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樂山積極探索非遺保護發展之路
非遺走近尋常百姓
——四川樂山積極探索非遺保護發展之路
夾江竹紙制作技藝中的一環——簧鍋蒸煮 (樂山市文廣新局供圖)
第五屆大佛旅游文化節10月30日在四川省樂山市舉辦。在為期3天的大佛旅游文化節里,以“千年古韻,再現嘉州”為主題的嘉定坊文化體驗夜游活動是最吸引人的環節。每當夜幕降臨,夾江竹紙、峨眉武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便會依次展示在嘉定坊古街兩側,供人觀賞體驗。如今,樂山的非遺項目正在逐漸擺脫“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況,不僅走入尋常百姓家,還逐漸走出了富有特色的保護、發展之路。
巧借節會 走出“深閨”成品牌
談到變化,國家級非遺項目沐川草龍的傳承人之一陳煥彬深有感觸:“以前只是在田間地頭舞一下,大家也是自娛自樂。現在只要有活動我們都會參加。”金錢板、秧歌、山歌、號子、龍燈……近年來在樂山,每逢大型節會或活動,都能看到這些本土非遺項目。樂山文化旅游業的發展讓昔日只在鄉間壩頭表演的節目陸續走出“深閨”,成為節慶熱烈氣氛的引擎。
近兩年,在國內、省內重大文化賽事中,時常能看到樂山非遺項目的身影。2012年,作為樂山唯一選送的廣場舞作品,沐川大型原生態廣場舞《草把龍》在四川省最高群眾文化獎項——第十六屆“群星獎”比賽中榮獲一等獎。《草把龍》以其氣勢恢宏的表演,完美地詮釋了沐川草龍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在前不久結束的四川省首屆廣場舞大賽中,樂山市選送的舞蹈《黃楊扁擔》從全省21個市州的22個節目中脫穎而出并榮獲第一名。百姓耳熟能詳的民間音樂配上樂山非遺項目紙鄉秧歌,將勞動者喜獲豐收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傳統節日和大型節慶活動原本就是非遺很好的載體。它既承載了樂山本地文化的精髓,又可以通過項目展示,提高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曉率。” 樂山市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周玉容說。
齊頭并進 搭公共文化“順風車”
樂山市夾江縣素有“蜀紙之鄉”的美譽,當地生產的手工紙素以質量佳、品種多、技術精、規模大、歷史悠久而享譽巴蜀,名揚海外。然而隨著現代造紙業的興起,夾江竹紙 “一紙風行天下”的時代漸漸遠去,甚至一度走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國家級非遺項目夾江竹紙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楊占堯告訴記者:“市場需求少了,槽戶(手工造紙者)也就越來越少了,主要是因為賺不了多少錢。”
其實,在樂山和夾江竹紙有著同樣命運的非遺項目還有很多。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夾江竹紙難道真的就此沒落?復興之路又該怎么走?“借力公共文化,讓非遺搭上公共文化的‘順風車’。”周玉容回答得很干脆。據了解,在樂山當地一些擁有代表性非遺項目的鄉鎮,鄉鎮綜合文化站還專門設立了非遺傳習室,開展當地非遺項目的教學以及展示、展覽活動,并結合每年的送文化進基層活動,在文藝演出的基礎上增加了非遺項目圖片展,進行非遺項目的普及。
不僅如此,在樂山市剛剛申報成功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車”中,也對非遺項目給予了突出展示。“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車”主要由嘉州歌臺飛鶯、嘉州畫派傳承、嘉州講堂承韻、嘉州古藝萌春四大公共文化服務品牌構成。
抱團出擊 生產性保護顯成效
夾江年畫是和夾江竹紙一樣擁有悠久歷史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經過多年挖掘整理,目前已經發掘、收集珍貴的木刻年畫刻板50余套。依靠生產性保護,夾江年畫走上了開拓市場的道路。據夾江年畫研究所所長吳澤全介紹,目前這50多套年畫已經成功投入市場。
“一件手繪年畫的T恤衫售價為180元左右,一個扇面的價格則達到了200元。”吳澤全告訴記者,扇面的價格之所以貴,原因在于將書法和年畫結合起來,融合了夾江紙、畫的獨特元素。
夾江年畫和竹紙抱團走市場,讓夾江竹紙也嘗到了甜頭。據夾江縣文化館館長包桂芬介紹,目前夾江有從事竹紙生產的紙農1萬多人、造紙作坊1000多家,夾江竹紙年產量達5000噸,夾江書畫紙深加工產品年產值達2.4億元。
“如此抱團走市場,是希望能夠形成樂山的非遺品牌。”周玉容說,“只有讓群眾和企業在保護非遺項目內涵的基礎上還能嘗到市場化的甜頭,才是對非遺最好的保護。”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