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藝只有接地氣才能有生氣——走進碉樓藏民之家
□ 羅 楊(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
民間文藝志愿服務團走進丹巴縣聶嘎鄉甲居藏寨
莫洛藏寨,無疑是一個充滿神秘感,富有誘惑力的地方。我從資料上查找它的時候,了解到的是一個神話傳說,而走進它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童話般的世界。
莫洛村位于四川甘孜州丹巴縣境內,是梭坡鄉鄉公所所在地。村寨坐落于蔥郁的層林之中,玉帶般的碧水旖旎環繞著它,神秘靜謐,風光無限。特別是遠遠就能望見的那幾座高聳滄桑的古碉樓,突兀于蔥翠之間,明顯地昭示著莫洛的坐標和鮮明的歷史文化色彩。追溯這塊五千年以前就有人類活動的土地,不難發現歷經千年風雨洗禮沉淀下來的厚重歷史人文信息。撫觸風蝕雨打的碉樓,上面印滿了社會變遷的遺痕印跡。碉樓宛如歷史巨人,見證了藏羌等各族人民創造的輝煌;宛若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大渡河水的沖刷下愈發熠熠生輝。
走進莫洛村,要經過大渡河上一座正在重修的危橋和一段正在荒坡上興建的公路。將近日落時分,我們才趕到山腳下的村口。這里獨有的風光和保有的原生態風貌,令我們不禁慶幸交通不便使這座馳名于世的寨子完美如初。在入寨途中一段神秘幽靜的古木林中,我們巧遇收工回家的藏族大姐丹增智瑪,在她的指引下我們得以穿越叢林山路順利進寨,并有幸到她家中做客。丹增智瑪40開外,漢語嫻熟,一聊便知她是典型的熱情好客、質樸開朗的藏家人,熱情的舉止讓人感到她見過大世面。她表示,自己的藏語說得不太好,她的爺爺奶奶會說藏語,小孩在縣城的學校上學,接受“雙語”教學。她說,雖然她沒出去過,但來這里的人很多,尤以外國人、攝影家、文化學者居多。
從這個現實版的藏族家庭,我們了解到典型的藏族民居。房屋的材質為木石結構,采用傳統片石砌墻技術,通高3層,底層為家畜圈,其上依次為鍋莊室、儲藏室、居室和經堂,其中2、3樓分別有天井和露天大陽臺,并與一座已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對象的碉樓相連接。在丹增智瑪的引導下,我們爬上了碉樓。這是一座高20米,內部為6層的四角碉樓,層與層之間僅用一個圓形木材相連,且圓木并不固定,隨時可以撤走。圓木上用刀砍出齒槽,每次只能一個人側身上下,可以說我們是“連滾帶爬”地上去又下來的。站在碉樓頂端極目遠眺,村寨中的民居外墻大多以白色、褐色與黑色涂成條紋,并有日、月、星辰和吉祥動物圖案,整個藏房的外形猶如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正襟危坐盤腿誦經,體現出了緊湊合理的設計理念、與自然環境融于一體的生態觀念和濃厚的宗教氛圍。村寨中,由錯落的藏族民居組成的莫洛村寨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并與外圍的雪山、海子、森林、草原遙相呼應,保持著空間和精神上的緊密聯系,形成了有著極高審美價值的文化景觀。目前,這一區域已是聞名于世的藏羌碉樓文化走廊文化保護區。
莫洛村寨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民族走廊和南北交通的自然通道。由于長期受各種外部文化的影響,形成了農耕、半農半耕、牧業三種經濟形態及由此而生的生產生活方式。莫洛村寨的主體民族為嘉絨藏族,他們保留了藏傳佛教與苯教并存的宗教信仰、墨爾多神山原始崇拜、農牧并舉的傳統生產方式、各類神話傳說和以服飾、禮儀、飲食、節慶、技藝等為代表的民風民俗。其中藏族建筑石砌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丹巴兔兒鍋莊、釀酒技藝、頂毪衫、成人儀式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嘉絨藏族刺繡、弓箭舞(嘉絨十三戰神舞)、獅燈舞和嘉絨肝病療法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嘉絨藏族文化的完整保存和延續,也是這里古碉群保護最大的文化和社會優勢。在丹增智瑪家的經室瀏覽時,我猛然發現在最顯眼的位置掛著一幅毛主席的畫像,從墻上落滿的薄塵上可以看出,畫像已經有年頭了。我有意問道,這是誰?丹增智瑪說:“神啊!”我說:“這是毛主席啊。”丹增智瑪說:“是啊,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此時我想,藏族是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而這種信仰或宗教對于質樸的老百姓來說,可能不是精神的或者不僅僅是一種精神的,也是物化的現實的,那就是這個民族對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對天地自然的虔誠感恩和敬畏,對家庭美滿,以至民族興旺,國家強大的永恒企盼。也許這些就是一個民族的價值觀,也是一個民族藏于心靈深處最不容易因時而變的。這就是他們的宗教、語言和習俗,即被當代人稱之為非物質的那部分文化。
隨著與外界接觸的增多,在時代大潮沖擊下,莫洛村在悄然地變化著。外出學習和工作的人越來越多,外來的觀光者、考察者也越來越多。丹增智瑪的丈夫在外地打工,兩個孩子寄宿上學每月回來一次。我們在村中基本上沒見到壯勞力和兒童。就像我們在來的路上幾經顛簸才找到有顯著標志的“康巴漢子村”。偌大的一個村寨,家家閉戶,靜得出奇,幾乎沒有見到村民。這是一個被人文學者稱之為“最優秀人種”的地方。男人魁梧健壯,女子漂亮出奇。隨我們同行的甘孜州文化體育廣播局副局長向巴啟繞頗有遺憾地告訴我們,女人們都出去了,在世界的各個舞臺上,那些最漂亮的模特可能就是從這里走出去的。男的也被聘請到各地,不愿出去的現在這個時節都上山挖蟲草去了,很難見到;而外面世界的印跡和影子都紛紛落在眼前這個莫洛村的古老土地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在變化著,傳統的生產生活用具正被新的用具所取代,進而逐步演變為一種展示品和旅游紀念品。傳統的藏裝正被當下城鎮中常見的便裝取代,當地古老的傳統節日正在淡化,甚至最重要的藏歷年的文化色彩,也在與當代節日的互相參照混用中逐步褪色。農耕文明的傳統在人們的頭腦中雖然依然存在著,但是影響力和生命力已經越來越弱了。
莫洛村與外界的邂逅,歷史與時代的碰撞,都顯示出當今莫洛村與以往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的不同特點。今天的莫洛人僅靠自己的力量已無力與外界的變化互相融合適應。此時的莫洛人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變化的世界也在不斷刺激著莫洛人,讓莫洛人欣喜,因為他們看到了新的希望;同時莫洛人也茫然,因為他們還沒找到一個完全與時代接軌的交點。在甘孜州,我們一路上所見到的像“康巴漢子村”和莫洛村寨中這種“集體出走”的現象并不罕見。一個地區文化的傳承主體是人,而傳承的主體不在了,文化由誰來傳承呢?會不會就像我們經常看到的,傳統的文化遺產在旅游的催生下成為近乎時尚的娛樂表演?
回顧人類文明發展史我們就可以看到,任何文化都不是靜止不變的,運動、變化、波瀾式的前進是歷史的規律,也是文化的規律。但這種變化可能有兩種類型,一類屬于主動的,人們為了應對自然和人文環境之變所作出的自主選擇,即所謂文化自覺;另一類屬于被動的,被動的結果可能會導致本民族的人看到外來文化的先進與進步盲目地認為自己的文化已經陳舊與落后而妄自菲薄,從而選擇迅速脫離自己的傳統文化,轉而急迫地向外來文化學習,失去對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此行將近結束時,丹巴縣文化旅游和廣播影視體育局局長羅布加他告訴我們,國家文物局已撥出一筆專款請北京的設計單位為他們做設計規劃。我特別希望規劃中文化保護的比重比旅游的比重更大。而丹增智瑪和村民們一樣都在盼著旅游商機的到來,周邊的一些村寨已經熱火朝天了。看到寨子里別人家蓋新房丹增智瑪很著急,她說,這個碉樓是文物不讓動,我家的房子一直想拆了蓋新的,但文化局的人說讓留下用來發展旅游,所以還沒拆。因此,我最擔心的是在當代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中,盡管政府和專家們要求那些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們堅守自己的傳統文化,而傳承人們卻想著盡快地從舊的文化中解脫出來,盡快走進現代化的新文化新生活中。因此,如何保護好莫洛村的文化遺產屬性,又能使這里的人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妥善解決好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將古人的智慧與當代社會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原有文化的根脈上,建設起美好的新家園,是我們所要面對和解決的新課題,也是一個難題。
民間文藝志愿團“走基層”系列活動精彩紛呈
□ 強 華(四川省民協辦公室主任)
丹巴縣古碉群莫洛藏式民居
5月的甘孜,光芒四射,天空湛藍。由中國民協、四川省文聯主辦,四川省民協、甘孜州文化體育和廣播影視局、甘孜州文聯共同承辦的民間有大美——民間文藝志愿服務團“走基層”活動在甘孜州拉開序幕。
“走基層”活動經過認真籌備,精心準備,不僅為甘孜藏區群眾送上了民間文藝演出,還舉辦了民間文化講座。民間文藝志愿服務“走基層”是積極開展“興學習、轉作風、清政風、樹新風”四風活動的有力行動,也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力量、轉變作風、優化環境、促進發展的有力舉措。
跑馬山上情歌揚
每年的農歷“四月八”跑馬山國際轉山會,是甘孜州康巴地區各民族一年一度重大的民俗傳統節日,已經延續了300多年,在今年正式被中國民協納入“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之中。
5月6日(農歷四月初八)上午,各地群眾從四面八方不約而同云集康定跑馬山情歌廣場,參加曬佛儀式、轉山活動并觀看盛大的文藝演出,讓志愿服務團一行真切感受民間節日文化的古樸和鮮活,切身體會節日的傳承魅力。
隨著群舞《歡歌踏舞》,“圣潔甘孜·醉美康定”大型群眾文藝匯演拉開了帷幕。一組組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歌舞閃亮登場,完美展示了甘孜州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深情演繹了歷史悠久的康巴文化和獨特的民風民俗。
民間草根藝術家李金龍的絕技表演《高空足球秀》,曾經走上央視《我要上春晚》欄目,以小球轉動大球,用舌尖轉動16個足球,精湛的表演贏得了觀眾不斷的掌聲。青年魔術師張揚表演的魔術《傘魂》,將優美的雨傘與多元素的道具相結合,加上夢幻的漂浮,為觀眾上演了一場視覺盛宴。
深入一線走基層
甘孜藏族自治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康巴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享有康定情歌的故鄉、格薩爾王故里、香格里拉核心區、嘉絨文化中心、中國人文景觀大道等美譽。為了深入了解甘孜州的民族民間文化、民間習俗、民間工藝、服飾文化、藏族唐卡等,志愿服務團行程1000余公里,翻越海拔5000米的海子山,克服高原缺氧的困難,深入基層一線重點考察調研了甘孜州民族民間文化。
志愿服務團一行來到了磨西古鎮。長征期間,中國工農紅軍在此召開了對中國革命歷程產生巨大影響的“磨西會議”。在解說員的介紹下,在與當地老百姓的交談中,我們仿佛回到了長征的那個年代,每個志愿者都懷著無比沉重的心情深切緬懷我們的先烈。
考察調研期間,志愿者們實地考察了甘孜州金剛寺、南無寺、安覺寺、塔公寺等寺廟,深入了富有藏民族建筑文化特色的甲居藏寨、古老而又神秘的梭坡碉樓,從多角度深入感受了甘孜州民族文化。
在稻城縣,志愿服務團還走訪了一批民間藝術家,了解了甘孜州民間工藝傳承和民間藝術產業發展狀況。并深入工藝銀器制作人王志材的作坊,與其促膝交談,詳細了解了銀器制作的工藝流程、店鋪生產和經營狀況,對其繼承和發揚傳統手工藝的作法表示了肯定和贊揚。
此次走基層活動的開展,志愿服務團尤其是民間文藝專家們對甘孜州民族民間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識,對文藝惠民、藏族文化研究、民間文藝創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等方面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大美不言在民間
生活孕育了民間文化,同時也升華了民間文化。民間文化藝術生長于民間,也發展于民間,繼承了優秀傳統的基因,擁有比較廣泛的群眾基礎,在體現中國特色與促進基層群眾文化發展方面,能夠貢獻力量。正是著眼于此,四川省民協抓住機遇,創立“民間有大美”這個品牌,將民間藝術送進機關單位、部隊、校園、社區、農村等地,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文化活動,不斷滿足群眾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各界人士熱情的關注和踴躍的參與。
此次走基層活動,讓藝術家和民協的工作者走出了工作室,深入群眾生活,與群眾談心交心,向民間學習,接上了“地氣”,汲取了民族民間文化的養分,為藝術家提供了創作靈感。實現了民間藝術家的二次回歸,對創作更多更好的藝術精品具有重要的意義。今后,我們還將繼續做好這個品牌活動,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關注四川本土的民間文化,擔當起傳承優秀民間文化的歷史重任,為各地區民間文藝事業的傳承和發展做出努力。
【圖片新聞】
大型風情歌舞《康巴人》
“圣潔甘孜·醉美康定”大型群眾文藝匯演日前在四川甘孜開演。來自州歌舞團、丹巴美人谷藝術團、康定民間藝人組合、瑪達咪組合、瀘定民間藝人、海螺溝冰川姐妹等的演員進行了精彩演出。
一個個精彩的節目把活動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整臺演出分為相約康定、情醉、心醉、人醉、醉美康定五個篇章,展示了甘孜州豐富的文化資源、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和康定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詮釋了情歌故鄉歷史悠久的藏文化和古樸神奇的民風民俗,勾畫出了康巴各族兒女辛勤勞作、幸福生活和感恩奮進的生動場景。
圖為甘孜州歌舞團表演《康巴人》。 羅 楊/圖
志愿者和傳統手工藝人在一起
民間藝人是民間藝術得以展示和流傳的主體,也是民間藝術得以繁榮和發展的主導力量。為了了解當地民間藝術的發展,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近日,中國民協民間文藝志愿服務者走訪了甘孜州的民間手工藝人。
在時尚潮流發展多變的今天,在藏區有很多堅持手工打造工藝品的民間藝人。根據雪域人民喜愛色彩艷麗、裝飾華貴的審美特點,琳瑯滿目的供品擺設、美化生活的金銀首飾,就連最普通的碗、壺、食品盒、茶桶等生活用具,甚至趕牛羊的鞭子都有特定的裝飾習慣及其名稱,可以說裝飾工藝在藏人生活中無處不在。
圖為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楊及志愿團成員在工藝銀器制作坊與民間藝人交談。 白旭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