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區的藝術教育
艾 青
一 概況
解放區的文藝運動,是和解放區的藝術教育分不開的。
解放區一直都很重視藝術教育。為了培養革命的文學藝術工作干部,掌握藝術的武器,以進行革命政策的宣傳與戰斗、生產熱情的鼓勵,雖然物質條件十分困難,解放區在各個時期和各個地區都有文學藝術的專門性質的學校。遠在江西蘇維埃時期,就有高爾基戲劇學校的設立。這個學校內分地方班與紅軍班,附設一個中央劇團,由李伯釗同志主持。
一九三八年,延安創立了魯迅藝術學院,這是一個最初的、比較完全的藝術專科學校,內分文學、戲劇、美術、音樂四個系,并有文工團、文藝研究室、美術工廠等組織。沙可夫、趙毅敏、吳玉章、周揚等同志都先后主持過這個學院。后來各地先后成立的藝術學校都是以延安魯藝為模型的。許多從外面到延安的文學藝術的專家都在這個學院教過書。許多分散在各個解放區的年青優秀的文藝干部,是這個學院培養出來的。這是一個文學藝術工作者的大家庭。這次參加文代會的許多代表們,都曾經在那兒工作過、生活過,許多同志都曾經在那里經歷了自己的藝術生涯中值得懷念的一個階段。
除了魯迅文學藝術學院之外,一九四一年延安還成立了一個青年藝術劇院,內分演導室、設計制作室、美術組、創作研究室、樂隊等。這個戲院培養較年青的文藝工作者,由塞克同志主持。另外還有一個培養部隊文藝工作干部的部隊藝術學校,這是一個在魯迅藝術學院幫助下的訓練班性質的學校。
在晉察冀,一九三九年,因為抗日戰爭形勢的發展,從延安魯藝、陜北公學,青訓班、工人學校等校抽調了一批干部隨軍挺進敵后,成立了華北聯合大學,這個大學有文藝部(后改稱文藝學院),內分文學、戲劇、美術、音樂四個系。由沙可夫、呂驥同志主持。一九四二年秋天,由于戰爭環境殘酷,華北聯合大學縮小,文藝學院停辦,一部分干部分配工作,一部分干部回延安參加整風學習。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延安文藝干部組織了兩個文藝工作團,一個到東北,一個到華北。不久華北文藝工作團歸并于華北聯合大學,恢復文藝學院,內分文學、戲劇、美術、音樂、新聞五個系,一個舞蹈組,并有文工團、文藝研究室、美術工廠等組織。這個學院由沙可夫同志和我主持。
一九四六年,在晉冀魯豫成立了北方大學,設有藝術學院,內分文學、音樂、美術、戲劇四個組,一個美術工廠、一個樂器工廠,由光未然同志主持。
一九四八年春,晉察冀與晉冀魯豫區個邊我合并成立華北解放區,華北聯合大學與北方大學合并成立華北大學,兩校的文藝學院合并成立華大第三部,三部仍為文藝學院性質,改系為科,取消文學系,設有一個文藝研究室,三個文藝工作團,一個美術工作隊,一個美術工廠,一個樂器工廠。由沙可夫、光未然同志和我主持。
在晉東南,一九三九年成立魯迅文學藝術院,內分文學、戲劇、美術、音樂四系,一個實驗劇團。由李伯釗同志主持。一九四一年停辦。
在華中,一九四一年初成立魯迅文學藝術分院(以延安魯迅文學藝術院為總院),內分文學、戲劇、美術、音樂四個系,一個文藝工作團,由當時華中黨負責人劉少奇同志親任院長,彭康、孟波等同志任院委。后因敵人“掃蕩”,改為兩個魯迅文藝工作團。
在東北,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成立東北大學,設有魯迅文藝學院,不久改為四個魯迅文學工作團。一九四八年底,在沈陽成立魯迅文藝學院,內有戲劇系、音樂系、美術部、舞蹈班、文藝研究室、一個文藝工作團,一個音樂工作團。由呂驥、張庚同志主持。
在冀東,一九四六年成立冀東藝術學校,由李劫夫同志主持,第二年一部分改為部隊宣傳,一部分成立冀東文藝工作團。
原延安青年藝術劇院,整風運動后與聯防政治部宣傳隊合并,一九四五年到東北,改為魯迅文藝工作團第二團,現在這個工作團在北平,改稱青年藝術學院,內分創作研究室、包括演員組、導演組、美術組、舞蹈班、音樂組、劇作組,兩個學員隊,戲劇音樂混合學習,交替工作;一個兒童隊,培養將來的兒童文藝工作干部,該校屬中央青委領導,由吳雪、任虹、李之華同志主持。
在冀察熱遼,一九四五年底成立承德藝術學校,由塞克同志主持。一九四七年成立冀察熱遼聯合大學,設有魯迅文藝學院,內分文學、美術、戲劇、音樂四個系,附設文藝工作團、少年藝術班、短期訓練班。由趙毅敏、安波同志主持。
在晉綏,最近成立魯迅文學藝術院,有兩個部,一個部在臨汾,一個部在西安。
二 教育方針、課程
各地的文藝學院的課程雖不完全一致,但大體可分政治教育、文藝思想教育與業務教育三個部分。
一、政治教育
由于日本帝國主義者與國民黨長期占有城市,中國知識青年大部分都受過敵偽教育,為了消除這種反人民的教育影響,必須對這些青年授以一定比重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的內容是社會發展的知識,新民主主義的理論,中國近代革命的歷史知識……等。
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革命的人生觀。培養群眾觀點,使學生樂于和群眾接近并打成一片,向群眾學習,考慮或處理問題的時候,能根據群眾的利益出發。培訓刻苦耐勞為群眾服務的作風。培養勞動觀點,使沉重具有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文化、藝術、文學的觀念。
思想教育與業務教育盡可能結合起來。
二、文藝思想教育
文藝思想與文藝政策教育,以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基本教材。文藝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習正確的文藝觀。掃除地主資產階級的文藝思想的影響,反對“為藝術而藝術”、“藝術至上主義”、“唯美主義”等文藝觀。使學生具有粗淺的馬列主義的文藝理論和毛澤東的文藝思想。除此之外,并根據學生在學習與工作中所發生的文藝思想問題分析研究作報告。
教育學生認識革命文藝必須與革命政治相結合,文學藝術只是革命機器的一個部分。文藝必須為人民服務,為工農兵服務。
學校必須培養學生成為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勤奮的宣傳者和毛澤東文藝方針的忠實的執行者。培養學生富有普及工作的熱情,使文學藝術能緊密地和廣大的勞動群眾結合起來。
應該把文藝思想教育看做是決定技術學習的基礎。
文藝政策教育的內容是文藝界統一戰線,團結與斗爭(文藝批評),創作與政策,群眾文藝問題等。
除了以上的正式課目外,各系在與自己相聯系的問題上,通過討論會或座談會的形式,進行文藝思想與文藝政策的教育,以解決學生的各種有關業務思想的具體問題。
三、業務教育
業務教育分業務的知識教育與業務的技術教育。
知識教育除各種業務的概論之外,并進行文藝的歷史教育,其中以五四以來的中國革命新文藝各部門發展狀況為主;世界革命文藝、蘇聯文藝與解放區文藝的各部門狀況;以及中國革命文藝各部門作家與作品的研究……等等。
技術教育是文藝各部門業務技術的基本練習,它是各系業務教育的主要部分。各系技術課大致如下:
文學系:寫作方法、寫作練習、作品選讀、詩歌、小說、報告文學研究、新聞工作、五四以來的文學……等。
美術系:素描、創作、色彩學、水彩畫、創作方法、五四以來的美術……等。
音樂系:視唱及聽音、作曲法、樂隊、練聲、合唱與指揮、五四以來的音樂……等。
戲劇系:表演、化裝、編劇、導演、舞臺技術、秧歌舞、西洋舞、練唱、發聲、人物素描、舞臺構圖、五四以來的戲劇……等。
各系都設有與各該系業務相關的民間形式的課目:音樂系有民間音樂、中國樂器、民歌記譜等;戲劇系有秧歌劇、戰鼓、腰鼓等;文學系有民間文學、民歌研究等。
大量培養文藝的普及工作的干部,是解放區藝術教育的主要方針。各校都經常舉辦文藝短期訓練班,以三個月到六個月為一期;或從各縣抽調文藝工作干部與農村劇團團員,舉辦鄉村文藝工作訓練班,經短期訓練后,調回原地工作;部隊劇團或地方劇團全體或一部分到學校學習三個月到六個月,解決在工作中所發生的思想與技術的各種問題,總結經驗,以改進工作。
十年來,這些學校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文藝普及工作干部,其中包括無數專業劇團的演員、導演、劇作者、舞臺工作者;樂隊隊員、演唱者、歌詠工作者、作曲者、樂隊指揮;繪畫工作者、畫報編輯;文學作者、部隊和地方報紙副刊編輯、記者;以及文藝行政工作的干部,組織者,和各級學校的文藝教育干部。
這些學校,由于他們常常擁有較多的比較專門的干部,他們除了進行教學工作之外,而且常常成了一個地區的文藝運動的指導中心。
這些學校里面,以前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現在華北大學的第三部及沈陽魯迅文學藝術院的規模較大,集中干部較多,設備也較完善。
除了以上專門性質的藝術學校之外,解放區的地方劇團和部隊劇團,也都進行業務教育和文藝思想的教育,把教育工作和演出活動緊密地聯系起來,從工作中培養和提高干部。例如西北戰地服務團,晉察冀抗敵劇社,陜甘寧的聯政宣傳隊,華東的新安旅行團,以及各地魯迅文藝工作團……等,都曾經培養了許多干部,這些干部,富有實際工作的經驗和善于克服困難的能力。各地方與部隊中的文藝團體并經常舉辦業余性質的訓練班、文藝小組、秧歌隊、歌詠隊等,通過這些組織,專業的文藝工作者和其它業務部門的工作者都保持了聯系,并給他們以各種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