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彩萍
《新疆瓜果文化》
孤 島 著
新疆大學出版社
2013年5月出版
新疆的吐魯番葡萄、哈密瓜、庫爾勒香梨、巴旦木……名聞世界。新疆是著名的瓜果之鄉,海內外許多人都品嘗過新疆土地上生長的瓜果,都覺得特別特別的甜美。但是沒有人知道它們各自的身世、歷史變遷、內在特色、營養價值、文化蘊含和風俗演變。
由兩次榮獲“冰心散文獎”的新疆著名作家、詩人孤島(李澤生)撰寫的27萬字隨筆集《新疆瓜果文化》以散文的文學筆法精彩描述了新疆十幾種風味獨特的瓜果,以及他們各自的過去、現狀,它們的外相與內核,它們的家族衍變,和一代代人賦予他們的社會文化蘊含。
很多人吃過新鮮的新疆瓜果或它們的干果,但很多人不知道新疆真正立得住的特色瓜果到底有多少種,它們分別有哪些?
孤島認真地選出了吐魯番葡萄、哈密瓜、杏子、庫爾勒香梨、無花果、石榴、蘋果、紅棗、巴旦杏(即巴旦木)、核桃、西瓜、阿月渾子、伽師瓜、桑葚(及蠶桑文化)等14種在新疆舉足輕重的特色瓜果,研究它們的誕生、成長變遷史,以及它們的綠色生態美學和綠色保健價值、豐富的文化蘊涵,最后給每一種瓜果樹碑立傳……14種瓜果,14篇生動迷人的人文史地散文,列出了新疆瓜果大家族的家譜、故事、傳說和人文精神,填補了新疆歷史兩大空白:一是新疆瓜果文學創作專集上的歷史空白,二是古今瓜果文化研究專著的歷史空白,開創了新疆瓜果史上的先河。
這14種水果,有新疆本地土生土產的庫爾勒香梨、伊犁蘋果(伊犁有古老的野蘋果林),也是哈密瓜、核桃的故鄉之一(哈密瓜的故鄉還有北非、西南亞、中亞;核桃的故鄉還有小亞細亞、中亞和歐洲南部地區)。
西瓜、葡萄,無花果、石榴,由西傳到新疆,再向東傳到中原;棗子、桑葚(及蠶桑文化)、杏子則由中原內地,先傳到新疆,再傳到亞洲西部、歐洲。新疆既是瓜果文化的誕生地、孕育地,更是瓜果文化的中轉站,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紐帶。
嚴格意義上說,《新疆瓜果文化》是一本人文史地散文集,是一種以客觀為主、主觀為輔的紀實類散文,而不是任憑個人激情抒發或主觀想象天馬行空地自由創作的純文學作品。這類作品,當下多數成名的作家是不會寫的,但孤島卻愿意放下自由的心靈創作,去尋找和查閱大量的古代文獻資料和考古成果,和當今各種瓜果的種植面積、種植分布、產值,以及海內外銷售情況,尋找大量的包括瓜果營養成分的醫學資料,然后進行真偽辨別、對比、推敲,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再以文學隨筆的筆調表現出新疆瓜果特產的歷史文化和現實文化,給14種新疆瓜果立傳,給新疆瓜果產業助力,開創性地建構新疆獨特新鮮、豐富燦爛的瓜果文化。
在《新疆瓜果文化》一書里,孤島這樣告訴我們:西瓜是從“西”面漂移來到中國的一種瓜果,最早誕生在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因為躲避風沙的摧殘和干旱的肆虐,其藤爬在地上蜿蜒;而無花果,最早誕生在巴勒斯坦古城,已有一萬多年的歷史,比人類種植谷粒還早,有可能是人類農業的起源,無花果不是無花而果,而是將無數的小花藏在果實里,像果實肉里的嫩牙;葡萄、無花果、石榴是絲綢之路上的三大名果;口語中的巴旦木,其實學名叫巴丹杏,屬于桃屬,是桃和杏的結合;大漠邊上的小桑葚曾是維吾爾族人青黃不接時的救命糧;葡萄酒的誕生,最先不是什么科技研發,而是南高加索一帶的獵人將葡萄壓成甜汁后,有一次出去打獵時間太長,回來晚了,葡萄汁自我發酵,蛻變成了葡萄酒……
孤島用了大量的歷史和今天的事實,寫出了新疆蘋果原先最著名的是伊犁蘋果,而近十年前后,阿克蘇蘋果(冰糖心蘋果)獨占了鰲頭;同樣,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哈密大棗是新疆棗子的老大,但是本世紀以來,若羌紅棗卻風靡天下,近年,和田玉棗也開始崛起;而石榴,本來是葉城石榴最好,但后來皮亞曼石榴的品質升華,被專家最為看好……新疆瓜果“皇冠”的移位,說明一個真理:品種不改良就會腐朽,一個人不憂患奮進就會落后淘汰。
除了寫出了新疆瓜果特色文化外,作者還以瓜果喻人,寫出了物的人文精神,和做人做事的境界,給人以正能量。
孤島在寫庫爾勒香梨時,說它形象矮小、丑陋,其內質卻是很甜美的,像春秋戰國時齊國大夫晏子,像自古以來的那些君子和忠臣,它與口蜜腹劍或美而無用的貌美小人構成反比。
在《哈密瓜傳奇》中,孤島從貧瘠的沙土里長出甜蜜的哈密瓜這一事實悟到:“最苦難的地方,誕生著最深沉的愛;最苦澀的地方,孕育最甜的瓜果?!?/p>
而在《無花果私語》一文中,他寫道:“無花果不以美麗示人,而將虛無的美麗藏在自己的果實里,最終以更甜美、更豐碩的果實獻人,就像那些默默奉獻著才華和生命的人,給人類創造了多少貢獻,但卻從來不事喧嘩,那是一種無我的境界,一種仙佛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