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導演馮小寧:中美特技水平相差50年
嚴格來講,馮小寧屬于“第五代”導演,但美工出身的他較另類,作品類型非常多變:早期的《大氣層消失》融合科幻和環保色彩,《戰爭子午線》呈現反戰態度,《黃河絕戀》《紅河谷》進行了戰爭商業片嘗試,《舉起手來》系列則是《虎口脫險》式戰爭喜劇。他也是中國導演中少數熱衷于特效的人,《紫日》《超強臺風》還曾惹來爭議。
今年,馮小寧把他20年前執導的電視劇《北洋水師》重新拍成了電影《甲午大海戰》,并即將在下月6日公映。談及為何有此舉,他說,一方面是因為當年電視劇做得太粗糙,另一方面,他也想以此提醒現在的年輕人:這是一種痛。
《甲午大海戰》就是來擋子彈的
新京報:你20年前拍過電視劇《北洋水師》,這次怎么想到要拍個電影版?
馮小寧:拍甲午戰爭一直是我的夢想,當時能力達不到,于是先拍了電視劇?,F在回頭看,制作真的粗糙。我這人有點愛斗氣,沒拍好還想重拍,《黃河絕戀》《紅河谷》都有因為成本和制作時間而造成遺憾,但遺憾最大的是《北洋水師》。
世界上的強國都特別重視國恥,比如珍珠港事件,美國電影也拍過好幾次。有人說,我們看電影喜歡看喜劇,但用悲劇來拒絕電影是很愚蠢的。喜劇可能是一種快餐,但悲劇會影響我們一生。
新京報:除了彌補遺憾,拍這部電影想告訴觀眾什么?
馮小寧:在電影院看美國大片或一些武打片,你覺得自己長大了嗎?是不是還在電玩游戲里轉呢?人可以把娛樂當成一個重要的東西,但成人和孩子要有區別,看一次《甲午大海戰》你會覺得自己長大了。如果沒有甲午戰爭的失敗,中國在一百多年前或許會走向另一條發展道路,這段歷史會給我們一種痛。鄧世昌用艦船撞擊日本戰艦也是英雄,那種感覺和湯姆·漢克斯在《拯救大兵瑞恩》中用手槍打坦克是一樣的。
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我們請了三個歷史專家,做了很多史實工作。日本人戰前沒料到會大勝,隨便提出賠償2億兩銀子,沒想到清朝政府稀里糊涂地答應了。當時日本已經打不下去了,天皇說:我每天只吃一頓飯,支援前線。其實我們再撐一下,日軍就不行了。這真是恥辱。我為夏雨扮演的日軍軍官設計了一句臺詞:“當中國人團結起來的時候,就是對日本最危險的時候?!奔孜鐟馉幘褪且幻骁R子,對如今的現實很有借鑒。
新京報:近期國產電影境況不太好,你怎么看?
馮小寧:確實沖上去一批倒下去一批,這時候需要什么呢黃繼光。《甲午大海戰》就是去擋子彈。市場非常嚴峻,國產片7月扎堆上,都是被美國大片給逼的。中國電影現在處于落后位置,只能打游擊戰了,先呆在山溝里想辦法自強。
我們必然要向美國學習、和好萊塢合作,然后慢慢尋找到中國文化精髓的東西,比如吳宇森、李安,在好萊塢奮斗多年也走出了中國文化特色。另外,不要說中國導演傻,很多時候他們都處在無奈中,有投資、市場壓力問題、還有題材限制問題。
拍《舉起手來》意味著放棄名利
新京報:《甲午大海戰》是悲劇,但你之前拍攝的《舉起手來》則是喜劇,有網友批評你是故意弱化侵略者、自己意淫,你怎么看?
馮小寧:看看《黃河絕戀》和《紫日》,就會知道我的戰爭觀是什么。拍《舉起手來》對我是個學習。戰爭喜劇要把握分寸,參照對象就是《虎口脫險》,那部電影里德國法西斯就是傻瓜啊,在《舉起手來》里日本侵略者也可以變成傻瓜,但不是說在歷史上他們就是傻瓜,如果非要叫板,《虎口脫險》一無是處。
新京報:當時為何要拍戰爭喜劇?
馮小寧:主要是市場觸發。很多影院經理建議我拍喜劇,說看的觀眾非常多。我知道拍喜劇就要放棄名利,所有電影節從不會給喜劇片獎,只有《美麗人生》是例外。但請所有對《舉起手來》有偏見的人研究一下,它在沒有宣傳、城市主流院線不支持的情況下,連續9年是全國農村院線點映數第一名第一部投資才400萬,農村院線共放映100萬場,500元一場的話,票房超過5億元了。目前第二部30萬場放映,也是全國第一。很多放映員去農村給農民朋友放《失戀33天》《唐山大地震》,他們說不想看,非要看《舉起手來》。中影的人一直讓我拍《舉起手來3》,我也不想馬上就拍,一定要找到最好的點子才會再拍。
新京報:以后專門為農民兄弟拍片,你愿意嗎?
馮小寧:我無所謂,《紅河谷》之后我就看淡了名利。但《甲午大海戰》不是以農村院線為主導的,它還是商業電影,要拍給所有的觀眾看。
特技愛好者談
耗費兩千萬克隆定遠艦
十幾年前《泰坦尼克號》拍攝時,我去過他們現場,很多船只是模型,大的和真實船一樣,小的也有20米長。
這次《甲午大海戰》采取實景拍攝,威海港務局耗費兩千萬元克隆了定遠艦,船上的大炮都是兵工廠定制的,而且擁有航行證當然,他們靠旅游已收回了投資。對戰的大場景,每條船也有火車廂那么大,我們在中蒙邊境的一個淡水湖拍的,那里浪很大,能模擬出大海的感覺。這次特效不能說非常好,但我自我感覺還可以,在國產片里算不錯的。
中美特技水平相差50年
中國的特技水平和美國相差30-50年。五十年前差距可沒這么大,那時曾有蘇聯的一些模式可以借鑒,那時北影、上影廠都有自己的特技車間。之后重新整頓,那些車間就全部死了,那個時候幾乎都是低成本地做,特技水平停留在文革前的水平,再也沒發展過。
之前我就和張建亞嘗試過本土特技,很少有人關注這個問題。這二十年,中國電影長期提倡娛樂或主旋律導向,忽視了電影本性上的東西:首先要好看,才能抓住觀眾,然后再傳達你的理念和思想。
(編輯:歐陽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