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勾勾“勾”住更多人
一勾勾演出場景 崔玲 攝
“聽見一勾勾唱,餅子貼在門框上。”提起一勾勾,山東省臨邑縣當地的一位老鄉向筆者描述,“好聽得很,曲子像鉤子一樣,勾住人的魂不放!”
粗放中裹挾著一絲悠揚,剛勁中流露出一種柔美,唱腔中時而伴隨著一兩句說詞,在四弦與板胡等樂器的點綴下,猶如一支娓娓道來的古韻歌謠。它就是一勾勾——頗具魯西北風味的地方劇種。
一勾勾是由山東高唐縣一帶的花鼓逐漸衍變而成的,主要流行于魯西北的德州、聊城以及河北省部分地區,以德州臨邑一帶最為盛行,清代中期便有藝人組成班社、帶徒傳藝。由于該劇種唱腔中帶有“一謳”或者“一吼”,演唱起來“一謳吼一謳吼”的,因此得名一勾勾。
搶救保護任重道遠
1956年,臨邑縣組建起一勾勾劇團,該劇團培養了龍傳英、鄺書云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1971年,劇團解散,演員們被迫改行。直到2006年,一勾勾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被“冷落”了30余年的一勾勾漸漸回歸到人們的視野之中,但是搶救這一瀕危劇種卻困難重重。目前,留存下來的一勾勾傳統劇目有70余出,包括《東秦》、《西秦》、《坐樓殺惜》等。“現在幾乎沒人能夠全部掌握這些劇目,即使單獨表演一部劇,往往也唱不完整。所以只能通過老人之間的交流和相互提醒,來一點點地找回原來的唱法。”一勾勾的傳承人信紅霞說。
隨著現代傳播媒介日新月異的發展,傳統戲劇一勾勾面臨著多元娛樂文化的沖擊和挑戰。在城鎮,大部分人沒有欣賞傳統戲劇的習慣;而在農村地區,青壯年大多選擇外出打工,無心學戲。與現在影視、藝術等專業院校報名火爆的情況相比,一勾勾的演員大多風燭殘年,傳承面臨后繼乏人的困境。
各方努力為傳承
臨邑縣政府為一勾勾的傳承、發展與保護做出了很大的努力。2006年,臨邑師范學校成立了一勾勾研究傳播中心,由7名教師及30名學生組成。中心成立之后,經常邀請鄺書云、龍傳英等前來授課。《王小趕腳》是該中心師生完成的首個傳統劇目,該劇在臨邑縣廣場文藝匯演、新農村建設巡回演出等活動中引起強烈反響,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并在2007年榮獲山東省農民文化節德州賽區銀獎。如今,臨邑師范學校已有幾十名學習過一勾勾的畢業生,縣里多所中小學也相繼開設了一勾勾教授課程。
此外,臨邑縣還成立了一勾勾戲曲聯誼會,組織老藝人進行戲曲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復排一勾勾的傳統劇目并參加省市組織的文藝匯演活動。2010年,聯誼會被確定為省級非遺傳習所,楊富元和鄺書云被確定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近年來,聯誼會又復排了《墻頭記》、《姊妹易嫁》等劇目,為項目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為了傳承原汁原味的一勾勾,許多普通的一勾勾傳承人也在默默地行動著,信紅霞便是其中一員。她曾多次到一勾勾的發源地臨邑縣、禹城縣交界的農村中尋找老藝人,虛心向他們請教,并通過整理他們的唱段和曲譜來研究一勾勾。一次,她在興隆鎮發現了難得的男聲唱腔,雖然只有一個樂句,卻讓她激動了好幾天。“即使只有一點收獲,只要能讓一勾勾的唱腔更加原汁原味,能讓它繼續傳承下去,再苦再累也值得!”信紅霞說。
在各方的努力下,一勾勾在臨邑縣的知名度迅速上升,目前已經成為臨邑縣的文化品牌和當地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讓古韻歌謠代代傳唱
在當今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一勾勾這一傳統地方劇種在表現形式和內容上與現代觀眾的審美要求形成了一定的距離。一勾勾的演出如一成不變,自然無法吸引受眾(尤其是年輕人群)的目光。筆者曾觀看過一勾勾的演出,其曲調和內容與現代生活差距較遠,并且唱腔中夾雜著大量方言,觀眾接受起來確實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一勾勾要想得到長遠的發展和進步,必須在形式和內容上多下功夫。首先,要適當地創作一些更貼近當今群眾生活的劇目;其次,舞臺表現形式也要多姿多彩,力爭打破程式化的枷鎖,使之更加符合當代受眾的審美趣味。
目前,一勾勾還沒有一個專業劇團,從藝者沒有穩定的收入和固定的組織保障,這對一勾勾的傳承與發展十分不利。此外,一勾勾的傳承教育體系也有待完善。雖然目前臨邑縣開設了相關的教授課程,但對專門從事一勾勾表演與學習的傳承人展開的培養工作有待加強。傳統戲劇保護的核心是傳承人,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關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條件,增強傳承人對所做工作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們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
傳統戲劇一勾勾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任重道遠,需要各方的努力合作與相互配合才能夠讓它代代傳唱,讓這朵魯西北的民間藝術之花繼續散發迷人的芳香。
(編輯:單鳴)
· | 德州建筑工地挖出明朝古墓 陪葬品被洗劫一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