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成為興邊富民新路
十指翻飛,猶如撥動琴弦,還不時變換著次序,8股彩線隨著令人眼花繚亂的動作在指尖編織成一條窄窄的彩帶,不一會兒,一個色彩斑斕的繡球就在黃肖琴的手上誕生了。
今年已經68歲的黃肖琴出生在廣西百色市靖西縣舊州街一個民間手工藝家庭,這里有著“繡球之鄉”和“民間藝術之鄉”的美稱。“我8歲就會繡繡球了。”黃肖琴告訴記者。
繡出來的錦繡“錢”程
過去,繡球只是壯族青年男女傳情達意的信物,一個偶然的機會,黃肖琴發現繡球也可以走進市場。一開始,她試著托朋友把做好的繡球,捎了十幾個到縣城去賣,沒想到十分暢銷。幾天后,朋友打來電話,讓她趕制50個繡球,這是黃肖琴的第一筆訂單。
隨著黃肖琴的生意越做越大,舊州的村民開始意識到他們看似普通的繡球也能掙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進來。
在舊州街,農閑季節的婦女們卻都沒閑著,三五成群湊在一起做繡球。手藝不錯的李大姐對記者說:“一個直徑10厘米的繡球,能賣6元錢,大的繡球甚至能賣到上萬元呢!”舊州街是靖西縣的繡球生產基地,也是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當地繡球制作有700多年的歷史,街上500多戶人家,幾乎家家戶戶都是制作繡球的“工廠”。
“現在繡球的名氣越來越大,村里接到的訂單也越來越多,不僅有來自國內的訂單,還有日本、美國等國家的訂單,村民們利用農閑時節做繡球,一年下來也能有上萬元的收入。”黃肖琴說。
近年來,繡球產業的發展不僅解決了當地農民農閑期間的務工問題,還有不少農民靠發展繡球產業走上致富之路。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舊州繡球已形成“公司+協會+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形成區域性特色產業,近兩年,僅舊州街年產繡球就達20多萬個,年產值超過300萬元,繡球產品暢銷國內外。
魚露成為致富路
在廣西中越邊境,魚露也是產銷兩旺的非遺產品。在我國大陸的最南端,京族人民世世代代靠海而生,食物自然也離不開大海,魚露就是他們不可缺少的調料。
魚露,又稱魚醬油、蝦油,由各種小雜魚和小蝦加鹽腌制發酵而成。越南和泰國的菜肴中經常用到魚露,按照美食家們的說法:吃了魚露,就等于去過越南了。2008年,魚露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入選了第二批廣西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魚露已經不僅僅是當地餐桌上的佐料,它已經走出國門遠銷海外了。
“京族人每家每戶都有腌制魚露的傳統秘方。”被稱為“魚露王”的黃尚文告訴記者,每年農歷正月和二月,是魚露制作的最佳季節,魚貨多的時候還得請工人,趁魚新鮮腌漬入桶,確保味道純正。
在黃尚文的作坊里,近百個齊腰高的密封塑料桶整齊地排列著,每桶放有魚和鹽250公斤,可加工魚露150公斤。黃尚文說,他的魚露制法傳統、生態環保、口味純正,吸引了不少人上門采購,他還在防城港市設了兩個專營點,銷路不錯,“除去成本,一桶能賺200元左右,一年下來收入十萬八萬不成問題。”
在東興市山心村,像黃尚文這樣制作魚露的作坊有近30家,加工魚露已經成為當地村民一條致富門路。
非遺產品走向品牌
今年3月5日,廣西中越邊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惠民富民示范帶(下稱“示范帶”)在靖西縣啟動建設。隨著示范帶建設的啟動,一大批非遺生產性保護創意品牌得到重點打造,更多類似于繡球和魚露的文化品牌在這里得到發展。
“我們鼓勵并支持民間資本投入非遺保護傳承,鼓勵非遺傳承人參與生產性轉化和產業開發,使非遺資源廣泛融入日常生活,成為有一定經濟效益的文化創意精品品牌。”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非遺處副處長劉國建表示,非遺項目的民族性和歷史傳承性,決定了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發展成文化產品和產業。
按照規劃,東興萬尾的京族“哈節”、獨弦琴、魚露,靖西的壯族織錦技藝、壯族刺繡、夾砂陶制作技藝、“端午藥市”,防城峒中瑤族的“阿寶節”、瑤族服飾,龍州壯族的天琴、沙糕制作技藝、桄榔粉制作技藝,那坡平孟壯族的“山黃皮果醬”制作技藝等,已初步具有文化品牌效應與價值,將作為重點扶持對象,打造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品牌。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