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藝雙馨的人生價值如何成就
——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
聞義枰⑤
文藝是時代的號角,有著改造人們精神世界的力量。藝術家們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和業務水平決定著文藝對人的價值引領、精神引領和審美啟迪。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為加強改進新時代文藝人才隊伍建設,推進人才強國、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在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必須有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總書記再次提出,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弘揚正道,在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人生價值。這為廣大文藝工作者立德、修身、從藝、為文指明了根本方向。
2022年3月,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44位中青年文藝工作者獲得表彰。中國文聯于2004年、2007年、2011年和2015年召開四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大會,會同中宣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予194名中青年文藝工作者“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
2022年3月28日,中國文聯聯合中宣部、人社部召開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大會
廣大文藝工作者作為文藝創作主體,擔負著成風化人的職責使命,應把個人道德修養、社會形象與作品的社會效果統一起來,堅守藝術理想,追求德藝雙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質兼美的作品,方能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
追求德藝雙馨
立志高遠 腳踏實地
2016年11月,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總書記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要以深厚的文化修養、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質兼美的作品贏得尊重,成為先進文化的踐行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
2021年12月,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總書記進一步強調,文藝工作者“要把個人的道德修養、社會形象與作品的社會效果統一起來,堅守藝術理想,追求德藝雙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質兼美的作品,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
“志高則言潔,志大則辭弘,志遠則旨永。”
講品位、重藝德,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以來對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不論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文藝界從不缺乏以優秀作品為人民立言、為時代立傳的優秀文藝工作者。
留名青史的文藝大家無一例外都是通過潛心的藝術實踐、精湛的專業素養和高超的藝術水準,為觀眾奉獻出經典的藝術形象,從而贏得人民的尊重和愛戴。
2018年6月25日,總書記給時年83歲高齡、新近入黨的電影表演藝術家牛犇寫信,稱贊其“60多年矢志不渝追求進步,決心一輩子跟黨走,這份執著的堅守令人感動”,勉勵其“繼續在從藝做人上作表率,帶動更多文藝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人,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貢獻力量”。
近年來,牛犇一直東奔西走,又參加了十余部影視劇拍攝,同樣都是“小人物”,他依然用心用情演繹,用藝和德與年輕演員交流。牛犇動情地說:“我要努力地工作下去,我會努力的。”
2018年8月30日,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回信,鼓勵他們“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2020年10月25日,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號召他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
2019年9月29日,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總書記授予王蒙、秦怡、郭蘭英“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
2021年6月29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總書記為94歲高齡的表演藝術家藍天野、91歲高齡的作曲家呂其明頒授“七一勛章”。
作為新中國話劇事業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藍天野堅守話劇舞臺70余載,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樹立了榜樣。“作為一個藝術家要德藝雙馨,永遠是德在第一位。”藍天野對青年演員們說,“希望你們成為好演員之前先成為一個好人。”
2024年9月29日,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向“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田華頒授獎章。
96歲的田華仍心系舞臺,她說:“雖然已經離休,但黨員永遠沒有‘休息’二字,只要我還沒有倒下,就要盡自己的力量為黨和人民服務。”
……
作為黨和國家最高榮譽獲得者,王蒙、秦怡、郭蘭英、呂其明、藍天野、田華是文藝界的楷模,是大力弘揚和踐行文藝界核心價值觀的典范。對于社會主義文藝而言,一切創作活動的根本要義就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藝工作者要實現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希望,就必須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人生道路和藝術道路上根本的方向,要用心珍視、用情堅守、用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血脈中的基因、言行中的底色,使之成為為人從藝的定盤星和指南針,以創作實踐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真正發揮文藝立心鑄魂、成風化人的重要作用。
殷殷關懷暖人心、諄諄囑托催人進。總書記的講話,字字句句都激勵著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初心、弘揚正道、立志高遠、腳踏實地,在追求德藝雙馨中不斷成就人生價值。
立德樹人先立己
崇尚立德 德藝雙修
“立德樹人的人,必先立己;鑄魂培根的人,必先鑄己。”
德藝雙馨,既是每個文藝工作者的畢生修為,也是薪火不息代代相傳的從藝法寶。
表演藝術家祝希娟在電影《演員》里再憶當年,自己表演路上所學第一課就是“道德”,“當年,我們學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前,第一課是留給‘道德’的”。她記得,老師們總說,“德為先。演員不要愛心中的自己,而要愛表演藝術本身”。
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于是之曾說:“演員在臺上一站,你的思想品德、文化修養、藝術水平,以及對角色的創造程度,什么也掩蓋不住。”
演員馮遠征的理想是成為一名藝術家,而要成為一名藝術家,就必須重視自己的德行,“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表示,“沒有高尚的德行和千錘百煉的技藝,再閃耀的花火也只能是曇花一現。”
多年來,無論是做話劇,還是參與央視的創作,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將“不怕吃苦、下真功夫、攻堅克難、創新有為”作為自己的從藝要求。創作《偉大征程》時,田沁鑫腳踝意外受傷,骨折三處,手術植入一塊鋼板、12枚鋼釘,但她仍在術后兩周返回晚會現場,忍著疼痛完成了艱巨的創作任務。
數十年的演員從藝之路,陳寶國始終不敢懈怠,跟普通百姓相比演員不僅沒有特權,而是要求更加嚴苛,要不斷學習、提高修養、時刻警醒、不能放松。
有著《鐵齒銅牙紀曉嵐》《情滿四合院》等數部口碑之作的影視導演劉家成認為:文藝工作者的道德水平,必然會影響一部藝術作品的高度。“想要把文藝作品提升到一定高度,真正得到觀眾認可,最重要的就是把德立起來,實現為人、做事、從藝相統一。”
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王舸說,“‘德藝雙馨’既是我母校北京舞蹈學院的校訓,也是指引我藝術方向的重要旗幟,在我看來,‘德藝雙馨’意味著藝術應當以道德為人文根基,去探求藝術的永無止境。”
德藝雙馨,德在藝先,這早已成為我國一代代優秀文藝工作者秉持的信仰。
魯迅先生講,“涵養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職與用也。”崇德與尚藝,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正確把握藝術素養與道德修養的辯證關系,以高尚的品德為指引,以藝術的才情為羽翼,才能翱翔天際、俯瞰生活、奔赴遠方。
堅守初心
打磨精品 追求卓越
“文藝工作者的自身修養不只是個人私事,文藝行風的好壞會影響整個文化領域乃至社會生活的生態。”
衡量一個文藝工作者的貢獻,最終要看作品。衡量一部作品的好壞,首先要看作品的思想主題、道德主旨。優秀的文藝作品總是以生動的形象感染人、以豐富的思想教育人、以高尚的情感激勵人,從而發揮用明德引領風尚的作用。
文學家、藝術家是有社會影響力的,一舉一動都會對社會產生影響。
蒙古族女歌手烏蘭圖雅的歌常常帶給人積極向上的力量,甚至改變了一些人的命運。曾經有一個蒙古族男孩,因為各種原因,決定放棄考大學。聽了烏蘭圖雅的《我的蒙古馬》,知道有這樣一位姐姐在拼搏奮斗后,改變了想法,努力備考,終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表演藝術家游本昌在一次領獎發言時,一句“你們好幸福哦!”讓臺下的年輕演員瞬間淚目。“以文藝化導人心”這七個字是他踐行了幾十年的宗旨。
近些年,文藝領域佳作頻出,主旋律影視作品屢有創獲。在老一輩優秀藝術家的激勵之下,越來越多的優秀青年文藝工作者成長起來。
根據“七一勛章”獲得者張桂梅事跡改編的電視劇《山花爛漫時》熱播,廣受好評,豆瓣10萬人給該劇打出了9.4的高分,讓該劇成為今年最高分國產電視劇。出演張桂梅的演員宋佳表示自己經常在片場“破防”,“很多戲份,我都花了很大力氣,才能讓自己在現場忍住不哭。這樣一位純粹無私的人,把辦女高這件無數人眼中不可能的事做成了,有這樣的精神力量鼓舞,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把戲拍好呢?”
“引導青年文藝工作者守正道、走大道,鼓勵他們多創新、出精品,支持他們挑大梁、當主角……”
獲得大眾電影百花獎的《長津湖》《中國醫生》《我和我的祖國》《志愿軍·雄兵出擊》,獲得中國電視金鷹獎的《覺醒年代》《人世間》《三體》《繁花》等影視作品熱播熱映,之所以贏得廣泛贊譽,在于它們都具有扎實的劇本、感人的劇情,與此同時,新一代的優秀年輕文藝工作者們,用心體驗生活、做足角色功課,通過真實傳神的演繹,讓充滿時代氣息和人格魅力的人物群像“活起來”,角色塑造豐滿,深入人心,真正把藝術寫到了人民心坎上,也讓自身通過藝術形象“長到了”觀眾的心里。
時代的齒輪正在高速運轉,創造了新機遇,也帶來了新挑戰。在互聯網、新媒體加持下,文藝的公眾屬性被放大,文藝界知名人士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特別是進入全媒體時代,文藝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被鏡頭記錄、被屏幕投射、被網絡放大,對自身修養的提升絕不僅限于自己的私事,而是會產生方方面面、不可估量的深刻影響。
“大家要珍惜自己的社會影響,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一個文藝工作者如果品行不端,人民不會接受,時代也不會接受!不自重就得不到尊重!”
針對當前文化環境、文藝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文藝工作者更要堅持以德為先,把崇德尚藝作為一生的功課,不斷強化自省自律,建立起良好的社會形象,展現出嶄新的精神面貌。既要努力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又要敢于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不良習氣以及涉黃涉毒、逃稅漏稅等失德違法犯罪行為。不斷加強道德修養、提高精神境界、錘煉高尚人格,真正做到臺上臺下一個樣、人前人后一個樣。用清新健康、高尚端正的藝風藝德,帶頭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者、弘揚者。
文化繁榮興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擁有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是繁榮文藝事業、建設文化強國的必需前提和必要保證。
新時代的畫卷,已經鋪展開來;新征程的華章,需要我們接續書寫。德藝雙馨,不僅是文藝事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獨家法寶,更應是每一位文藝工作者的畢生追求,“德”厚“藝”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