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北京演出市場的發展一直在全國遙遙領先,精彩紛呈的各類演出彰顯著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魅力。據權威統計,2013年,北京市的營業性演出已達23155場,觀眾人數1014 . 21萬人,實現票房收入14 . 42億元人民幣。而與北京演出市場的蓬勃發展相對應,動輒數百元的演出票價卻讓不少普通觀眾望而卻步,直呼“票價高、看不起” 。近日,北京市文化局正式發布“惠民低價票”新政,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計劃從今年開始每年投入15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惠民低價票補貼,凡享受低價票補貼的演出,每場必須有30 %的票價位在100元及以下,且需面向普通觀眾公開售票。這一利好之舉,讓更多舞臺藝術精品得以“走進尋常百姓家” 。
我國演出市場的高票價現象,可謂由來已久,“中國現在的票價幾乎是全世界最高的。文化產業要賺錢,但不能只為有錢人服務”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教授吳碧霞的那一聲吶喊似乎仍在耳畔回響。時至今日,票價問題依然是中國演藝市場的核心、敏感問題。票價虛高,總會撥弄起院團、劇場、演出商、票務商和觀眾敏感的神經,不僅讓公共文化消費傷不起,更讓渴求文化娛樂的老百姓干著急。
大眾文化消費,對國民經濟、文化發展和文化產業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我們現在的共識是,隨著大眾文化消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文化消費在大眾消費結構中所占的比重會進一步提升,曾有專家指出,文化消費應當成為未來中國消費增長的領頭羊。試問,如若文化果真變成了大眾消費不起的奢侈品,在文化消費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文化產業何談健康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將何去何從?或許,中央三令五申的文化惠民之舉也會變成一句不接地氣的空洞口號。
政府該如何利用行政手段有效干預而不是干擾市場,引導其良性發展?除了加大資金投入搞好各類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給藝術院團、機構或者藝術工作者個人的藝術創作提供必要的政策性扶持,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讓演出商、劇場、觀眾實現三者共贏,也是近年來搞好公共文化服務行之有效的應對之策。北京補貼“惠民低價票” ,作為一項文化惠民的重要舉措,之前已試行兩年,補貼力度和范圍也在逐年擴大,從2012年的15家到2013年的23家,再到今年的49家,低票價補貼在實現全市大中型劇場全覆蓋的同時,凡在京舉辦的演出,不論本市文藝團體還是外省、國外團體,只要符合政策規定,均可通過演出劇場申請享受低價票補貼。此次新政的出臺,意味著政府將繼續引導調整北京綜合性大中型劇場的演出票價,它必將大大降低大眾的文化消費成本,這對文化消費行為是一種激勵,適應了當今大眾文化消費的時代需要。
事實上,我們也應該清楚,高票價的出現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首先,國內是藝人強勢市場,明星、演員的演出費居高不下;其次,場館租金、票務分成等普遍很高;再者,國內習慣了搞大場面大制作,光做現場特效等等都花費不菲;還有相當數量的門票屬于贈票性質;在國內做宣傳推廣的費用之高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要想引導國內演出門票價格回歸理性,回到“惠民”之路上,必須經過系統性的“大手術” 。除了補貼“惠民低價票”之外,還需要在演員出場費、理順劇團和劇場關系以及宣傳營銷觀念上多下工夫,一環一環地著手解決,多管齊下才能真正為高票價“祛火” ,文化發展成果也才能普惠于民。(龍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