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最近幾年來,中國電影文化建構存在的問題隨著電影產業的深化發展而日益凸顯,總體低位運行的國產電影文化形象與電影產業發展勢頭之間仍存在著諸多不相適應之處。作為中國文化載體之一的電影作品,對外缺席威尼斯、戛納、柏林這世界三大電影節的情況突出,作為國家“文化名片”的電影難以走出去;對內則是能夠代表民族文化品格的作品尚顯不足,優秀作品與市場回應之間尚有較大差距。這與我們大國地位,與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與電影生產消費大國的地位相比,與日益強大的經濟實力相比,與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顯然是不相稱的。電影業發展到今天,迫切呼喚具有深刻文化意義、對民族歷史進行深入思考、對人性真善美進行審視的“文化大片”。
“文化大片”不是一種電影類型,無論是商業大片、中小成本電影還是文藝片等,都可以是有文化的“文化大片”。“文化大片”所承載的,應是只有在中國大地上才能誕生的,具備中國特色、體現中國模式、展示中國氣派、蘊含中國風格的美學體系。這一體系有五大要素,即符合主流價值、弘揚民族文化、秉承時代精神、順應大眾需求、展現國家形象。
最近一兩年,中國電影通過10年來產業的積累,正在探索“質”的突變。這個“質”,是民族電影樹立民族品格、呼應民族精神文化需求的質,是民族電影亟須擔負應對好萊塢影片強烈沖擊的質,也是民族電影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質。但我們必須理性地看到,在好萊塢大片的擠壓下,在文化全球化的語境里,在日益成熟的電影產業形態中,中國不能僅僅靠偶然性大于必然性的中小成本“黑馬”來拯救電影市場和電影文化。中國有著輝煌的文化遺產、遼闊的疆域、豐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樣式、五千年歷史文明、激烈社會變革的現實生活都為電影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文化寶庫。
“文化大片”需以藝術性為前提。藝術性不高的作品,比如低成本喜劇、惡搞電影,可以成為快餐時代的開心食品,但經不起時間考驗,成為不了“文化大片”。與此同時,“文化大片”也不排斥“商業性”,真正的商業性是操作流程的科學性、技術的精密性、藝術的高水準、優質的人員素質等等。
“文化大片”還需以專業性為基礎。作為藝術的形式之一,電影的多元特征更加明顯,主要體現在題材上。作為故事片,主要側重于它的觀賞性和藝術性。作為其他片種,發展速度已經趕上故事片,這些新形式的片種不僅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更具有實用性,比如與游戲結合得非常緊密的游戲電影,正在興起的微電影,以及廣告功能明顯的廣告片、宣傳片、公益片、形象片等等。在電影功能多樣化的情況下,我們不是排斥更多的人參與電影,而是鼓勵術業有專攻,只要以真誠的心態來做,以嚴肅的文化責任來做,那不管是做主旋律電影還是商業電影,不管是藝術片還是實驗片,都能有所收獲。
“文化大片”還需以創新性為動力。電影是一種精神產品,精神產品的消費特征就是“求新”“求變”,所以創新是電影藝術的根本規律。
“文化大片”更需以品牌化為載體。電影品牌作為一個綜合平臺,可以為電影企業的發展提供最佳途徑,是吸引觀眾消費的最佳名片。
(作者為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