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橋演藝區讓百姓重溫天橋文化記憶
昔日盛景能否重現
——北京天橋演藝區讓百姓重溫天橋文化記憶
舊時的北京天橋是百戲雜練的市井喧囂之地,數百年來一直是京城民俗的集聚之所。提起天橋,上了年紀的老北京人也許還記得摜跤耍幡的寶三兒、玩杠子的“云里飛”、拉洋片的“大金牙”、說相聲的焦德海……即使對老天橋歷史了解不多的年輕人,恐怕也對“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等類似的俗語并不陌生。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昔日喧囂熱鬧的老天橋盛景已成過眼云煙,一些有著珍貴價值的絕活也漸漸失傳。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天橋的歷史文脈,從9月3日至10月下旬,在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委員會等部門的支持下,北京天橋演藝區建設指揮部利用天橋豐富的演藝資源,舉辦了北京天橋系列文化活動,讓百姓重溫天橋的文化記憶。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未來的天橋演藝區將是一個以老天橋文化為依托的首都演藝核心區,在這里傳統與現代并存,既能欣賞到評書、相聲,也能觀賞到芭蕾舞和歌劇的演出,而保護傳承天橋文化是其核心和基石,這里將是與天橋有關的非遺項目賴以生存發展的棲息地。
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游人不憶家
“天橋的歷史可追溯到700年前的元代。天橋得名于皇家文化,是皇上去天壇祭天的必經之橋,出名卻緣于平民文化,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在民國初年逐漸形成了其獨特的文化氛圍,被視為老北京平民社會的典型區域。”天橋演藝區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安朝暉說。此次天橋系列文化活動,采用劇院演出和露天展演相結合的方式,展示了老天橋文化藝術風貌,弘揚和傳承了老北京文化的精髓。
“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游人不憶家。”在過去,天橋對老北京人來說有著獨特的魅力。據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岳永逸描述,廣義的天橋一般以天橋南大街為軸,北到珠市口,東到金魚池,南到天壇公園、南緯路一帶,西到萬明路、西經路;而狹義的天橋僅指老人記憶存留中,有各種賣藝表演,包括三角市場、公平市場等在內的方圓不到二里的地方。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戰亂,使得天橋的表演和民間技藝出現了‘斷篇兒’現象。如今,許多老手藝、老絕活面臨傳承危機。天橋文化作為老北京文化的一種象征,應該傳承下去。”穆派戲法第四代掌門人田學明表示。
“小時候常聽長輩們講當年在天橋撂地的情景,簡單地用長條板凳圍一個圈,就在里面表演摔跤、評書、相聲、雜技等,觀眾圍在外面看。”“北京面人郎”郎志麗的徒弟張寶林是一個地道的老北京,對天橋很有感情,“天橋展現了底層百姓生活的真實狀態,培育出相聲大師侯寶林、評劇大師新鳳霞等眾多表演藝術家。作為新一代藝人,我十分期待能夠重溫老天橋的文化氛圍。也許只有重建一個這樣的文化空間,評書、相聲等才能在這里得到繁榮和發展。因此,我們對天橋演藝區的建設寄予厚望。”
演藝區將傳統與時尚結合
“天橋地區具有豐富的演藝資源,京劇、評劇、曲藝、雜技名家薈萃,更是聚集了天橋劇場、德云社等14個劇場。我們要通過整合天橋地區現有的、豐富的演藝資源,將天橋地區打造成為文商旅相關聯的首都演藝中心區。”安朝暉說。
天橋演藝區是北京市“十二五”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該項目自去年6月啟動以來,始終以天橋歷史文化為基石,力爭將其建成一個以演藝產業為主導,集演出、休閑、商務等于一體的首都演藝核心區。西城區政府還專門成立了天橋演藝區建設指揮部,負責統籌、推動各項工作。演藝區規劃總占地面積2.07平方公里,東至前門大街、天橋南大街一帶,西至虎坊路、太平街,南至永定門護城河,北至珠市口西大街,將形成“一核、兩軸、五片區”的布局結構。“一核”指天橋藝術大廈、天橋藝術中心、市民廣場和天橋匯4個區域;“兩軸”分別是南北演藝軸和東西演藝軸;“五片區”則由表演藝術區、文化體驗區、文化商務區、先農壇文化展示區、演藝活力區五大功能區組成。
復興天橋文化,有期待有擔憂
目前,西城區政府已與國家話劇院、中央芭蕾舞團、北京人藝等20多家演藝機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這些重量級的藝術單位今后將為天橋演藝區不斷輸送新鮮的演藝資源。基于這樣一個基礎,未來在天橋演藝區欣賞到最時尚、最高端的演出已不成問題,但傳統的天橋文化又該如何呈現呢?
據天橋演藝區建設指揮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按照演藝區建設規劃,未來他們會為老北京各類傳統民俗重回天橋創造條件。他們將在天橋市民廣場恢復各種民俗演出,定期進行表演和展示。不遠處的鋪陳市胡同,將引入抖空竹、耍中幡、鼓曲、評書等傳統表演形式,成為展示天橋文化的露天博物館。
在傳承人心目中,恢復建設完成的天橋應該是什么模樣呢?他們表示,其心目中的天橋與老藝人心目中的天橋是一樣的。“天橋是一個十分特別的地方,過去這里是藝人們施展技藝的絕好舞臺和賴以生存的地方,在天橋撂地賣藝的民間藝人個個出類拔萃,藝術精湛高超;來客即使身無分文,也可以在賣藝者的露天劇場外駐足觀賞,得到各種藝術享受。”
天橋中幡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傅文剛舉例說,天橋的表演有各種規矩,比如過去老天橋的中幡藝人們通常是在傍晚快收攤的時候才開始表演,其初衷主要是為了不搶其他藝人的生意,久而久之也就成了約定俗成的表演時間。幡起人聚時,不僅是游客,就連賣藝的藝人也會圍過來鼓掌喝彩。
也許像這樣開放的、有一些規矩的天橋,才是大家記憶中的天橋,也是游客想看到的天橋,但這樣的昔日盛景能否重現還是個未知數。記者認為,要想真實再現老天橋文化,不是畫一張藍圖、設幾條步行街就能完成的,還需躬下身來多做一些調研,通過尋訪一些老藝人,摸清門道、了解需求,腳踏實地地做好規劃和建設。
(編輯:單鳴)
· | 北京西城年內發布天橋演藝指數 |
· | 音樂劇《天橋》突出京味文化 |
· | 北京政協中軸線“限高減肥” 該拆就拆該減就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