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永定河傳說看獨具特色的京西文化
永定河這條古老的河流,歷來被稱為北京的母親河。有著3000余年建城史和850余年建都史的北京,其發祥之地,就在永定河從晉北群山中奔涌而出形成的沖積扇和古渡口一帶。有了永定河,有了沿河而居的先民,就有了關于這條河流的種種傳說故事。
永定河的傳說既是古老的,也是新鮮的。在如今現代化、全球化、信息化、城鎮化的時代浪潮中,永定河的傳說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劇烈沖擊。“永定河的傳說”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標志著在永定河流域里流傳的系列民間傳說群,從此在國家層面上得到了認同和保護。
永定河文化是一個延續了幾千年、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地域文化。《尚書·禹貢》、《山海經》等古文獻中,記載了大禹治理的繩水(桑干河的古稱,下游即永定河)以及繩水所出的碣石之山。有注者說,碣石之山即今之石景山。2000多年前春秋時期的“雅樂”,即使在當今時代,也可在北京千軍臺、莊戶村等地傳承的古幡樂中或隱或顯地保留著一些成分。在今柏峪村的秧歌戲里,仍保留著金元時期的曲牌。在多種文化交融的永定河文化中,也包括了大量民眾以口頭的方式創作和傳承的有關永定河的傳說故事,這些傳說故事包括神話傳說、史事傳說、人物傳說、風物傳說、生活故事等,奇特地伴隨著歷史的發展,記述了永定河的灌溉之利、泛濫無常、決堤改道以及治理的種種史跡,謳歌了永定河流域的人民艱辛創業的歷程。
綜觀永定河的傳說,不論是直接反映河水泛濫和治理工程的,還是反映流域內的人物、史事、風物、村落和日常生活的,幾乎所有的傳說都留下了歷史的影子。傳說的創作和傳頌,在其初期,總是以史實和人物為依據的。
以史實、人物為依據、為由頭、為核心的傳說,在永定河的傳說中所在多有,從而形成了一個堅實的現實主義的傳統。傳說以史實、人物為依據,不等于一成不變地把史實搬到傳說中。傳說之被創編出來,一定是經過了創編者從自己的價值觀出發的個性化的選擇、剪裁、創造和重鑄,而在其后的傳承和流傳中,又會因時勢、價值觀、審美觀等的變遷而發生嬗變,但不管怎樣嬗變,其核心、其原型、其母題,還會存在于傳說之中。楊家將的傳說,如《龜神廟的傳說》,在永定河流域也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傳說。傳說里所寫的神龜助楊六郎渡河的情節,折射出永定河沿岸老百姓的人心向背。可以想象,如果沒有楊家將在這一帶的英勇奮戰,并留下許多遺跡,是不會被老百姓創作出那么多民間傳說的。以劉伯溫為主人公的傳說,流布于大江南北許多地區,而在永定河流域流傳的《高亮趕水》、《劉伯溫與麻峪村的暗河》等傳說中,則把劉伯溫建北京城的史事,移植到永定河文化的背景中,盡管糅合了不少神怪的幻想和奇異的色彩。《王老漢栽種河堤柳》的傳說,與歷代治理永定河時栽種堤柳有關。《馮將軍嚴懲老兵痞》更是以馮玉祥治理永定河的史實為依據的。
永定河的傳說,作為永定河流域地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除了上述與水有關的傳說以外,我們也欣喜地讀到一些在固有的原型上拓展、虛構性比較明顯的傳說作品和近似于寓言、帶有訓誡意義的作品。前者如《避水的金鴿子》,讀來似接近于傳統意義上的南蠻子憋寶型的故事;后者如《劉九和趴蝮的故事》,讀者讀后得到的啟示是:天上地下,任何事情都不能亂來,都要遵規守矩。
地方風物傳說和解釋性的傳說,在永定河的傳說中占有很大分量。地方風物傳說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名片,是當地老百姓對自己生活的地方津津樂道、引為自豪的故事。如盧溝橋的傳說、石景山的傳說等。這類傳說,又往往與歷史上的名人軼事相聯系,也就在知識性之外,陡增了幾分趣味性。與地方風物傳說相類的,是一些解釋性的傳說。一個村落、一塊石頭、一段堤壩,都會被人們附會上一段故事。無論從日常生活的知識結構說,還是從百姓的審美立場說,這些解釋性的傳說都是別有天地的。譬如一些古村落的名稱由來的傳說,不僅給讀者提供了相關的歷史知識和生活知識,填補了地方志民俗志的不足,而且往往再現了一段生動真實的地方歷史。如《渾河的傳說》、《軍莊的傳說》、《珠窩村和碣石村的來歷》等,都是一些妙趣橫生的口頭藝術作品。
土特產的傳說大多是解釋性的傳說,如金把黃(《金把黃的由來》)、姑妞草(《姑妞草的傳說》)、軋花苗(《軋花苗與喇叭花》)等。講述這些土特產的傳說,都帶出一個美麗而凄婉的故事。最令筆者動情的是《軋花苗與喇叭花》,表面看是一個解釋性的故事,其實是一個典型的“繼母型”故事。在中外學者的研究中,繼母故事以灰姑娘故事最為有名,但中國的繼母故事則情節多樣、儀態萬方。受繼母虐待的軋花苗(花丫兒),并不是跳舞丟了玻璃鞋,而是被繼母趕出了家門,最終指月為媒,與她所愛的青年成婚,過上了幸福生活。
永定河的傳說是豐富的、多樣的、多彩的,構成了一條民風獨具的京西文化走廊。作為北京文化的母體文化,是現代北京所不能舍棄的。但作為主要流傳地區和保護主體的石景山區以及與之相鄰的其他區縣(如北京門頭溝等),在當今的現代化時代背景下,正在從過往的 “京西駱駝古道”文化角色,急速轉變為北京“城市功能拓展區”中的“中央休閑區(CRD)”,農耕文明背景下的永定河民間傳說正面臨著生存條件急劇下降乃至喪失的困境。我們一方面希望能給永定河傳說的活態傳承和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條件和文化氛圍,盡我們當代人的力量使其傳承下去,另一方面,我們也期望剛剛由石景山區文化委員會編輯出版的《永定河的傳說》所載的文本,能夠發揮“民間文學第二生命”的作用,使更多的讀者閱讀,在更大的范圍里傳播和傳承。(本文為《永定河的傳說》序,有刪節,題目為編者所加,作者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