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去送戲到基層 走出去梅香飄海外
——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百場演出巡禮
5年多100場演出,足跡遍布全國27個省、區、市,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及海外多國,觀眾達到35萬人——對于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這樣一個沒有固定建制與行政約束、自發組織的流動慰問演出團來說,這實在不能不說是一個令人驚嘆的紀錄。是什么樣的熱情造就了這樣的紀錄?又是怎樣的吸引力激發了這樣的熱情?百場之后梅花獎藝術團如何繼續精彩前行?
搭建梅花獎服務于民的有效平臺
“創辦于1983年的中國戲劇梅花獎,取‘梅花香自苦寒來’為寓意,是中國第一個以表彰和獎勵優秀戲劇表演人才、繁榮和發展戲劇事業為宗旨的藝術大獎。迄今,已舉辦了24屆,20多年來,中國戲劇梅花獎結下了累累碩果,共評出涵蓋54個劇種,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臺灣地區的戲曲、話劇、歌劇、舞劇等獲獎演員567名。這些藝術家是中國戲劇界的中堅力量和寶貴財富,他們在全國具有廣泛的影響,為中國戲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劇協主席尚長榮說。不過,頒獎并不是中國劇協的最終目的,獲獎也并不是演員的終極目標。在獎項之后,在榮譽面前,如何充分利用梅花獎資源,真正做到還戲于民,是擺在中國劇協面前的一道新課題。
“中國劇協幾任書記都有過成立梅花獎藝術團的想法,但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組織方式。直到2005年前后,時任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的董偉正式找我談及此事。他說,給你3年時間,能不能把梅花獎藝術團組建起來?這件事就正式提上了日程。”作為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的元老、常務副團長,趙承燕親身見證并參與了這個團從組建到壯大的每一步。“當時我們的想法是‘拿上來、放下去’,就是有演出需要的時候能夠把梅花獎演員們組織起來,演完后各自回單位,這是比較可行的做法。”
2005年6月30日,中國劇協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據趙承燕回憶,“當時有基層的同志找到時任中國劇協秘書長的季國平,提出能不能會后組織藝術家們到河北永清縣進行慰問演出,季國平把組織演出的任務交給了我。沒想到的是,大家聽說后熱情都很高,剛剛當選中國劇協主席的尚長榮和劉長瑜、濮存昕、龔文艷等都參加進來,甚至整個主席團都被調動起來了。我把情況向領導匯報后,董偉當時就說,梅花獎藝術團就這樣成立吧!”于是,河北永清縣的慰問演出第一次打出了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的牌子,盡管沒有豪華的舞美和高質量的音響,只是以小分隊的形式輕車簡從,但名家名角的精湛藝術還是毫無意外地打動了觀眾。
河北慰問演出的成功,猶如星星之火,點燃了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組建和壯大的信心。2005年8月底,第三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在蘭州開鑼,梅花獎藝術團踏上了第一次遠征。2005年9月6日,尚長榮在蘭州市“黃河風情線”的近水廣場上那一聲“梅花獎藝術團送戲下基層‘西部行’活動正式啟動”的宣告,在很多參加過那次慰問演出的演員心中,都成了畢生不會消弭的回響。“輾轉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4個省區,橫跨青藏、內蒙古兩大高原,10天演出12場。路途之遙遠,行程之艱難超乎想象。很多演員因為難以適應高原氣候而生病、吸氧。從甘肅到青海,演員們來不及卸妝,下車就演出。奔赴寧夏,坐長途汽車翻越海拔近3000米的六盤山,灑下的卻是一路歡歌笑語。之后坐夜班火車轉赴內蒙古,已經是一身疲憊,但是一登上臺所有的演員照樣是光彩照人,沒有一個人喊苦喊累。“梅花獎藝術團100場演出,我參加過30多場,東南西北都走到了,可以說‘西部行’是我參加過的梅花獎藝術團歷史上最艱苦的一次演出,也是感觸最深的一次。”李鼎說。而西部基層群眾對演出的渴望也讓參演藝術家們至今印象深刻。無論是蘭州的老紅軍、老八路、外地務工人員、西寧的中學生,還是寧夏固原的勞模、銀川的福利院孤殘兒童、武警總隊戰士、內蒙古的煤礦工人和大專院校學生,都對演出報以熱烈的掌聲。在寧夏青銅峽市大壩鎮葦橋村,不但場院里坐滿了人,就連拖拉機上,甚至墻頭上也坐滿了人。尚長榮感慨地說:“來到群眾中間,真像魚兒又回到了水中。有些大制作的戲,動輒一百多人的隊伍,缺乏機動性。還是小分隊的演出形式好,便于深入基層。”
“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西部行’的艱苦曾經讓有的人不理解,說你們是不是在作秀?我說眼光應該放遠點,將來你們會看到它的影響和價值。”趙承燕的這句話在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5年多來的成長、壯大中一步步得到印證。藝術團以“弘揚民族文化、服務人民群眾”為宗旨,以“兩條腿走路”的方式開展活動:一是走下去,送戲下基層,以小分隊形式深入到基層單位,將精湛的藝術奉獻給廣大人民群眾;二是走出去,促進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的文化交流,推動中國戲劇走向世界舞臺。
“走下去”,梅花獎藝術團的足跡遍及河北、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江蘇、浙江、山西、遼寧等省、區、市,堅持深入西部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東北老工業基地、東南沿海生產建設第一線等,為基層百姓演出。這些演出形式多樣,既有千人以上的露天廣場、劇場演出,也有深入工廠、礦山、農村、學校、軍營、海島、社區、福利院的小型互動演出。所到之處無不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今年1月18日晚,中國文聯、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送歡樂、下基層”貴州貴陽行慰問演出,同時也是梅花獎藝術團的第100場演出,在貴陽大劇院如期舉行。被積雪覆蓋的房屋、樹木,凝凍難行的路面,身著厚重棉服的行人……如果不是站在貴陽的大街上,很難想象,這場雪災究竟帶給這座原本溫暖的城市怎樣的變化。惡劣的天氣一度導致貴州省內多條高速公路中斷,貴陽機場近百架航班延誤,卻沒能阻擋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演員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的腳步。13個劇種的22位梅花獎獲得者,在來不及休息,甚至沒有足夠時間走臺、合光的情況下,仍舊以各自毫不失色的表現,為身處凝凍災害預警之中的貴陽人民帶來了一場充滿歡樂與溫暖的演出。一出出一幕幕,無不奪得觀眾熱烈的掌聲和叫好。但是,臺上的美好總是容易被看見,臺下的美好卻往往不為人知。原本應在1月17日晚抵達貴陽的裴艷玲,因為機場關閉,飛機不得不轉落重慶等待起飛,年過花甲的她整宿未眠,卻仍舊完美完成了唱做并重、難度極高的昆曲《林沖夜奔》選段。陳澄的整箱戲服、道具因航空公司失誤遺落南京,直到演出開場前才送到,匆匆趕裝登臺……這當然只是100場演出的一個縮影。為慶祝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舉辦,2008年梅花獎藝術團《梅花賦》在國家大劇院上演,9大劇種、31朵“梅花”,梅花獎藝術團以建團以來最強大陣容首登國家大劇院的舞臺。晚會通過北京衛視及河南衛視向億萬觀眾播出,擴大了社會影響。晚會主持人之一大山說,奧運會期間,世界各國的人們齊聚北京,不僅是來看奧運會,更希望通過這個機會了解中國的文化,《梅花賦》的演出無疑是對中國文化一次很好的展示。
“走出去”,從澳門到臺灣到香港,從澳大利亞到法國到美國到德國,梅花獎藝術團積極促進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的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2007年,藝術團赴法國參加“第三屆巴黎中國戲曲節”的演出,精華版昆曲《白蛇傳》一舉奪得本屆戲曲節最具分量的獎項——“塞納大獎”。去年,德國東茨多夫,當地時間11月27日。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在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季國平的帶領下到來時,這座德國西南小城正迎來它入冬后的第一場雪,白雪皚皚的歐洲風情和好客的德國朋友一樣,都令隨團的中國藝術家們深感這個擁有深厚戲劇傳統的城市對中國戲曲的熱切期待。盡管天氣寒冷到輕輕一笑都會即刻引起大團白色的呼氣,但人們還是熱情地涌向劇院。《白蛇傳》中白蛇與小青剛一亮相,便博得一片掌聲,一開腔更是滿堂好。隨后,白蛇與許仙相遇,中國式含蓄而委婉的傳情,令觀眾會心大笑;小青輕輕抬手化雨,“天又下雨了”的臺詞還未出口,臺下便傳來會意的反應;法海每次想要誘拐許仙,都會有觀眾大發噓聲;金山寺水斗開打,全場掌聲、叫聲、哨聲齊飛……整場演出,仿佛置身北京的長安大戲院,如果不是語言的差異,幾乎可以認為臺下滿坐著的是中國的戲迷觀眾。此次演出的承辦方代表、德國巴登符騰堡州表演藝術家協會副理事長克拉納說:“你們的演出實在太精彩了,美麗的《白蛇傳》就像一條蛇,鉆進了德國觀眾的心里。作為承辦方,我感到萬分光榮。”德國聯邦德中協會常務理事吳東則說:“東茨多夫從中世紀開始就有戲劇演出的傳統,舉辦過眾多大型的藝術盛會,每次都會有大批其他城市的觀眾趕來。這次來觀看演出的觀眾,有來自斯圖加特、烏爾姆、卡爾斯魯、慕尼黑等多地的專業人士,也有普通的德國市民,可以說覆蓋面是很廣的。演出不僅征服了東茨多夫的觀眾,還包括更大范圍的德國觀眾。”5年多來,就是這樣,藝術團克服了重重困難,100場精彩的演出使“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逐漸打造出一個享譽國內外的知名品牌,多次受到上級領導的表揚。
梅花獎把我們扶上馬
梅花獎藝術團再為我們送一程
于蘭是2005年加入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的,5年多來,一直是團里“出勤率”最高的“鐵桿”團員之一。“我是穆桂英上陣,陣陣不落,10場就有9場演。我喜歡梅花獎藝術團的和諧氣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十分融洽,通俗點說——老的有老的樣,小的有小的樣,可大家在一起相處的時候又能不分老小,這種感覺是在其他的藝術團體里找不到的。能來這兒的都是各個劇種的精英,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比如陳澄唱淮劇《祥林嫂》,每次她上臺我都特動情,在旁邊琢磨她的唱腔是怎么拿捏的,這么符合情緒和人物;再比如尚長榮老師、裴艷玲老師,他們爐火純青的表演,是我們年輕演員反復學習的樣板。這樣的學習機會也是別的地方找不到的。”于蘭表示,“這個團里有太多吸引我的東西,我們團里有時候會開玩笑說我已經是梅花獎藝術團的演員了,而我則認為這就是我的第二舞臺,除了我本職的演出,任何外面的演出只要與梅花獎藝術團的演出撞車,我一定會選擇跟梅花獎藝術團走,就像這是我的職責一樣。”“我是2007年獲得梅花獎的,幾年來,我參加了多場梅花獎藝術團的演出,還有幸飾演了梅花獎藝術團的全本《白蛇傳》中的小青,并和來自其他京昆院團的精英一起在法國奪得了塞納大獎。”谷好好說,“這幾年,我覺得自己在逐漸走向成熟,并在這個團里獲得了快樂和學習的機會,接觸了很多劇種的優秀演員,每次參加演出,我在演好自己的戲的同時,還在側幕條中觀看其他演員的演出,向他們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成為朋友,這個團也成為一個家庭,每當相聚我們都充滿歡樂,分別則互相思念,梅花獎藝術團拉近了全國很多劇種優秀演員之間的距離,這兒就是我們的娘家。”于蘭和谷好好的話帶有普遍性,每當梅花獎藝術團演出時,只要走進后臺,隨便拉住哪一個演員問一問,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是一樣的。臺上威風凜凜的裴艷玲,在梅花獎藝術團的后臺永遠像個“老小孩兒”;曾經遭遇職業困頓、自卑羞澀的齊愛云在這里找到敞開心扉、重振信心的力量;李政成在這里拜師;濮存昕、張凱麗、吳京安在這里感受基層群眾對戲劇藝術的熱愛;武凌云、陳巧茹、王新倉在這里將寶貴的劇種絕活展示給全國的觀眾……正如李鼎所說的那樣:“中國戲劇梅花獎不是評完就算了的,梅花獎把我們扶上馬,梅花獎藝術團再為我們送一程,我們都在這里得到成長和進步。”
對此,季國平說:“中國戲劇家協會作為全國戲劇家的組織,有義務為這些演員提供更多交流、學習和展示的平臺,也有義務把最精湛的藝術送到基層的廣大人民群眾中,送到世界各地。盡管我們的演出,舞臺設施常常是簡潔甚至是簡陋的,但我們的藝術卻能夠真正將人們的目光吸引在藝術家的身上。從這幾年的演出實踐來看,梅花獎藝術團對于密切戲劇家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擴大中國戲劇在國內外的影響,樹立新時期中國劇協的新形象,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弘揚民族文化、服務人民群眾為宗旨,以小分隊的形式開展‘送戲下基層’和‘送歡樂、下基層’的公益性演出,是我們過去一直堅持,未來也絕不會改變的。目前除了西藏和新疆以外,全國絕大多數地區我們都去過了。2011年我們準備到新疆、西藏去,我們要在最快、最短的時間內,把全國的每一個省份都演遍,讓中國戲劇梅花獎演員的精彩感染更多的人,因為只有有了他們的精彩才有梅花獎藝術團的精彩,才有我們中國戲曲的精彩,才有中國當代戲曲的繁榮和今后的長遠發展。”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