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的當代傳承與創造
丹青楚韻——湖北省中國畫作品展研討紀要
時間:2014年3月16日 地點:中國美術館七層學術報告廳
3月16日至26日,由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文化廳、湖北省文聯與中國美術館共同主辦的“丹青楚韻——湖北省中國畫作品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同名學術研討會于開幕當天舉行,美術界專家學者就湖北地域文化對繪畫的影響,尤其是20世紀以來湖北在美術史上的重要影響進行了積極探討,肯定了以周韶華先生為代表的湖北畫家的卓越成就以及畫壇新秀取得的成績,并對湖北中國畫的發展、湖北美術的當代走向,尤其是以此推動文化建設邁向更繁榮的局面,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本期特此刊出研討摘要,以饗讀者。
——編 者
研討會現場 孔 藝 攝
丹青楚韻——湖北省
中國畫晉京展作品集序
□ 尹漢寧(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荊風楚韻,源遠流長。楚文化鐘靈毓秀,奇絕一方。湖北的中國畫創作,經米芾、吳偉、程正揆等歷代大師薪火相傳,不斷推陳出新。近百年來獨具一格,馳譽神州,凸現出荊楚文化深厚的底蘊和旺盛的生命力。多元、開放的“通衢之勢”,海納百川的“人文高地”,促成了湖北中國畫的創新與突破。有“三老”之稱的張肇銘、王霞宙、張振鐸,演繹了荊楚中國畫的新語言、新氣象、新意境。以周韶華、湯文選、馮今松、魯慕迅、張善平、邵聲朗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當代著名畫家,銳意變革,大膽出新,產生了一批新的精品力作,為當代中國美術界所關注。“八五新潮”使湖北成為“美術震中”之一,對美術事業的新發展產生久遠影響。進入新世紀以來,一大批中青年畫家開始活躍在全國畫壇。懷古論今,繼往開來,湖北畫壇名家輩出,異彩紛呈。
甲午新春,駿馬奔騰,湖北省中國畫晉京展出。這是落實省委、省政府建設文化強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戰略部署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湖北中國畫創作面向全國的一次呈現和檢閱。《丹青楚韻》收入了97幅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盡管創作題材各異,表現方法不同,但都飽含著豐沛的創作激情,真實地折射出湖北中國畫傳承創新的進取歷程,使人深切地感受到荊楚文化的深遠意蘊、春意盎然的時代氣息。
傳承歷史,放飛未來。中國畫的創作是典型意義上的歷史文化傳承,其中浸潤著民族精神、人文追求,我們要承繼根脈,順應時代,再創輝煌。當我們祝賀湖北中國畫晉京展出之時,也衷心希望湖北美術界抓住機遇,乘勢而為。我們相信,敢為人先、厚積薄發的湖北中國畫創作將會書寫新的華章,今后一定會有更多的湖北藝術家和藝術精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愿乞畫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
是為序。
陳連生(湖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丹青楚韻——湖北省中國畫作品展”是這些年來我省第一次大規模展覽,其目的是為了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推動湖北文化強省建設。97位畫家、97件作品,既是對湖北中國畫創作和學術研究的總結和梳理,也是湖北中國畫創作最新成果面向全國的集中呈現和檢閱。
劉永澤(湖北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我在文聯工作8年,親身感受到這些年來的變化。一是湖北美術創作良好的生態。省里高度重視、高端發力;文聯通過美協、美術院等平臺為各類文藝家做好服務;形成重視人才的氛圍,重視老藝術家,提攜年輕人。二是湖北省美術教育、美術理論普及的生態。湖北在校大學生的數量居全國第一,武漢院校的數量居全國第三,幾十個大學都設有藝術院校,這片土壤培養了一批熱愛藝術、傳承藝術的師生,打造了積極的學術氛圍。此外,這些生態的形成也得益于全國美術界尤其是在座各位專家的支持。
張曉凌(研討會主持人之一、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研究員):我對湖北的認識,是從“八五思潮”開始的,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當代美術,湖北率先發力,到今天已成為中國美術主流的一個部分。通過這次展覽又看到很多新人,尤其是后起之秀的力量。我覺得一個好的文化生態一定是可持續的、能不斷推出新人新作。我最近一直在看《楚國八百年》,覺得非常精彩,我才知道楚人也是從河南發源,進入今天的荊楚之地,并融合了南北民族優秀的部分,在湖北發展出燦爛的楚文化,形成中國文化的主干。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的美術奇跡,值得大家來總結,并深挖發展的潛力。
邵大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新時期以來,湖北的藝術家在理論、創作實踐上做了很多探索,這在全國都很特殊。而各省來北京辦展的也很多,湖北的這個展覽給我印象尤其鮮明。與很多展覽上畫家風格相近不一樣,湖北的畫家互相之間拉開的距離比較大,各有特點,這是不容易的。
我認為湖北多奇才、多怪才、多鬼才。就理論而言,湖北產生的美術理論就不少,比如周韶華先生的“隔代遺傳”、“橫向移植”等上世紀八十年代發表的理論,至今還值得我們思考、研究。此外,湖北還有很多“怪論”,比如鐘孺乾提出的跡象論、彭德的理論等,看似有怪異之處,但是也有合理的、讓我們思考的地方。
藝術上要這樣才有生氣,中國美術界就應該創造這種氣氛。要敢于創新,敢于表現自己的個性。湖北的藝術家還是要多思考,尤其是在中國畫的意象性、寫意性方面可大有發揮。湖北的中青年藝術家畫得很好,比如畫城市山水的樊楓,我上世紀80年代就認識他,這幾十年來他進步很大。不論是寫實、寫意,都要有個性,要拉開距離,表現自己最真誠的感受,不怕被人說三道四。
陳池瑜(研討會主持人之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教授):湖北的中國畫還是有非常久遠歷史的,從北宋米芾到明代吳偉,到現代“三老”張振鐸、張肇銘、王霞宙,再到周韶華這一輩的湯文選、馮今松、邵聲朗、張善平、魯慕迅、陳作丁等等,這批藝術家對湖北的中國畫發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到董繼寧這一代如陳孟昕、施江城、魏金修以及謝曉虹、李傳真、方正這年輕一輩,無論工筆還是寫意,在全國的大展中也不斷獲獎。正是因為有了老中青的傳承和努力,湖北中國畫才有今天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規模和水平。
薛永年(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前幾年我曾聽湖北的專家論述湖北文化的特點,印象非常深,一是開放精神,對多民族文化的包容;二是一鳴驚人的創新意識;還有篳路藍縷的奮斗精神。這個展覽就是這些精神在當下的體現和發揚。
這個展覽一方面是發展了20世紀的中國畫新傳統,主要是寫實,另一方面整合了古代的傳統。我有一個最明顯的感受,宋代有米襄陽、明代有吳偉,到了清代有程正揆,這些人都在湖北生活工作過,然后影響是在全國各地。真正在湖北地區形成強大的美術力量是在20世紀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湖北成了非常重要的美術重鎮,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還有一點,就是以周韶華為代表的很多藝術家繼承了好的傳統,有深入思考。其實不僅是畫家,有些理論家如研究哲學的劉綱紀先生也研究畫,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做美術理論,而是提到哲學高度,這樣視野就非常開闊,思考問題很深入,這在湖北是有傳統的,這就是鐘炳的傳統——他講山水畫要到“道”的層面,而不是一般的畫風光而已,這是湖北從古到今的好傳統。再有一點就是視野。記得當初周韶華先生跟賈又福先生有一個爭論,說畫山水到底要不要畫地方意識,還是強調有開闊的胸襟?我主張首先要有開闊胸襟,當然它可以有地方特點。現在湖北提到長江畫派,每個畫家都不局限于湖北的視野,應該有更開闊的意識與眼光,這樣對藝術發展大有好處。
范迪安(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館一向關注全國各地美術發展的新態勢、新特點和新成果,時值新年之春,我們高興地迎來湖北中國畫家群體創作的集合展。
展覽首先讓人看到當代湖北中國畫壇活躍而充滿探索熱情的創作面貌。中國畫的時代之遇,在于豐富的現實生活極大地提供了藝術表現的主題和素材,現實生活中可以入畫的事物和景象激發起畫家創作的感興,展覽的整體基調非常清新明快,體現了畫家們在觀察和感受現實生活上有著豐富的視角和真切的關注度。在主題上,既有傳統上“恒定”的自然山水、田園花鳥,更有當代社會現實中樸素但親切的生活主題,尤其是反映了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在這方面可以看到湖北中國畫生活生動性和感覺細微性的共同特點。中國畫同時也有時代之難,難就難在如何在已有的學術積累上追求精進,在筆墨語言上體現時代的氣象。從展覽中可以看到,畫家們在尋找主題與形式的內在關聯這個課題上投以氣力,在筆墨技巧上普遍追求精深,力求表現上的充分,往深度上做文章的學術精神一目了然,由此使展覽在整體上富有讓人近察細品的質量。
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感謝湖北帶來的非常精彩的中國畫展,我看了以后的一個突出印象,就是有點像小型的全國美展的中國畫分部,有各種風格、形式語言以及題材。我們現在反復提大數據時代,很多地域性文化變成一種碎片。從這次的展覽主題“丹青楚韻”來看,我想主辦者還是希望能有地方風格、地方語言,希望具有悠久歷史的楚文化得到當代的傳承和發展。那么,我們如何把地方文化特色彰顯出來,除了最重要的題材外,比如樊楓畫武漢的城市景觀,怎么通過筆墨語言體現?這樣的筆墨語言和浙派山水區別在哪里呢?楚文化里令我們心神向往的部分如何通過今天的中國畫展現出來?這些都值得深思。
劉曦林(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館研究員):今天我們肯定湖北的多樣化表現,肯定其藝術上的創新精神,不能不考慮到地域文化對它的影響。我們讀屈原的著作知道了楚文化,知道憂國憂民的情懷,知道英雄主義精神。今天尤其要總結傳統,楚文化到底是什么特色,古代的大畫家們對楚文化有什么影響等。同時,我們還要尊重藝術家的個性和他所處的時代。比如“八五新潮”在湖北產生過什么影響,有什么正面與負面效應,為什么曾經產生這么多評論家,最后又離開了。了解各個不同的群體在楚文化交匯當中,哪些事情做好了,哪些事情沒做好,并認真總結出來。因為文化建設過程中很容易形成潮流,但是文化的發展有自身的規律,文化的積累不能一蹴而就。
丁 寧(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湖北不僅僅是地域文化的體現,還有一種超越地域的文化能量,從這個展覽里面可以感受得到。剛才薛老師提到老前輩,也提到今天活躍的一些名家,上世紀80年代的《美術思潮》很薄,今天看來印得也很簡陋,但其影響今天回想起來不可低估。當代美術發展最重要的還有一點,這些藝術家們是不是有面對當代生活的謀略,或者說駕馭當代生活的能力?湖北的展覽是非常好的個案。
鄧福星(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看到周老的作品,使我很自然地聯想到漆畫。三千多年前荊楚文化達到非常高的水平,青銅器和漆畫是當時世界上一流的,非常精彩。這段非常了不起的、有個性的燦爛文化歷史,在這片土地上延續下來了,我們今天的藝術如何在這方面有更多的體現,怎樣在當代藝術中繼承荊楚文化的精神,應該多思考。
李寶林(中國國家畫院國畫院副院長):我今天聽到周韶華先生在開幕式的講話,非常有感觸的兩點是,作為畫家,要突出自己的個性;作為領導層來講,要營造一種寬容的愛護畫家的環境。湖北對于老畫家,像周韶華及其他一些先生,給他們出全集、辦各種展覽,給我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因此,湖北在藝術發展上取得了今天這樣的成果。
趙力忠(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以省的名義辦展覽面臨一個困難,就是如何既代表本地水平,又能夠面面俱到。對于這個展覽來說,三個展廳的空間太小。由此我建議,能不能把大而全變成小而精。比如我前幾年做《中國畫紀事》時注意到,湖北的水墨重彩在上世紀90年代很有成績。邵大箴先生剛才也講到湖北有很多奇才、怪才。可以從學術上進行分類后,辦一些小展覽,這樣更有特點、更別具一格,綜合起來也能體現湖北的整體面貌。
王貴勝(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看了展覽我感到非常親切,因為我曾在湖北工作15年,其中在湖北美院待了8年,很多作者都是我的老師、朋友、師兄弟,我為他們取得的成績而高興。
我希望展覽的價值取向,在滿足大眾審美需求的前提下,也要有部分來直面人生,反映現實問題,比如反映現代人的生存狀態、精神狀態以及面臨的一些挑戰等等。湖北畫家李傳真畫農民工,在全國得到了肯定,還拿了獎。這說明嚴肅的現實問題不是不可以反映,而是現在像這樣的作品太少了。
羅世平(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主任):對湖北來說有兩個傳統是我們必須要重視的,第一是楚文化的核心荊楚文化,第二是十九世紀以來以長江為交通樞紐的碼頭文化,即武漢的文化。這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怎么連接?現代藝術家和文化研究者怎么把藝術家的個性和傳統進行連接?需要坐下來好好討論。湖北的精神是外放型的,在楚王問鼎中原的典故里面,除了他的一鳴驚人、篳路藍縷的過程,其實還表明楚國在這個文化基點上對文化的渴望。這正好和我們今天這個展覽有對應的地方,千人千面,沒有雷同,大家都把自己的個性釋放出來,這里面有當代藝術必須面臨的問題,就是個性化和當代文化進程的關系。
尚 輝(《美術》雜志執行主編):這是新世紀以來湖北中國畫的一次全面展示,也是讓我們重新認識湖北中國畫現狀的一個展覽。我認為楚韻的第一點就是它的變革性,沒有一個省區會像湖北這樣在中國畫創作方面體現出強烈的變革的精神。第二就是極度寫實,或者叫實寫型。工筆畫在江浙乃至京津地區也很多,但是沒有哪個工筆畫家像李乃蔚、李傳真、陳孟昕、方正那樣,試圖把工筆畫的寫實程度推進到一個極致。此外,在這變革與寫實之間,如何承續傳統,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做出選擇,湖北畫家對當代畫壇也給出了回答。
邵劍武(《人民日報》文藝部美術組組長):這次展覽很扎實,回顧湖北美術這么多年的發展,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上不著天”是指湖北的理論界很開放,比如周韶華的創作就有很多探索性的地方。“下不著地”是指湖北民生還很艱難,創作上缺乏體現,需要理論界來討論、創作界進一步深入生活。其實湖北美術界、湖北中國畫界的問題也是全國美術界和全國中國畫界的問題。我想起一句話:謊言誤國,媚態誤事。中國畫界向權力、學術、市場獻媚的傾向比較嚴重,值得進一步討論并解決。湖北從來是開先風、有銳氣,我覺得湖北美術界可以在這些方面做一些研究。
李 一(《美術觀察》主編):這個展覽非常有意思,談楚韻的問題實際上是地域風格,剛才尚輝談到湖北的風格,談到變革性、承傳性,我覺得還不止于此。古代是一個封閉的社會,很容易形成地域性,而當代是一種信息時代,這樣開放的背景下如何體現地域風格,這是一個難題。現在交通、信息非常發達,任何一個風格流派都可以模仿學習,國外國內的溝通都不存在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持地域性?這也是各省所謂打造地方畫派面臨的問題。我認為還應該進一步探討湖北的地域特色,以及在開放的當代如何發揮特色,這些有待于湖北畫家進一步努力。
陳孟昕(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長):“丹青”與“楚韻”組合在一起很有內涵。由此我想到,一種文化,尤其是在歷史上有過重要影響的文化,它不會因為歷史的變遷和朝代的更迭而消亡,實際上它與這個區域的社會生活、群體性格相關聯,它浸潤在這個土地的血液當中,是一種文化的基因在傳承。楚文化,尤其是楚美術可以說獨步海內外,有很多特點,包括它的浪漫、色彩的神秘、強烈的對比,象征性、精致等等,是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如果追蹤溯源,湖北人的性格也跟這塊土地上的文化現象有關聯,比如湖北是很多革命的發源地,湖北人對腐朽東西的一種反叛,崇尚創新的意識特別強等等。今天我看到展覽挺有感觸,楚文化現代的樣式、當代的樣式還是有的。作為參展畫家的代表,我感到一方面我們要立足傳統,另一方面還要回歸真實,在傳統與個性間找到立足點。
丁密金(北京林業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我從小在湖北長大,后來才到北京工作,看了展覽很親切。剛才很多理論家談到,尤其尚輝先生肯定了湖北的工筆畫,這同時說明了另一個問題——湖北中國畫在其他領域還有很大的空間。因為我是畫水墨人物的,展覽令我思考,水墨寫意人物畫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雷文潔(湖北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我到省文化廳工作剛剛一年,接觸湖北的美術家時間不是很長,但是感觸很深。一是湖北確實有一塊非常好的創作土壤,這一方面來自于博大精深的荊楚文化,另一方面是來自于非常好的政治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總之有一個很好的創作生態。二是湖北確實有一批在藝術創作上孜孜以求的藝術家,特別是以周韶華先生為代表的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畫家,我對他們堅持不懈的追求精神、創新精神充滿深深的敬意。周老已經85歲高齡,六十多年來在藝術創作上不懈追求,做出了艱苦探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是這批畫家的杰出代表,也是湖北美術界群體的一個縮影。
剛才專家的發言對我們非常有啟發。一是湖北美術的發展,我們怎樣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只有創新深深根植于我們的傳統文化,才能厚積薄發。二是怎么處理個性化與地域特色、群體共性的關系。既要突出地方的文化特色,有群體的共性,又要提倡畫家更多地去追求個性,體現楚文化在當代的開放、包容。三是在推進創作的過程中,作為政府文化部門怎樣提供更好的創作環境,為藝術家服好務。我們既要為他們提升影響力做好推手,還要善于借助專家的學術指導,推動創作朝著自覺的方向發展,這是我們的職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