在不斷因應、求新求變,而正是這些求新求變的努力一方面受到客觀條件如內容生產力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與不斷變化的內外環境發生種種碰撞,從而產生了很多微妙而有趣的春晚文化現象。而觀察這些文化現象,或許將有助于我們理解春晚將何去何從的問題。
春晚格局: 孕育春晚改變的力量
近幾年來,各地方衛視實力和收視份額不斷增長,這讓他們有資格對春晚這塊大蛋糕產生更大的覬覦之心。平心而論,制作一臺春晚所帶來的廣告收益恐怕還不是地方衛視最為看重的,一臺成功的甚至是可以與央視春晚抗衡的晚會所帶來的品牌效益才是他們真正的目的。有鑒于此,地方衛視在各自春晚上的投入越來越大,各種宣傳也是鋪天蓋地。而在度過了品牌初創期之后,現在的地方衛視春晚無論其數量還是質量都足以與央視春晚一較高下,形成了一個有一定競爭的春晚格局。這種競爭,盡管與真正的市場競爭還是有所不同,但依然具有讓央視春晚改變的巨大力量。
今年,有多家省級地方衛視在除夕前后的特定日子推出了自己的春晚,并且早早地就打響了宣傳大戰,最終江蘇衛視、安徽衛視、上海東方衛視和遼寧衛視的四臺春晚脫穎而出,成為省級地方衛視春晚中的佼佼者。有趣的是,這4臺地方衛視春晚有一個共同特點:緊緊盯住央視春晚這個“市場領導者”進行運作。具體表現為“央視沒有的我有”,比如在央視春晚的籌備階段,請去年大火特火的“鳥叔”上春晚就一直是輿論熱點,最后“鳥叔”卻花落東方衛視;央視和歌神張學友的合作破局之后,馬上就有好幾家地方衛視春晚放出風聲來表示要請張學友上自己的春晚;而這其中最為明顯的例子莫過于趙本山宣布退出春晚,并表示將永遠離開小品舞臺后,遼寧衛視和江蘇衛視的春晚馬上以趙本山的小品作為噱頭進行宣傳,并都將其作為壓軸節目。值得一提的是,盡管論起平臺價值,這些地方衛視遠遠不如央視,然而央視春晚與央視一套平時的播出內容并不搭調,因此春晚每年都由專門成立的導演組籌備。相反,對于各地方衛視來說,平時播出的節目就與春晚這種綜藝性節目有很多相通之處,有一定的資源積累,這也構成了他們足以和央視春晚相抗衡的一個優勢。
在地方衛視這種窮追不舍戰略的“包圍”下,盡管央視春晚還占據著除夕夜這個最為“正統”的播出時間,但地方衛視的異軍突起已經給一家獨大的央視春晚造成了很大沖擊,正在改寫著電視春晚的格局。這一點,在收視率上有極為明顯的體現。根據最新出爐的收視率數據,今年央視一套春晚收視率與去年基本持平。而根據索福瑞公布的收視數據,江蘇衛視等地方衛視的春晚收視率均較去年有較大漲幅。
盡管一時之間,地方衛視春晚還不可能撼動央視春晚老大的市場地位,但是他們的加入確實攪動了春晚這一池春水。而競爭對手的出現,給央視春晚帶來的改變將遠遠大于普通觀眾的觀感和批評。
春晚范兒: 真正的危機是內容危機
應該說,今年央視春晚在改變方面還是下了很大功夫的。這體現在春晚的方方面面,主持人串詞不再是一板一眼,互相之間開起了玩笑,甚至是砸起了掛,語言類節目也不乏大膽辛辣的臺詞,歌舞類節目更是出現了如《少年中國》這樣廣受好評的“正能量”節目。更不用提用郭德綱的相聲取代了原本趙本山的小品占據的黃金時間,以及創新的舞美、燈光設計和后期特效的加入。
盡管這些改變獲得的褒貶不一,但至少央視敢于放下用了30多年的春晚范兒了,從中還是能看出求新求變的努力的。有趣的是,央視放下的春晚范兒,各地方衛視又忙不迭地撿了起來,從主持到節目編排,再到舞美、燈光,乃至整體視覺效果,這些地方衛視春晚看起來甚至比真正的春晚還春晚。其實,這種有趣的現象只是彰顯出了春晚的內容危機。
在這樣一個新媒體時代,不論是什么春晚,面對的觀眾都和之前大為不同了,他們中的很多人是在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正如本文開頭所言,已經習慣了一邊看春晚,一邊在網上“吐槽”的過年方式。面對這樣的觀眾群體,春晚的很多節目內容已經很難打動他們了,語言類節目再辛辣諷刺,也很難比得過網絡上如汪洋大海一般的內容有刺激性,歌舞類節目再炫再出彩,也很難比得上網絡視頻提供的視覺效果。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今年獲得了地方衛視春晚最高收視率的江蘇衛視春晚主打的是臺灣偶像團體F4再聚首、《新白娘子傳奇》劇組重聚等懷舊牌,而東方衛視的“鳥叔”、遼寧衛視的SJ-M、安徽衛視的莎拉·布萊曼等則主打國外流行牌,這些節目雖然很具有轟動性,但更多地還是在爭搶噱頭,并無助于從根本上解決春晚面臨的內容危機,畢竟不是每年都有懷舊牌可打的,也不是每年都能出現“鳥叔”這樣的流行元素可以留待春晚使用。因此,就此一點來說,春晚面臨的種種問題無非是內容危機,是如何在新媒體時代還能抓住觀眾眼球的危機。而目前來看,不論是央視,還是地方衛視春晚,對于這個問題都無能為力。畢竟這與整個舞臺藝術的發展水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在舞臺藝術逐漸式微的今天,他們完全承擔不起為春晚提供內容的重任。
于是,我們看到的是,對今天春晚的評價,不論褒貶,往往都不在于節目內容本身,而是糾結于各種形式,甚至是各種花邊和花絮新聞。今年央視春晚的導演哈文曾表示,春晚就是一種陪伴。這個說法很溫情,也很準確,但是觀眾能再忍受幾年這種內容空洞的陪伴呢?即便在除夕夜還是找不到別的替代品,但總還有選擇不看的權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