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人在網上傳出金庸讀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的畢業證書照,一時引起真偽之辯。昨天有多家媒體刊登消息稱,此事屬實,金庸從2009年秋季學期開始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袁行霈教授。
讓許多人難以理解的是,金庸已經是國內外多所大學的名譽博士和名譽教授,并且早就是北大的名譽教授了,他為什么還要讀博士?而且89歲高齡的他又是如何修滿學分,完成博士學業?
對金庸為何讀博?2008年,當時的北大校長許智宏曾給出了間接解釋:“金庸準備明年讀完劍橋博士,再接著念北大國學研究院的博士。金庸曾說,自己在劉邦廢立太子的事情上一直搞不明白,向北大國學院的老師請教后,就豁然開朗了。他覺得自己對國學的研究不夠,希望能到北大國學研究院向一些老師請教。”
為了弄清一些歷史問題,像金庸這樣“噸位”的名人,國內任何大學的任何教授被他咨詢,大半都會感到萬分榮幸。金庸大可不必從頭讀起,更沒有必要再拿一個博士學位。正常的情況應該是,北大請金庸到學校做客座,順便與他想要的學者交流,得到他想得到的知識。
在“金迷”眼里,金庸是大師,已經足夠博學,無需再讀博士;89歲高齡的金庸也無需借此炒作——以金庸的名氣和地位,他本身就是光源,不需要借光。
對金庸讀博,更多的解讀是他“活到老學到老”,是學無止境的表現。其中的質疑,更多地指向學校,認為面對如此名人,北大不可能嚴格按照讀博的程序要求金庸。有網友調侃說,北大如何叫金庸去讀政治考外語?怎樣按博士課程逐一考核金庸?金庸拿到博士,估計也是“半買半送”的。
這樣的質疑有其特殊的理由:在我們的高校里,博士畢業證書有時就像街頭的宣傳單一樣可以批量派發。與宣傳單見人就派有所不同的是,博士學位的派發對象要有實力,權、錢、名必須擁有一項。而想要博士學位的“實力派”人士,未必是愛上了博士的知識或學術,而是因為它像一種香水,他們所缺少的那種香水,灑在身上別有味道。
對沒有獨立品格的學校來說,給“實力派”人士安名譽職務,授某種學位,實際上是互相沾光、互灑香水。這種現實情景大量投射在我們的腦子里,金庸“讀博”成疑,就是這種現實思維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