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橋架起凌云大道 龍場共話民族文藝|第四屆全國民族文藝論壇印象
要問天下多少山,一半跑到貴州來。
立高山之巔,見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覺長風浩蕩。
近日,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貴州省文聯主辦的第四屆全國民族文藝論壇,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辦。來自全國各地、多個民族的專家學者和文藝評論家代表齊聚貴陽,于群山之中,在王陽明悟道之地,展開腦力大碰撞,共商民族文藝發展之路。
深挖民族文藝的時代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時代精神對民族文藝產生了哪些影響?民族文藝如何傳達好時代精神,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新時代的民族文藝任重道遠。
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所長魯太光對“時代精神”展開溯源后指出,中國現當代文藝始終與時代同行,新時代的民族文藝要書寫基于新情況、新現實而產生的新故事,藝術地再現各民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豐富多彩的實踐。
《西藏當代文學史》(上、中、下)
西藏自治區作家協會副主席、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院長王軍君認為,以文學講好新時代西藏故事,要緊扣“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大主題,以形態各異的敘述方式、異彩紛呈的建構樣式,講好新時代西藏故事。
南京郵電大學藝術與傳播研究所所長范建華認為,以《雪線》《藏北人家》等為代表的西藏題材影視劇,通過挖掘民族文化資源和高原風光,融入時尚的藝術表達元素,從不同維度反映西藏獨特的精神圖譜,唱響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西藏篇章。
廣西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廣西師范大學教授陸麗娟指出,廣西油畫家在藝術觀念、形式語言和審美取向上深刻反映國家、民族、鄉土的文化意象,以敘事之“有形”表現審美之“無形”,既為民族題材油畫創作提供研究標本,也為民族交融的當代闡釋提供藝術表現的可能。
中國藝術報理論副刊部主任邱振剛提出,近年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主題呈現出多義性和拼貼雜糅風格,因此要依托本民族文化傳統在現代社會中的命運這一根本性命題的具體化,“將時代精神以更精準、更符合藝術規律的手法融入主題建構中,實現與電影主題之間的融合貫通。”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西南大學教授袁智忠認為,近年來,《季風中的馬》《長調》《索米婭的抉擇》等蒙古族題材電影對草原生態文明的書寫,引發了人們對傳統與現代、人與自然關系、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的自覺思考。
聚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新時代民族文藝應該如何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論壇的重要主題之一。
新疆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新疆大學教授朱賀琴認為,新疆民間文學在中華文化認同視域下呈現出多重美學特色,生態美是其底色,生活美是其生存生長的土壤,雖然經地方性智慧的塑形和折射,但從未脫離中華文化的母體,各民族文化的融通美是其發展傳承的靈魂。
原創生態舞劇《大河之源》
來自三江之源的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文學研究員畢艷君結合青海多個民族共享“納頓節”、六月會、花兒會等的切身體驗,以及原創生態舞劇《大河之源》,闡釋了民族文藝以其獨特的美學魅力,成為各族人民增進感情、凝聚共識與文化認同的橋梁。
“中華民族創世史詩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詩學表征,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資源。”云南大學民族學社會學學院教授李世武指出,要從整體性原則出發,保護創世史詩流傳區域的文化生態環境,推進其挖掘、整理、研究和現代轉化與利用,讓更多人共享。
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吳長青指出,網絡的普及給少數民族作家發聲提供了契機,“良好的少數民族網絡文學創作、研究和支持生態日漸形成,這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更加堅實的社會基礎和良好的發展環境。”
路在何方:民族文藝的傳承與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強調:“要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當代民族文藝傳承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藏族文學研究室主任意娜指出,數字時代的民族文藝面臨著從未有過的機遇與挑戰,要打破民族文藝實現“兩創”的困境與瓶頸,須從壯大根基、構建民族文藝學的學科體系、探尋美學價值、進行方法論變革等方面入手。
“飯養身,歌養心。”侗族大歌是侗族人的精神食糧。
論壇上,與會者和古老的侗族大歌來了場美麗邂逅。貴州省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副主任張泉,貴州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何嵩昱不約而同地將目光集中在極具民族性的侗族大歌上。
侗族大歌現場演示
“侗族大歌不僅是'一個民族的聲音',而且還是'一種人類的文化'。”張泉指出,“以歌傳文”為己任的原生態侗族大歌,向以“娛人”為主要目的次生態侗族大歌發展,民族音樂進入國民教育體系,并進入專業音樂教學領域,是民族音樂傳承的重要途徑和保障,共享式傳承是未來民族文化發展的可行之路。
何嵩昱認為,侗族大歌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形式與西方音樂中已有上千年歷史的和聲唱法相通,其形式、內容和精神內涵均合乎“民族的”與“世界的”審美共性,應超越“二元論”,為新時代民族文藝的發展找到更多可能性。
歌舞劇《我的烏蘭牧騎》
“紅色的嫩芽”是烏蘭牧騎在蒙古語的意思。內蒙古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內蒙古藝術研究院二級藝術評論劉堯曄介紹了烏蘭牧騎戲劇創作研究的現狀,指出通過以劇寫史、以劇傳承、以劇育才,烏蘭牧騎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實踐范例,在新時代繼承優良傳統、不斷與時俱進。話劇《大刀進行曲》、歌舞劇《我的烏蘭牧騎》等作品實現了民族文藝的繼承和創新。
民族文藝是我國文藝百花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美學特征呈現出別具一格的風貌,生動展現出中華文化的絢麗多彩和豐富內涵。
民族文藝事業的繁榮,將吸引更多人通過學習和欣賞民族文化來體驗和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