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戲劇節尊重戲劇藝術創作規律,發揚“十年磨一戲”精神,鼓勵持續打造,避免“狗熊掰棒子”現象。近年新創劇目和早年創作、經過不斷完善提高的劇目均可入選,如京劇《齊白石》、舞劇《騎兵》等,自榮獲國家級大獎以來,持續不斷演出,邊演邊改、精益求精。7月下旬,第十九屆中國戲劇節劇目提升會在溫州召開,組織專家從劇本到舞臺呈現等方面對42部劇目進行全方位打磨,力求這些劇目在本屆戲劇節的舞臺上呈現出最完美的藝術效果。在本屆戲劇節期間,還將延續以往“一劇一評”的優良傳統,舉辦劇目評論會,為各參演劇目把脈支招,助力今后的提升打磨。
本屆戲劇節充分考慮題材的親民性與大眾性,扭轉“唯獎項”傾向,改變投入大、演出少的情況,提倡多演出,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眾多劇目改編自經典戲劇或文學作品,粵劇《程嬰救孤》、潮劇《繡虎》、昆劇《世說新語》、越劇《我的大觀園》、話劇《北上》、歌劇《原野》等以各具特色的戲劇藝術形式重現經典的永恒魅力;京劇《七俠五義》、婺劇《三打白骨精》、河北梆子《寶蓮燈》以及木偶戲《高機與吳三春》等則取材于老百姓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或民間傳說。這些作品歷經長期市場檢驗與反復打磨,已成為成熟的戲劇精品,深受廣大觀眾喜愛。
本屆戲劇節不“唯題材論”,對“主旋律”的理解更貼合藝術本質,一切表現真善美、傳遞正能量的作品都是“主旋律”。聚焦革命歷史的話劇《前哨》《哈達鋪的燈光》,書寫凡人事跡的京劇《老阿姨》、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都以壯闊敘事和感人事跡傳遞理想信念;話劇《誰在敲門》在家庭瑣事中探索人性幽微,黃梅戲《百鳥朝鳳》借嗩吶藝人的困境與堅守弘揚工匠精神,豫劇《秦豫情》以移民故事詮釋人間溫情……這些作品雖題材不同、視角各異,卻都在以真誠的表達傳遞真善美,共同構成了“主旋律”的豐富光譜。
入選本屆戲劇節的劇目題材類型多樣,包括來自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戲曲、話劇、歌劇、滑稽戲、木偶劇等不同戲劇門類,推動構建良好的戲劇生態,完善戲劇版圖,全面展現近年來我國戲劇藝術創作的優秀成果。在演出單位的構成上,既有文化系統劇團,也有高等院校演出團體;既有中直、省直劇院,也有市級、縣級劇團,還有來自內蒙古的錫林郭勒盟烏蘭牧騎。戲曲板塊涵蓋20個劇種,既有京劇、昆劇、豫劇、越劇、黃梅戲等受眾廣泛的劇種,也包含一批承載地方文化基因的特色劇種。其中,湖南祁劇、山東柳子戲、滿族新城戲、新疆曲子戲首次登上中國戲劇節的舞臺。此外,本屆戲劇節首次納入木偶戲,豐富藝術呈現形式,吸引青少年群體走近戲劇。
本屆戲劇節還將開設“中國劇協新時代戲劇英才培養工程——2025年評論人才高級研修班”,舉辦改進戲劇評論工作專題座談會,著力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戲劇評論人才,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的梯次結構,為戲劇藝術的繁榮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同時,還將舉行“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戲劇)”頒獎儀式。
據悉,本屆戲劇節最低票價50元,共計推出1萬張惠民票。8月12日起,觀眾即可通過相關購票平臺購買杭州30部劇目的演出票。8月中下旬,還將策劃開展戲劇“快閃”、戲劇進校園等系列主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