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明:金娃娃是這樣煉成的
榮獲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之后,胡新明沒敢在北京耽擱,很快便回到了陜西鳳翔的六營村,一個遠近聞名的泥塑之鄉。身為鳳翔縣新明民俗文化傳承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藝術總監,胡新明總感覺時間不夠用,幾乎每個星期都有新的訂單進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熱起來之后,他作為陜西鳳翔泥塑的傳承人,一方面積極參與民間傳統手工藝保護,另一方面主動推進民間藝術市場化、產業化,為傳統民間藝術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更新發展做出了可貴的探索。如今,他的泥塑作品已經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接到記者的電話時,胡新明正在工作室里捏弄他的泥娃娃。聊起這門“祖傳的手藝”,胡新明的興致很高,中學畢業便投身鄉土藝術的他說:“或許是天性使然,我打小就喜歡捏泥娃娃。從十一二歲開始做著玩,直到現在把泥塑當作一項事業。”
胡新明生于1965年,整個童年恰與“文革”相始終,但這并不妨礙他自幼受到家鄉民間藝術的熏陶。父親胡義、母親寧錄翠都是諳熟泥塑、面塑、剪紙、刺繡的民間藝人,著名藝人胡深則是他的爺爺輩。
由于怕當作“資本主義尾巴”批判,鄉里鄉親都沒人敢捏這些泥巴玩意,直到上世紀70年代后期,才有兩三戶人家,包括胡新明的父母開始操起泥塑的營生,但都是偷偷摸摸的,胡新明也沒少跟著父親拉著這些泥娃娃走村串巷地叫賣。
“我就是那個時候開始做泥塑的,很快就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1982年,胡新明初中畢業,適逢農村改革包產到戶,農民種地擺脫了“出勤制”,很多人家撿起了祖傳手藝,胡新明也滿腔熱情專攻泥塑,很快就在十里八鄉出了名。
1985年,陜西省組團赴美舉辦“陜西月”活動,胡新明作為鳳翔泥塑的唯一代表,攜帶300來件泥塑作品登了機。泥塑在國外的受歡迎讓他意識到:這不是泥娃娃,而是金娃娃。
因為這個信念,在1990年后泥塑在當地基本絕跡的情況下他仍堅持弄這個玩意。“1996年,通過打工我攢了4萬塊錢,又借了4萬,在縣城辦了個加工廠。父母哭鬧著不讓我做,說那么多有名氣的老藝人都不下去,你做出來誰要?”
胡新明也思考過這個問題,他認為“泥塑要發展,首先要解決它容易破碎的問題。記得有次往新加坡發貨,到地后90%都碎了,誰還敢訂貨?”為此,胡新明替換過多種添加材料:枸紙、舊棉絮、新棉花、乳膠、陶膠……后來,有位考古界的老專家建議在和泥時加入糯米汁等,經過實驗,終于研制出摔不爛的新型泥塑。這是借鑒了西安古城墻磚頭接縫處添加糯米汁進行粘合的經驗。
第二年生意就做起來了。寶雞一位老同志來買泥塑送人,結果很滿意,就加入10萬塊錢合伙做起了泥塑買賣。到2000年,又有西安一家裝飾公司投資100萬元,合資建成了西北民間藝術開發公司。
2002年和2003年,胡新明設計制作的泥馬和泥羊被選為國家生肖郵票主圖,胡氏泥塑頓時火了。但在這時,他卻把廠子轉讓給合伙人,自己選擇了退出。
胡新明解釋說,合伙經營的代價是失去了創作的條件。“我是一個創作人,而不只是企業人。”退出后的胡新明創辦了胡新明民俗工作室,專職創意研發;入選國家生肖郵票使他得以積累500萬元創辦西北民間藝術博覽園。
當時接到的最大也最具挑戰性的訂單來自百事可樂,訂制6萬個,但必須40天內交貨。“按照專業技術,我們每天只能制作1千到2千。我們租用鄉鎮府100多間房子,600多人緊張投入生產才得以完成任務。”
在胡新明的帶動下,全村3000多人被發動起來了,全村每天能出產3萬多件泥塑產品,而以前生產1萬件產品就需要1年。
多年的闖蕩讓胡新明意識到,民俗產品想在市場上獲得成功,必須重視創新、開發、包裝、設計。他的下一步計劃是“百工坊”,即投資1000萬和100畝地建成100個作坊,把全省甚至全國非遺傳承人作坊吸引到陜西,每家開一個工作室,形成規模效應。目前已經有皮影、臉譜、剪紙、漆藝、陶藝等20來個作坊。
“非遺怎么保護?就是要找到相應的市場。有些非遺本來就是具有商品屬性的。博物館保護也很有必要,但沒有市場,保護不現實。”
“國家級傳承人每年補助8000塊,主要就是用于傳授學生。但若無法謀生,學了也白學,還不如去打工——東西南北中都是這個形勢——傳承完全是空話。”
說起帶學生,胡新明也曾培養過300多個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作坊。“像有的做佛像的,一個活就有幾十萬。”胡新明說,十二生肖、八仙、鐘馗等都是比較受歡迎的泥塑產品,80%被政府、企業、社團批量訂制作為禮品。“虎年的時候,光聯想集團就一次性訂做了5000個泥老虎。”
因此,他的經驗就是:第一,建立傳習所,用于教學;第二,建設百工坊,以生產促保護。他希望通過鳳翔泥塑,把其他民間工藝帶動起來。鳳翔是一個文化大縣,民間文化大縣。如今鳳翔縣泥塑產值達4000萬元,光村里就高達700萬元。希望2015年百工坊建成后能達到1億元。
曾有學者說,民間藝術是土生土長的藝術,隨著物質基礎的增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注定逃避不了曇花一現的命運。的確,家居環境的改變讓曾經流行的年畫和窗花無處張貼,因而衰微。社會生活的日新月異也讓胡新明對自己的事業充滿危機感,但他從中悟到的是,民間藝術只有適應時代、適應市場,才能生存發展,因此必須結合傳統,不斷吸收新元素、開發新品種。
“鳳翔泥塑的基本色彩元素不能丟,但材質、造型可以創新。”
“鳳翔泥塑可以發揮各作坊在毛坯、墨線等方面的優長,分攤生產任務,降低經營風險,但必須堅持手工制作的質感。”
“鳳翔泥塑以黃土、棉花為主的純天然特性不能丟,聚乙烯等化學原料的添加必然不被市場認可。”
和絕大多數傳承人一樣,胡新明也常常在憂慮祖傳手藝能否在子女身上傳下去。“我的兒女里面,兩個上大學,一個上高中,我打算讓他們繼承我的手藝。但他們反問我:干嘛非要做這個?民間小手藝不被年輕人認可,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也是他們的自由。”
畢竟,非遺最大的問題,就是下一代的傳承。“家庭傳承雖然只是非遺傳承的方式之一,但卻是最有效也最感人的一種方式。”說服工作到底還是見了一些成效。胡新明告訴記者,女兒這會兒正在屋里學做泥坯呢。——至于以后如何,還是拭目以待吧!
(作者為《中國藝術報》記者)
胡新明
男,漢族,1965年7月生,民進會員,陜西省鳳翔縣新明民俗文化傳承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兼藝術總監,陜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一級工藝美術師。
泥塑代表作品有“平安馬”、“樂樂獅”、“五毒青蛙”、“富貴羊”等,是鳳翔泥塑省級傳承人。曾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首屆南京中國旅游紀念品設計大賽金獎、第二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銅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杰出手工藝品徽章”等。作品被選為馬年、羊年、豬年國家生肖郵票主圖。公司產品銷往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積極參與民間傳統手工藝保護,推進民間藝術市場化、產業化。被評為陜西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編輯:歐陽文奇)
共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下一頁 | 尾頁 轉到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