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藝術中,文學究竟何為?——第86屆奧斯卡獎頒獎引發老話題的新思考
第86屆奧斯卡獎盛大揭幕,各大獎項花落各家的同時,從獎項幕后潛規則,到紅毯女星項上珠寶,各種話題甚囂塵上。這其中,隨著由所羅門·諾瑟普所著傳記體小說《為奴十二年》(Twelve Years a Slave)改編的同名影片成為大贏家,以及改編自美國傳奇股票經紀人喬丹·貝爾福特的自傳《華爾街之狼》呼聲極高,“自傳”也成了一個響亮的關鍵詞,甚至無數網友集體安慰數次陪跑的小李(萊昂納多)別哭,要把他沖奧的悲催之路拍成傳記片,再沖奧斯卡小金人……撥開喧囂,“自傳”由文學位移銀幕的成功,讓我們不能不反思文學與影視藝術關系的老話題,以及為何國內相關題材優秀作品乏善可陳的深層原因。對此,兩會代表與委員,以及場外都傳來了相關的聲音。 ——編 者
委員聲音
電影要騎著文學這只“鵝”才能飛翔
王興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
王興東編劇作品:《蔣筑英》《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良心》《建國大業》(合編)《辛亥革命》等
電影無論是原創劇本還是改編劇本,都是以文學為母體,為基礎材料的。因為文學通常以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關系和命運,以及人物個性情感、道德情操為主要任務,所以文學就是人學。有了好的文學基礎,才能出好的影視作品,所以文學是我們影視創作最基礎、最好的原材料,沒有它就沒有能量。這就如同尼爾斯的《騎鵝旅行記》一樣,如果說電影是“尼爾斯”的話,它要騎著文學這只“鵝”才能飛翔,所以文學改編對于影視創作很重要。
如果說到由人物傳記改編成電影,事實上,我們華人有在全世界亦屬罕見的偉大傳奇人物,比如浙江寧波出生的邵逸夫,在上海靠做電影行業起家,在107歲生涯中,用做電影賺的錢,向全國捐了6000多座逸夫樓,拿出幾百億來支持我們的教育事業,他拿出上百萬美金創立有東方諾貝爾之稱的邵逸夫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及天文學卓有成就的科學家進行獎勵。美國好萊塢導演和大亨做到了嗎?他應該是偉大的民族英雄,應該寫成傳記性的電影,電視連續劇等,可誰去寫?誰投資去開發?由此可見,我們有傳奇人物,但我們缺少發現,缺少認知,缺少理解,沒有偉大的情懷,也就寫不出偉大的人物。反之我們卻對那些小情小景或婚外戀、皇妃爭寵、明爭暗斗等三俗的東西感興趣。
所以,我們缺少由自傳性文學作品改編成電視的成功范例,原因比較復雜,除了整體大環境以及情懷問題,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人常常只做表面文章,急功近利,金錢成為許多人的唯一信仰,導致用商業觀念看成敗。當下社會的浮躁風氣,以及許多人道德淪喪到令人悲哀的程度,怎么能意識到人性閃光的價值呢?因此中國人物傳記又由誰去寫?
同時還有一個根本原因是我們不重視文學原創。從國家到社會,特別是國家,根本不重視編劇,只看表面樹上的果,根本不看地下的根,因此我們的片子沒有厚重的力量與人競爭。前不久在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成為最大贏家,拿下最佳影片金熊獎及最佳男演員銀熊獎的《白日焰火》的編劇刁亦男,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文學系。他有高超的文學才能,能完整表達思想情感。所以《白日焰火》為中國編劇照亮了做導演的道路,自編自導創作模式可以說是中國未來最良好的方向。自創劇本更容易完整表達,所以在我看來刁亦男豎起了自編自導和讓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很好的路標。
事實上,中國作協也非常重視這一點,很多作家也進入影視創作中了。中宣部領導曾要求,能不能看一百本長篇小說,從中找出能改成電視連續劇的優秀作品,因為只有文學養料的滋養,才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從這屆和歷屆奧斯卡獎都可看出,原創劇本一定是經過文學思考、形象思維創作,才能獲得大獎。2011年第83屆奧斯卡獎共獲得包括最佳影片獎和最佳男主角獎在內的四個獎項的英國歷史片《國王的演講》也是寫人物,劇本寫了20年,它的成功也正是基于文學原創的成功。去年第85屆奧斯卡獎,奧地利影片《愛》、伊朗影片《一次別離》、日本影片《入殮師》都主要寫人。人是電影最根本的要素。文學就是表現人、再現人、刻畫人、剖析人、塑造人,電影也是以人為本的藝術。要發現生活中的人,要創作文學中的人,要想到看電影的人。處理好這三個“人”,電影創作也就成功了。
全世界的文學都注重人的塑造,但我們的塑造常常缺乏靈性,缺乏人性、人道、人格。對于傳記類的題材,我們也寫過焦裕祿、孔繁森等模范人物,但卻沒有達到應有的影響力。現在電影創作常只有高難度動作、高科技等表面東西,技術是很高超,但沒有文學底蘊就缺乏靈魂,推出的人物形象也就可想而知。
另外,中國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24個字非常好,表達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追求、向往。那么我們的電影怎么表現核心價值觀?美國的電影都表現自由、平等、博愛等核心價值觀。如何表現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也是擺在我們藝術創作面前重大歷史使命和責任。關鍵是我們有沒有這樣一種發現的能力和引導的力量,所以國家必須要有所引導。現在大部分電影投資都是民營資本,他們的訴求往往是商業價值和市場價值,于是就有可能怎么色情怎么來,怎么低俗怎么來。因此我們要做這種體現核心價值觀的創作,弘揚正能量,一定程度上必須由政府投資,政府有導向,以人民為中心,去發現生活中表現核心價值觀的人,才能創作出優秀的故事、好的人物形象,以表現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為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和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我覺得中國歷來的好電影都是好的文學創造出來的,像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片子,什么時候看都那么好,鴉片戰爭的歷史歷歷在目,林則徐的形象經久不衰。中國的傳統文化、民族文化中的文學資源特別豐厚,關鍵看我們怎么去開掘。連好萊塢的劇作“教父”、《故事》的劇本創作者羅伯特·麥基都說過,中國電影絕對不能學好萊塢,學好萊塢就是死路一條。我們必須走我們自己民族風格的路,表現我們民族的核心價值觀,表現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我們的電影才有希望。
從中國人創作智慧和才能來說,我們不遜于任何一個民族。無論是四大名著,還是今天的優秀創作都證明了這一點。特別是李安獲得奧斯卡獎,那是中國人的一張臉。他登上奧斯卡最佳導演寶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讓全球矚目,更說明華人能創造最精美的電影藝術。關鍵是我們有哪些好制度,好政策,因為制度能創造一切,政策能創造一切,所以要深化體制改革,要拿出真招來。
今年我的提案之一就是希望中國作協魯迅文學獎增加電影文學劇本體裁評選。魯迅文學獎是中國最高榮譽的文學大獎之一,目前評獎范圍和體裁,有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評論、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卻缺少電影文學劇本這一體裁,對于中國從事電影劇本創作的劇作家是一個缺憾,對于激勵和推動中國電影文學事業發展也是缺位的。因此魯迅文學獎增加電影文學劇本體裁評選,對于提高劇作家的文學地位,獎勵和激勵電影文學創作,為推動中國電影強國建設提供更有質量的文學劇本和更加生動的文學形象,以及通過電影翅膀向世界傳達中國人的復興之夢具有重要意義。
(本報記者喬燕冰根據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