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平:筑橋梁,從內到外
編者按:5月28日,2014年全國文聯維權工作會議在北京中國文藝家之家召開,全面總結了近年來全國文聯文藝維權工作,交流了工作經驗,要求提高認識,明確思路,切實落實《中國文聯關于進一步加強文藝維權工作的意見》,扎實有效地推動文藝維權工作在新的起點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績。中國攝協、上海市文聯、四川省文聯、江蘇省文聯、北京視協在會上作了交流發言。
筑橋梁,從內到外;做服務,由上至下
——四川省文聯維權工作交流報告
“維權”——維護文藝工作者的合法權益,是新時期里國家賦予文聯的一項重要職責,是各級文聯體現“文藝工作者之家”性質的必然途徑。四川省文聯及時將維權工作提上了議事日程,2007年成立了文藝家維權中心,在維權中踐行“將文聯辦成文學藝術工作者的‘溫馨之家’”。
為達到新目標、開拓新局面,四川文聯潛心調研、縱橫比較。最后,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確立了維權十六字方針——“搭建平臺,構筑橋梁,提高意識,主動服務”。
一、從無到有建平臺
要工作實,首先要機構實。2007 年7 月,經四川省編制委員會同意,四川省文聯在所屬的省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四川卷編委會辦公室增掛“四川省文藝家維權中心”的牌子,四川省文聯維權中心正式成立。2009 年7 月,省文聯進一步健全維權部門——成立四川省文藝家權益保障委員會,委員會《章程》規定,由
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任主任委員,黨組副書記、副主席任副主任常務委員,協會駐會負責人及各事業單位負責人任委員會委員。在日常工作中,投訴案件由常務副主任和專職工作人員處理,重大案件提交權益保障委員會集體討論決定。如此一來,文聯黨組、藝術家協會、維權部門形成了三位一體的強大合力,維權機構逐步完善,為四川省文聯的文藝維權工作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從內到外筑橋梁
維權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各藝術門類,還有賴于政府、司法部門和社會方方面面的支持,而文聯因自身性質原因,工作能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受限。為解決這些問題,四川省文聯在推動維權工作之初就明確了強化維權工作的“橋梁”功能,且分“橫”、“縱”雙向發展的工作思路。
“橫向”橋梁功能——接受文藝單位、文藝工作者的咨詢與委托,答疑解惑,傳輸資訊,為文藝界搭建通往版權登記、法律服務、維權訴訟的便捷橋梁。
“縱向”橋梁功能——與中國文聯一道,發揮聯絡、協調作用,保護文藝工作者的合法權益。
三、“虛”“實”結合強宣傳
四川省文聯在調研中發現,著作權相關知識在文藝界的普及率較低,文藝工作者的自我保護意識較弱,文藝界越來越多的著作權侵權糾紛、侵權訴訟,歸根結蒂就是由這種意識不強造成的。所以,加強維權宣傳培訓,提高廣大文藝工作者的維權意識,成為了四川維權的重點工作之一。為實現“強化教育”的目的,采取了“虛、實”兼顧互補的宣傳方法。
“虛”——建立“四川省文藝家維權中心網”,開設熱點話題、案例之窗、維權解讀、藝術之窗、鑒定分析、維權咨詢等十余個欄目,及時發布維權中心的工作信息、省內外文藝維權動向,登載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并針對文藝類版權典型案例進行歸納、總結。五年來累計點擊量達到十六萬余次,數十名文藝工作者通過網站進行維權咨詢與交流,并得到版權登記、維權訴訟的幫助。
“實”——編發維權宣傳資料。配合網絡平臺,編發版權教育資料《維權園地》,內容分前沿視點、專家論壇、維權新聞幾大板塊,每月一期,向省文聯各處室、文藝家協會、市州文聯發放。累計編寫資料二十余萬字,發送數千份。每一年的年終,維
權中心還將有關維權信息、案例、訪談等內容進行重新梳理、挑選、歸納,并結集成冊,編印年度《維權合集》。至今已編印兩期,共計2000余冊發送至全省21個地市州及151個縣、區文聯,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四、由上至下做服務
多年來,四川省文聯將“深入基層、服務大眾、促進繁榮、推動發展”的精神,融入到文藝維權工作當中,切實服務基層文藝工作者。
海峽兩岸友好協會書畫分會理事、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省工藝美術大師王家順先生是知名藝術家,在石雕、書畫等領域皆有建樹,多次遭受侵權的困擾,如何將他的藝術品進行專業的版權登記和保護存在不小的難題。2009年,四川省文聯維權部門了解到王家順的困擾后,主動上門進行維權指導,請省攝影家協會的專家將其石雕作品一一拍攝,系統化留存影像檔案,并啟動版權保護、版權登記。在他進行大型壁畫創作時,為其拍攝創作過程,保全證據。
利用“文藝+法律”的雙向專業優勢,四川省文聯的維權工作不僅為體制內文藝單位、文藝家進行公益服務,還為體制外文藝工作者、企事業單位提供免費幫助。2009年開始為新語、智宇等多家民營文化企業做版權顧問,為他們提供版權登記、司法、訴訟等方面的信息咨詢服務。
對于文聯組織而言,文藝維權是一項需要不斷摸索實踐、積累經驗的工作。四川省文聯經過多年的維權實踐,認為只要腳踏實地持之以恒地探索與實踐,與時俱進,更新理念,不斷擴充服務職能和項目,就能為廣大文藝家、文藝工作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維權服務,使維權工作真正成為文聯團結、服務文藝工作者的重要平臺。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