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打開電視,除了老牌的訪談類節目之外,一茬又一茬的新訪談類欄目頗有“雨后春筍”的勢頭,不斷跟進,“聊天”、“吃飯”、“載歌載舞”加入其中,好不熱鬧。其中有些話題,聚焦于名人藝人的逸事、隱私、情感、緋聞,再加上圈內親朋好友的加盟、贊美、連線、捧場……信息可謂越來越暴露,格調越來越低下。一些情感訪談類節目已經變成了“以獵奇為動機,以窺視為目的,以隱私為依托,以媚俗為結果”的熒屏秀場,傳播和講述嚴肅話題的生態環境漸漸被淹沒。
訪談類節目怎么了?除了低俗、做秀的題材,我們就找不到吸引大眾的話題了嗎?近期,本報記者專訪了仲呈祥、胡智鋒、隋巖三位專家,請他們談談電視節目制作如何貫徹好《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既讓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又有高尚的文化格調。
記者:石家莊影視頻道“情感密碼”節目《我給兒子當孫子》中的故事,不孝兒子的言行激怒了很多觀眾。然而,這期節目中的故事不久被證實并非事實,有明確姓名、住址的兒子、兒媳、父親,都查無此人,節目是雇用臨時演員進行表演的。
據不完全統計,最高峰時全國有100多個類似欄目,一些欄目收視率創下文藝類欄目之最。隨著競爭的加劇,一些節目刻意放大社會陰暗面,扭曲真實或編造事實。您對此現象怎么看?
仲呈祥:只有真實感人的節目,才能夠引領人民大眾,提高民族素質、精神素質,塑造高尚人格,這就叫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自覺地遵循新聞規律來辦新聞類節目,這也是對我們用真實感人的電視節目去吸引觀眾、感染觀眾、提升觀眾的一種自信。
電視訪談類節目大致可分為新聞類和文藝類。新聞訪談節目是把觀眾帶入真實的人生境況中去,通曉事件,明白是非,提高觀眾自身的道德評判能力和精神素質。如果是文藝類訪談節目,則要運用“來自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形象去打動觀眾,使觀眾通過審美體驗獲得人生啟迪和審美享受。
這兩類節目,遵循的生產規律也不同,如文藝類訪談節目,就必須遵循美學規律,在節目中可以運用虛擬化、情景再現的制作手段;而新聞訪談節目則必須真實客觀,這是節目制作的基本標準。
石家莊電視臺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現象?就是因為理論思維的混亂,造成實際制作過程中的錯誤。將新聞類的欄目,用虛擬化的手法去解讀,實際上是在愚弄、誤導觀眾。出發點是什么呢?是追求收視率,獲得廣告收入。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文化不自信,不相信新聞節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誤以為在真實中摻雜一些虛擬的故事,才能吸引觀眾眼球,這種做法必定要遭致社會輿論的譴責。
胡智鋒:目前我國訪談類節目的低俗化、虛假化現象比較突出,這是因為訪談類節目中,嘉賓的言論和主持人的問題設計,具有主觀性,目的性,而且更容易操控。
到底什么是低俗化,我認為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一是涉性內容,二是暴力內容。除此之外,還包括有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種種思想、言語和行為。如宣傳拜金主義、 盲目追星、網戀等不健康、不積極乃至頹廢消極的思想與行為。
假如這種低俗只是存在于局限于很小的區域,很小的范圍,比如非公共場合,它的影響是有限度的。但如果它是在大眾公共場合傳播或者堂而皇之地存在,就會對社會產生極其負面的影響。人類歷史上任何國家、社會都不會把低俗當成主流價值觀,都會在大眾傳媒和公眾領域中對此進行制止。
低俗化盛行,所帶來的是整個社會關系的紊亂,人的精神、工作、生活,乃至整個社會都將處于不正常狀態。
隋巖:訪談類節目的低俗化、虛假化現象,會給社會帶來消極的影響。首先,一味追求收視率,在訪談節目中摻入大量表演成分,使得它偏離真實性,嚴重影響輿論導向。其次,過度娛樂化、虛假化的電視訪談類節目會誤導人們的價值觀。占據話語權的訪談對象一旦秉持錯誤的價值觀,會對社會造成危害。第三,有的訪談中故意夸大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以滿足觀眾的好奇。然而社會需要電視節目去滿足人類積極向善的情感,而不是對人性中丑陋的好奇。
記者:為什么我國大眾傳媒中,低俗、虛假現象屢禁不止、愈演愈烈呢?
仲呈祥:除了市場經濟那只無形的手之外,再次就是我們盲目追求觀賞性、盲目追求眼球效應的結果。
如果電視節目制作一味地去迎合觀眾的低級趣味,就會造成精神生產和文化消費的惡性循環。任何人的鑒賞心理都是一分為二的,有積極也有消極的方面,你去迎合就是強化了消極方面,被強化了的消極方面反過來就會刺激文化創作者生產出品位更低下的作品。
胡智鋒:近些年來,中國電視沿著市場化、產業化的道路不斷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由于自身的體制與機制不夠完善,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出現了向錢看,唯市場、唯收視率等片面追求。
我國電視頻道、欄目、節目的數量過多過大,而市場總體份額多年來卻沒有明顯增長,這就造成了電視內部的激烈競爭,造成了宣傳管理要求與電視市場要求的嚴重沖突,其結果必然使電視向著低成本、低投入、快餐化的方向發展,這是導致電視低俗化最重要的原因。
其次,我國正處在一個社會轉型期,社會轉型期容易出現低俗化的傾向。因為人們的生活狀態、工作狀態、心理狀態容易出現矛盾,產生困惑,人們會去尋找精神寄托,傳統的價值觀已經不被大家認可,而新的社會價值觀缺位。此時如沒有健康的主流價值觀引領,人們的精神追求就會被低俗的價值觀侵占。
另外,現實生活環境中的低俗現象蔓延在人們生活中,如網絡、手機可以便捷地傳播不良信息,當大家每天都在接觸低俗,卻缺少對低俗說“不”的環境時,作為大眾媒體,難以獨善其身。
記者:電視訪談類節目如何杜絕低俗化和虛假化現象,傳播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仲呈祥:如何杜絕低俗化?首先是凈化觀賞環境。如當年播出《開國領袖毛澤東》,廣電總局曾下發文件,要求各省級衛視在此期間內停播古裝戲、言情劇和其他娛樂節目,那段時間《開國領袖毛澤東》 的收視率就很高。這反映出,并不是觀眾不喜愛看此類節目,而是當播出市場環境不純凈時,觀眾容易被低俗的節目所吸引。
另外,要培養觀眾的鑒賞修養,提升觀眾的審美水平。馬克思說過:“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因此,我們的藝術創作必須注重培養大眾的鑒賞修養。
再次,要科學看待收視率,分清收視率與收視質量的區別。
最后,我們應該認真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講話中提出的觀點,“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眼于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胡智鋒:在宣傳管理上, 應加大表彰與懲罰的力度。重獎與重罰并舉, 對公認的電視精品應予以更大力度的獎勵;對極少數低俗、虛假,產生惡劣、負面影響的電視產品應予以重罰。
在生態維護上, 應高度重視電視批評的建設。長期以來,受各種利益的制約, 那些富于建設性的、有專業水準的電視批評, 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也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果。
批評失語倒成了大家熟視無睹的“正常”情形。出現在各個媒體上的, 往往是隔靴搔癢、無關痛癢的所謂“批評”, 甚至是毫無原則的一味叫好與追捧。應當采取強有力的措施, 建設電視批評平臺, 發出積極的、實事求是的電視批評聲音, 營造一個敢于批評、善于批評、健康批評的良好環境, 這對于電視的整體生態建設意義重大。
在未來的發展上, 應當發揮和強化教育的作用。應當在高等院校和中小學逐漸開展電視教育, 只有高素質的電視觀眾, 才能最終滋養出高水平的電視媒體。用正確的新聞觀、傳播觀、文化觀、審美觀、藝術觀去要求與塑造電視, 才是遏制電視低俗化傾向的長遠之計。
另外,電視媒體也應該積極探索多元經營的生存之道,而不僅僅依賴于廣告收入。沒有了生存之虞,媒體從業者也就能挺直腰桿兒,從事精神文明創作。
隋巖:電視訪談類節目在杜絕低俗化和虛假化現象中,應注意兩點:一是節目應呈現出人性中美妙的部分;二是呈現出話題、內容的魅力,在人與人的觀念發生沖突時,展示解決問題中的機智與幽默。
訪談類節目在傳播過程中,需要受到大眾傳播的規約。所以訪談類節目必須要以正確的立場和社會責任作為前提,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引導社會、觀眾。理想中的電視訪談類節目應該引領時尚生活,提升大眾的思想理念及素質。
注:
仲呈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
胡智鋒:中國傳媒大學文科科研處處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隋 巖: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