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度新起點上的“金鐘獎”
時間:2025年05月27日
來源:中國文藝網
作者:高涵
由中國文聯、中國音協主辦,四川音樂學院、成都市文廣旅局承辦的第十五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選拔賽(成都賽區)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記者了解到,本屆金鐘獎不僅是中國文聯12個常設全國性文藝獎項中第一個增項增量的,而且在評獎機制、評委庫更新、評委產生、監督回避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的調整優化。
擴增獎項獎數:
未來將實現音樂學科門類的全覆蓋
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第十五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增加了作品獎,同時表演獎增加了民族彈撥樂(豎彈)、管樂(銅管)兩個項目,獎數增加至40個。未來將通過比賽項目輪換,基本實現音樂學科門類的全覆蓋。本屆金鐘獎全國選拔賽民族彈撥樂比賽項目監審吳玉霞感慨道,本次新增民族彈撥樂比賽項目(涵蓋琵琶、柳琴、中阮、三弦),不僅是對民族樂隊音色族群的系統性呈現,更是通過國家級賽事平臺推動傳統樂器在青年樂者中的傳承與創新,以“以樂育人”理念拓寬民族音樂的普及維度。
評審機制革新:
站在參賽選手的視角保證比賽公正公平
通過總結復盤歷屆評獎經驗,本屆金鐘獎從改進評分程序、評委庫建設、評委推選和產生等方面入手,進一步確保評審工作的公正性、科學性、權威性。每場比賽結束后,評委通過評分系統錄入本場選手分數,不亮分;最后一場比賽結束后,公布所有選手成績和入圍復賽選手名單,分數錄入和提交后不得進行修改。對此,本屆金鐘獎全國選拔賽鋼琴比賽項目監審韋丹文表示,通過每場賽事結束后統一錄分,錄分完成前不展示其他評委分數等形式,減少了上場順序的影響,進一步從機制上規避了評委刻意左右名次的可能性,站在參賽選手的視角保證每場比賽的公正公平。
金鐘獎評委庫兩屆更新一次,本屆全面更新,以保證評委的廣泛性和公正性。通過中國音樂家協會團體會員、音樂學院等7個渠道推薦評委候選人,按照現場比賽所需評委3倍的數量形成評委庫名單,對于連續在同一專業擔任評委滿三屆的,本屆不再擔任該專業評委。同時與評委簽署承諾書,增設評委前置培訓,嚴格落實評委回避制度,組織雙向監督。聲樂(民族)評委會主任牟炫甫說:“在最后總分公示后,各參賽單位領隊將對評審工作進行評價。這種雙向監督機制,促使評委以更審慎的態度執評,避免主觀偏差。從實際效果看,這種雙向約束機制讓本次評審過程更為規范順暢,充分體現了對賽事公平性與專業性的雙重追求?!?/span>
作品獎重啟:
中國音樂界的一件振奮人心之事
本屆金鐘獎作品獎分為西洋管弦樂和民族管弦樂兩項開展線上、線下評審,擬于2025年7月1日至8月31日分別舉行初評、復評、終評三輪,最終遴選出10部獲獎作品。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主席葉小鋼表示,恢復設立作品獎,是中國音樂界的一件振奮人心之事,為音樂界深入學習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注入強大動力。本次金鐘獎的作品獎評選,不但延續和呼應了中國文聯把推動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更瞄準新時代作品如何與時代同頻共振、貼近人民心聲這一課題,鼓勵各領域創作者產出更多的高質量作品,既追求學術高度、在專業舞臺綻放,又注重百姓喜聞樂見、扎根民間,最終走向世界,為歷史留存經得起檢驗的時代之聲。
比賽曲目調整:
更加注重選手駕馭中國作品能力的考察
中國音樂金鐘獎歷來重視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與傳播,本屆比賽更加強調中國作品的比重,以聲樂(民族)比賽項目為例,賽事章程將民歌、戲曲、曲藝等及其改編類作品納入曲目的選擇。聲樂(民族)組評委會主任吳碧霞認為,強化中國傳統音樂及其改編作品的比重,是從“傳承文化遺產、推動創作演唱雙向發展、培養復合人才、滿足文化需求”四個維度,將民歌、戲曲、曲藝等傳統元素深度融入當代聲樂表達,讓比賽成為傳統與現代對話的橋梁。
(編輯: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