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協、中國文聯出版社組織專家研討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普及讀本編選工作——
讓孩子們從民間文學中汲取營養
“哥哥弟弟清早起,先把臉兒洗一洗。刷牙漱口再梳頭,頭面清潔心歡喜。”“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一起走。”這些曾經流傳在民間、朗朗上口的傳統兒童歌謠,大多已不再在孩子們的生活中口耳相傳,而只存在于民間文學的歷史資料里。
不過,那些有趣的、符合當代價值觀的兒童歌謠,連同神話、傳說等多種民間文學體裁的文本,將在不久之后被再次“激活”,進入到面向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讀本中——記者日前了解到,由中國民協組織編選的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普及讀本正在緊鑼密鼓地編纂之中,普及讀本依托于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涵蓋神話、史詩、傳說、故事、歌謠、諺語、謎語、說唱、小戲等多種民間文學體裁的文本,面向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讀者進行精選精編。
為了更加高效地推進編纂工作、優化文本編選結構,6月18日,“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普及讀本編選樣本專家座談會”在中國文藝家之家舉辦,來自教育領域的從業人員、專家學者與中國民協相關負責人、中國文聯出版社編輯,就普及讀本編選工作中應堅持的原則、要注意的問題等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邱運華,中國文聯出版社董事長、總經理尹興出席座談會。座談會由中國民協分黨組成員、大系出版工程編纂出版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錦強主持。
“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我們都是在民間文學的滋養下成長起來的。對于我個人來說,可能感受更加真切。”仔細翻閱過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普及讀本的樣本,北京市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語文教研員、北京市特級教師王文麗想起了自己關于民間文學的兒時記憶:她成長在一個小鎮上,父親非常熱愛文藝,經常把說書先生、二人轉演員請到家里。“我坐在炕頭上聽說書先生講故事,左鄰右舍也都會來我們家看二人轉表演。”王文麗說到,那時候,民間文學就像空氣一樣在身邊“滋養著我們”。
然而在今天,傳統民間文學卻并不是那么“唾手可得”了,對于這一點,身為教師的王文麗特別有感觸:“很多老師都想讓孩子們讀一讀有趣的童謠、傳說故事,可是老師們并不知道去哪里找這樣的文本,可提供給老師們進行教學的民間文學資源太少了。”王文麗的親身體會讓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李向振深有同感:“在大學教書也是如此,一些老師在講到神話的內容時,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外,他們也找不到更多的神話故事文本了。”李向振表示,這就使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普及讀本的編纂工作顯得特別有意義,因為它能幫助老師和孩子們進行民間文學方面的拓展性閱讀,讓孩子們從民間文學的豐富資源中汲取營養。
“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普及讀本是以民間文學作品為重心的,我們始終堅信,民間文學作品本身具有的魅力是無與倫比的,它們可以讓孩子們在對民間文學的閱讀中更加健康地成長。”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出版學術總監王素珍是普及讀本的編選小組成員,說起普及讀本具體內容的設置,她介紹,編選工作堅持“以兒童為中心”的原則,目前正在編纂的面向小學生讀者的第一輯《中國民間文學讀本》(1-6年級)中,每個年級一冊,每冊4至8個單元,各個單元都包括選文、注釋、插圖、知識小貼士等內容。每個單元由4篇文章組成,每一篇至少由一個完整的民間文學作品構成,有的則由多個具有相關性的作品選篇組合而成。單元后設有“日積跬步”“理解拓展”等延展性欄目。“我們希望這套普及讀本能夠做到文質兼美,具有思想性、時代性、典范性和可接受性。”王素珍說。
“讓孩子們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審美情趣,也要注重選文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北京市朝陽區教研中心語文學部主任、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市中學語文學科帶頭人何郁認為,在編選普及讀本的過程中,應該適當淡化讀本的教化性功能,注重民間文化本身的“滋養特性”,“就像水流到田地里,自然而然地滲透到地下,這是一種慢慢滋養的過程”。在普及讀本的選文方面,要著重考慮到“不給學生增加負擔”,選擇易于孩子們理解和消化的文本,“重讀輕導,以民間文學本身的力量來讓孩子們汲取知識,提高審美能力”。
據介紹,《中國民間文學讀本》(1-6年級)初稿已于今年3月提交專家審議,目前正在反復調整、修改和打磨,爭取于2022年上半年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