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評文化產業—— 非遺:要開發更要傳承
CCTV2《今日觀察》:
三評文化產業—— 非遺:要開發更要傳承
現如今我們的年輕人熱衷于看美國的電影大片,買日本的連載動畫時,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大國,我們的傳統文化陣地卻越來越萎縮,越來越衰落。原因是因為別人太強大?還是我們自己不爭氣?這應該讓我們深思。如何把作坊式的傳統的手藝產業化?如何讓身口相傳日漸衰落的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史小諾和特邀評論員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著名財經評論員劉戈共同評論。
皮影戲民間藝人在寂寞中堅守、守望與創新,文化傳承如何與時俱進?
皮影戲在我國北方一般被稱之為“皮影戲”。說起皮影戲,湖北夷陵的老徐都能完整的做下來,既會唱念做打,又會設計雕刻,他目前有一整套道具,就是自己一刀一刀刻出來的,這些道具陪他度過了30多個春秋,如今老徐的戲班一年只能接10幾個活,收入根本不夠他養家糊口,無奈,老徐只能在沒有演出的時候,外出打工養家。老徐說,曾經有人看上了他這一箱子皮影道具,想出三萬元買走,但他很干脆的拒絕了。
徐成樹(民間藝人):我經營了幾十年了,有點舍不得,留給后人,看他們該怎么辦就怎么辦。
在陜西華縣,因為唱皮影戲沒有保障,皮影藝人紛紛出門打工,這讓從小看皮影戲長大的雷文東萌生了一個想法,把華縣所有的皮影藝人全部整合。
雷文東:他們上臺演出的時候,我永遠感覺到一種震撼,所以當時我把華縣所有的(皮影戲)藝人全部整合,從西安的、從窯廠的、從建筑工地的全部叫進來,我給他們發工資。
雷文東:(如果)皮影繼續延續一盞青油燈,一場賣雜貨(皮影劇目),它是沒有市場的,早晚會進博物館,我要把它進行打包、包裝,要進行產業化,最終讓它的效益倍增。
陳少峰:傳統文化如果沒有創新 就無法融入至現今的生活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現在傳統的一些戲曲、曲藝,還有一些工藝美術和手藝的傳統在很多地方,特別是在一些城市里遇到了很大的挑戰。在鄉下,現在有一部分傳統的元素還能夠作為一種儀式,比如婚喪嫁娶的時候還會出現。這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它就是傳統了,跟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有較大的裂隙,相互之間不對應。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傳統的藝術表現力或者是文化的類型比較單一,就是包括它的題材以及表現形式,跟我們今天時尚的文化類型相比,它顯得比較老,比較舊。所以,它本身要有一定的創新,因為完全靠保護的話,沒辦法融入到我們現在的生活當中。比如,皮影戲今后很難獨立作為一種樣態在城市里,但是它可以就是穿插到各種各樣演出當中,成為其中一個組成部分。
劉戈:重視傳統文化創新 讓其價值得到再生
(《今日觀察》評論員)
就我了解,皮影戲現在只是在華縣,在陜西的一些地方的鄉間還有演出。在農閑的時候,還會有一些觀眾。但是在全國大部分地方,都沒有觀眾了。但是有一些地方把皮影戲里的一些元素,比如在唐山,因為唐山的皮影戲很有名,所以唐山把皮影戲道具開發成一個旅游紀念品,一個裝飾品。比如泰山就把皮影戲表演給游客看,使之成為旅游資源的一部分。
由于這些年的扶持,現在皮影戲除了在演出市場不可能再回升到幾十年前的狀況了,但是它的這些元素在各地有發揚光大,這得益于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從2006年開始,皮影戲就被列入了國家的名錄。前一段時間,在巴厘島召開的聯合國人類文化非藝術文化遺產的大會上,皮影戲又被認定為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這樣一個認定,各地就會積極把傳統文化給挖掘出來,因為他看到了希望。由民間藝人,還有一些經營者等等結合起來,將傳統的元素和現代生活相結合起來,讓它的價值又得到了再生,
栩栩如生的人物,天然原木的色澤,細膩寫實的雕工,在東陽木雕國家級傳承人陸光正的創作室里,平面立體雕刻的木雕藝術呈現在我們眼前。
陸光正(東陽木雕國家級傳承人):主要是進行創新,就是如何來適應現代建筑的需要,現在把木雕裝飾同現代建筑相結合,這一點市場相當大,相當廣泛。
在浙江東陽,由于現代化建筑風格的盛行,由于傳統建筑的東陽木雕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逐漸走向衰落,許多雕花匠要么放棄這個行業,要么遠走他鄉謀生。在外經商的李黎明四年前回到家鄉,為東陽木雕找到一個載體,就是硬木家具。有實用性家具做載體,東陽木雕就有可能跟著家具走向市場。
李黎明(東陽紅木家具行業協會會長):當時我們花了3600萬來推廣,我們連續4年,花了將近1個億的錢來推廣,那么現在市場的出租率是百分之百,現在東陽從一個市場4年里面(發展)到了4個市場。
傅旭東(商戶):以前感覺沒市場啊,沒銷路啊,怎么辦?也不敢做這個,但是通過這個市場一搭建,通過這個平臺以后,我們就有膽子回來創業。
陳少峰:將傳承人塑造成為明星 用企業的經營方式來經營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 《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這里面應該兩個部分:一個部分就是通過文化之間的對接。比如在建筑上面使用各種各樣的傳統的建筑藝術雕刻、裝飾等等,這里面有非常多的東西是可以傳承的。特別是現在我們強調回歸自然,或者可以借鑒中國古代的園林建筑等等,將很多工藝與現代進行結合。另外,我們在影視當中,也可以去反映傳統的一些元素,這樣可以推動傳統文化更多的融入到我們今天的審美和文化的欣賞當中。
另一方面,從產業發展的角度,或者說從經營、從品牌的角度來看,對傳統的東西,只要有現代使用價值和現代發展價值的東西,那我們就去塑造它的品牌,比如我們把工藝傳承人塑造成為一個明星,用企業的經營方式來經營。特別是像各種雕刻藝術以及各種工藝美術可以分成各種類別,在每一個類別當中,有一批明星式的大師,再結合企業的經營和對當地的文化融合。比如紫砂壺就可以進入到我們現在的客廳以及我們的收藏和生活方式當中。當然,最關鍵的就是要找到一種經營的能力。所以,我一直在建議,能不能對我們所有的這些傳承人進行經營管理的培訓,或者對其塑造品牌進行一定的支持,讓他們的東西讓更多的人所了解,這本身也是推動傳統文化進入產業化的一個很重要的步驟。
劉戈:讓傳統文化和現今的生活需求進行更好的結合
(《今日觀察》評論員)
其實景德鎮的陶瓷、宜興的紫砂壺是已經走出來的范例,也就是傳統的手工藝品怎么樣變成地方的支柱產業的范例。現在東陽已經變成了華東地區、甚至全中國最大的一個木雕的交易市場。當時東陽市場不是建的木雕市場,而是準備建一個小商品市場,因為東陽離義烏很近,所以他們想沾上義烏的光,在離義烏市場六公里的地方建了一個碩大的市場,開始招商。但雖然只是一街之隔,卻沒人去東陽這個市場,后來當地人就想,既然我們有傳統木雕的手藝,為什么不能在這個市場里賣我們木雕的產品?這樣就有了現在這樣大的集散市場,然后有了后面一系列的產業鏈,包括手工藝人的培訓,包括各種工藝、各種的器械以及各種的輔料,形成了一個產業鏈。
其實在過去,這些資源都是散布在東陽各個地方,有的甚至已經流向全國了。在這個時候,有了這樣一個龍頭,把所有的這些資源又全部聚回來了,形成了一個產業鏈,形成了自己一個新的發展模式。作為木雕來說,現在它在生活當中的需求又開始變大了,所以現在他們恰好和這樣一個機會結合在了一起,這樣就由一個傳統的手工藝品變成了地方的支柱產業。
涅磐再生,創新發展,傳統文化我們如何做好傳承?
陳少峰:不能讓傳統文化自生自滅 任其散落在民間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看,一個就是主要的傳承人,這個人本身的技能和技藝的傳承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在傳承人的認定之后,還要做一些輔助的工作。比如,進行一些傳承人的一種培訓計劃,或者讓現有單位給他們一個很穩定的工作來傳承這樣一個內容。
第二,就是要進行生產性的保護,有一部分要進行產業的開發。過去是個體或者個人的做法,現在我們能否用企業化或者產業發展這的模式找到一種商業模式,重新來對它進行一種整理,看它能不能打造一種產業鏈?或者找到一種商業模式?特別是一些地方戲曲可以在題材上做一些改變,比如現在能不能演成今天的,或者是更幽默一些的?這個東西可以有產業化的空間。
第三,還是要創新。比如過去的雜技更單一,現在可以有聲光電。現在我們很多元素,它可以在電視劇、電影或者動漫里去呈現,內容和形式可以面對現在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做一些不同的創新嘗試。我們也可以將某一部分元素融入到新的一種藝術門類當中,這可能會有一個很好的新發展,比如現在很多地方都有綜藝性的演出,我們可以想辦法把它融入到這樣的過程當中。
此外,我一直在思考,我們國家是不是要建立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院,來培養和保護這一批人才,這樣對我們下一步的發展會起到一些重要的作用。
劉戈:關鍵是處理好創新與傳統之間的關系
(《今日觀察》評論員)
現在對于傳統文化,主要是處理好創新與傳統之間的關系。如果一味的保持傳統,那么就會影響傳統的延續性。
前段時間,我去一個民族少數民族地區,當地人干部陪著看歌舞,但是我看著真煩,因為看了無數遍,全是這樣的內容。相較而言,好萊塢的《功夫熊貓》里用了非常多的中國元素,包括從音樂到繪畫,甚至到價值觀都是中國的。它運用了最現代的藝術創作的手法,最現代的科學技術,把這些東西融入在一起,就變成了一個全世界都可以接受的理念,這是對傳統文化傳播非常有價值的一個電影,所有的人也都可以接受。所以,如果我們有恰當的方式處理新與舊之間的關系,那么傳統和創新是可以結合的很好的。
鄒廣文:文化傳承要擺脫急功近利的心態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今日觀察》特約評論員)
文化的傳承,人是文化的主體,反過來人也是文化的承載,那么也就是說,每個人只有知道了自己的來龍去脈,未來的發展才有方向感。首先就是喚起民眾的廣泛參與。另外就是從我們整個的文化發展的策略來看,還沒有擺脫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我們現在強調文化發展,要強調人文關懷,整個社會要充滿人文精神。其實這可能更多的是呼喚一種,擺脫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另外,我特別強調一點,文化的發展不要一蹴而就,應該有一種平和的心態來看待文化的進步,因為在整個社會生活當中,照比制度層面的,可能文化層面的進步是最緩慢的。
劉戈:要理清文化與經濟之間的先后關系
(《今日觀察》評論員)
傳統的需要傳承,所以在十屆六中全會里專門說到,要建立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體系,這是我們文化體制改革,是文化工作的重要一部分。一直以來,我們都有一句俗話,叫做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但是現在這句俗話應該要改過來了,對于有一些有獨特文化的地方,現在翻過來,應該叫做經濟搭臺,文化唱戲。
陳少峰:要做文化的保護 要做文化產業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
我們應該分兩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一方面我們要做文化的保護,這叫認識民族,認識世界。另一個方面我們要做文化產業。
(《今日觀察》欄目播出時間:周一至周五21:55—22:25)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