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非遺血脈的苗族傳人
蠟染的制作工藝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貴州境內的山區,蠟染有著其特殊的傳承方式:一般以女性傳承為主,苗族姑娘幾歲時開始和母親學習蠟染,十五六歲時就已練就一手嫻熟的技藝。圖為一名藝人正在繪制蠟畫,她不用任何工具,構圖全憑個人想象,且作圖沒有統一固定的版本,所以制作出來的蠟染作品沒有一件是相同的。
在丹寨眾多的藝人中,楊二郎是其中很特殊的一位,十年前她在上山砍柴途中不慎失去了右臂,但為了給在昆明上大三的兒子掙學費,楊二郎堅持從事蠟染技藝。她家中的兩個女兒,也都傳承著家業。2009年,安徽客商寧曼麗來到這里,將楊二郎的作傳播到了國外。
圖為楊光賓手工編造銀環,他輔以焊結工藝,最終將不同的組件固定在一起成型。
50歲的楊光賓出生在貴州雷山控拜村的一個銀匠世家。他13歲就跟隨父親學習銀飾制作,如今已是這項祖傳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在楊光賓手中,完成一套苗族銀飾作品需要花費30多道工序,有鑄煉、錘打、焊接、編結、洗滌等一整套純手工工藝過程。圖為楊光賓進行“絲眼板”抽絲技藝。在“絲眼板”上有粗、細、方、圓不同的眼孔,可以拉出4毫米直徑的粗絲,也可以拉出頭發絲般的細絲。
一名苗族女孩展示楊光賓制作的純銀頭飾。苗族銀飾品種多樣,分為頭飾、面飾、頸飾、肩飾、胸飾、腰飾、臂飾、腳飾、手飾等。
貴州是中國苗族聚居人口最多的省份。在世人熟知的苗族吊腳樓里,一批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2006年,貴州雷山苗族銀飾鍛制技藝、雷山苗族蘆笙制作技藝和丹寨苗族蠟染制作技藝,共同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這背后,則是一群默默堅守傳統的苗族非遺傳承人。蘆笙,為西南地區苗、瑤、侗等民族的簧管樂器。雷山,有“蘆笙之鄉”、“歌舞之鄉”美稱。61歲的莫厭學,是貴州雷山縣排卡蘆笙村人,家中四代以制作蘆笙為生。莫厭學自懂事起就開始做父輩的幫手,至今已快50年。莫家在一個吊腳樓里,莫老太與兒媳婦加工竹管,小兒子做笙斗,大兒子跑外銷,莫厭學負責關鍵技術——簧片、定音、調試。圖為莫厭學在自家閣樓內制作蘆笙。
在莫厭學家中,海外訂購的電話響個不停。據介紹,莫厭學家每人制作蘆笙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不過,由于村里許多人外出打工,莫厭學相當擔心傳承無人,“現在會吹蘆笙的往往是五六十歲的人啦!”圖為莫厭學用傳統的蘆笙定音器測試蘆笙音質。
蘆笙由竹管、笙斗、簧片三部分組成,分為長蘆笙和短蘆笙。蘆笙的管長從幾寸到一丈多,長管蘆笙音色低沉,凄婉悠揚,用于婚喪喜事、祭祀及重大節日慶典活動的領奏、齊奏;短蘆笙音高清脆,一般為多人集體吹奏。圖為莫厭學正在“聽”簧片的音色,這是蘆笙制作的最關鍵步驟。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