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被刪”事件回顧
9月4日,河南某報紙刊登了《送走魯迅迎來史鐵生——在一線教學者看來,新教材更接地氣》一文,被媒體以《人教版語文教材刪除魯迅文章作家稱其過于深刻》為題轉載后引起熱議。9月5日起,騰訊微博、新浪微博上“魯迅作品全面退出教材”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緊接著,人民教育出版社相關負責人出面辟謠,稱“魯迅被刪”純屬誤讀,目前人教版初中義務教育語文教材里,依舊有魯迅的6篇文章,所占比例仍是國內作家最多的。但“魯迅被刪”事件依然點爆了各方爭議,引出當下教材設計、教育規劃乃至大眾閱讀該如何面對魯迅的熱烈討論。
魯迅作品退出新版語文教材引發爭論。有些是過度解讀,不了解實際情況就說了過分之辭。如有媒體認為魯迅作品被完全驅逐出教材,事實上,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里,一直有魯迅作品,只是比例越來越小。人教社老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有《風箏》,下冊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八年級上冊有《阿長和〈山海經〉》,下冊有《藤野先生》《雪》;九年級上冊有《故鄉》,下冊有《孔乙己》。按魯迅的地位,選入這些篇目并不算多,不過較之以前也減少了一些。正因為魯迅作品一直占據著中學語文教材的“首席”,因此,新版七年級上冊刪除《風箏》,讓很多人無法接受。當然,這的確是魯迅作品首次在初中語文單冊教材里缺席。
我的看法是,就魯迅談魯迅是片面的,語文教材選文失當才是關鍵。無論小學語文教材,還是初中語文教材,乃至高中語文教材,選文一直有問題。小學語文教材幾乎都是改編,而且是篡改式改編,對原文的語言純正性和審美性都是極大損害。改編過程丟失了很多深刻內涵,而這些恰是最值得學生品味、鑒賞和學習的。
但就整體情況看,語文教材的根本問題,不是是否刪除魯迅作品,而是語文教育文化價值的錯位。語文,包含語言、文字和文學三個部分,但無論是學習語言、文字,還是領悟文學,都要通過閱讀和欣賞來完成,而且語文學習到最高階段,就是要學會創造語言世界,尤其要學會創造富有個性化審美內涵的文學世界。我們總在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所謂工具性,就是學語文要識字,把識字、組詞和交際能力當做最基本的教學目標。因此,無論小學語文還是中學語文,都把課文以字、詞、句、段拆開來學習,導致語文學習丟失了整體審美性,丟失了欣賞所帶來的審美愉悅。語文考試,考的都是解詞造句、語法修辭,閱讀理解都有標準答案。不少語文教師把閱讀能力的提高簡單依賴于做閱讀理解,而忽視了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和欣賞恰恰是“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語文的要義,就是要引領孩子進入母語世界,學會閱讀和寫作,同時享受文字閱讀和創造的快樂。因此,語文教材的編寫要堅持三個基本原則:一要堅持審美性。語文是一個人最初進入的文字世界,因此一定要把或者優美、或者樸素的純正的文字呈現給學生。如果語文教材的文字不優美不樸素,只是起到認字的作用,只是枯燥乏味的文字組合,那么最初的文字認知就會刻板化,學生對語言的魅力就會認識不足。二是要選原作。現在語文教材普遍是把作家作品改編過來。改編者水平難道比作家還高?如果原文很美,何必要修改和壓縮?原文不好,也就沒必要選編了。中國文學幾千年,難道還挑不出幾十篇適合進教材的作品?另外,改編原作,對原作者也不尊重,而且是對語文教學的簡單化認知。語文教學不就是要從原文里找到最值得欣賞和學習的語言文學知識、品味文學作品里獨特的思想情感和社會生活內涵嗎?三是要堅持按文體分類來編排語文課。現在語文課文幾乎都是按照主題思想設定單元,然后在確定的主題下選文,就像在固定的筐子里填東西。七年級語文上冊設置了六個單元,外加一個課外古詩詞背誦專題。那六個單元中第一、二單元以“人生”為主題,因流沙河、周國平的文章被刪除而被媒體廣為關注的第二單元,主題其實是“人生理想信念”。其他幾個單元分別以四季、科學、親情和想象為主題。按主題思想選文、講課文,首先讓老師和學生重視文章的思想性,從而接受思想教育,但忽視了學習語文的基本目的,那就是學習和掌握文體知識,其實,文體的創造力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關鍵。科學的編寫法,應該是按文體分單元,每個單元都介紹相關文體知識,學幾年語文,老師和學生都知道文體創造的要訣。語文教材長期以主題思想為單元編寫教材,又按主題思想來教學,結果呢?很多學生學了12年語文,不知道詩歌、散文為何物,連基本文體知識都不明白。很多語文老師反映詩歌很難教,其實,單純挖掘詩歌里的思想性,詩歌就沒法教也沒法學,如果從文體知識入手,從文體的獨特性、審美性入手,老師教起來好教,學生學習寫作也容易,也能很自然地領悟詩中的思想情感內涵。按照文體單元來編寫,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把語文課和作文課連接起來,而不是語文課和作文課“兩張皮”。
因為刪除魯迅的作品,媒體和大眾把對語文教材的批評對準了人教版教材。其實,其他幾個版本語文教材問題也多多,特別是對語文教材文化價值的定位,都犯了常識性錯誤。前面提到的簡單以思想主題來分單元編寫,就是有意淡化語文本身的審美性、趣味性,降低語文的文化價值。課文里學的是詩歌、散文、童話、寓言、古詩詞和小說,但作文教學則又要學生寫記敘文、議論文和說明文,語文課把文體簡單化,把寫作簡單化,反而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更談不上激發學生的審美潛能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語文教材編寫的舊的思維不變,母語意識和母語文化的傳承無從談起。現在很多中小學生不愛學語文,甚至很討厭語文教材和語文課,這不是學生的問題,是教材編寫的問題,也是語文教學模式的問題。中國人不愛學語文,這本身就是很可悲的事情;中國學生對自己的母語學習沒興趣,就是語文教育的價值錯位。(譚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