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描:徐經緯/繪
內蒙古是土地廣闊人口稀疏的民族地區,下基層演出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把觀眾聚在一起不容易,因為在牧區,茫茫草原幾十里也許才有一戶人家。我記得2007年冬天到牧區去演出,可是演出頭一天晚上下雪了,這樣來看演出的觀眾就更少了。當時我們有8個演員,觀眾只有7個人,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堅持演出,因為演出是我們的天職,我們要對觀眾負責。
這片沃土為民族曲藝的發展提供了無盡的動力,也為我個人的創作提供了靈感。我前后出版了小說集《心中的百合》、《我不是俘虜》、《未來,明天》等7本書。從17歲開始結緣于曲藝,如今創作的小品相聲、電視劇本達70余部。大大小小出演的曲藝節目160多場,承辦的大型文藝晚會7場。
但在內蒙古從事曲藝工作比較困難,現在內蒙古的曲藝演員加起來也沒有多少,特別是演小品說相聲的不足10個人。而且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觀眾有限,有作品、有演員,可是這些好東西送不到觀眾面前,很遺憾。還有一次我們搞了商業演出。一共來了16人,但只賣了9張票,因為另外7個人是親戚、同學和小孩。
很多商業演出的規則在內蒙古的演出市場是行不通的,這里的演出市場基本還沒有發育完全,人們的文化消費習慣也沒有養成。我們基本找不到贊助,因為是少數民族地區,廣告效果同其他地方比總是差一截的。每一次下基層辦晚會,都是我的同學和親戚朋友出錢幫忙。這些曲藝表演者大部分都是業余的,沒有固定的經濟收入。往往都是干別的活掙了錢,然后用這些錢來貼補做曲藝。我們不得不堅持,因為如果我們放棄了,那些承載著民族基因的曲藝就更沒人做了。
為了解決曲藝人才缺乏的問題,我還自費組織了曲藝培訓班3次,培養了一些后繼人才。但促進少數民族曲藝發展需要國家支持,這幾年國家在這方面支持了不少財力和人力。但因為多方面的原因,還只是杯水車薪。要推廣少數民族曲藝必須靠電視和光盤。但是蒙語衛視目前并沒有專門的曲藝欄目,相關出版單位出的光盤數目也有限。我們的潛在觀眾應該很多,需要我們去培養和挖掘。
(那仁套格套為內蒙古電視臺蒙語衛視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