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針萬痛(鋼針、不銹鋼) 謝 勇
可餐(絲棉) 阮少珍
15萬鋼針組合而成的兔子皮毛,絲線羊毛編織的造型各異的毯子,絲綿材質看上去“可餐”的土豆……展廳中展出的是1895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的優秀作品,200件藝術品每一件都讓人垂涎,似乎哪一件放在家里都是不錯的裝飾品,令前來觀展的人們驚嘆當今的手工藝品能做得如此精致而有內涵。日前,在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的“1895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優秀作品展——名家座談”上,專家們對當代工藝美術進行了深刻解讀。
工藝美術只是手藝?
“1895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優秀作品展展出的作品,是經過一系列的展覽,包括陶瓷、纖維、玻璃、金屬等層層評選出來的,可以說代表了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的最高成就。”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在座談會一開始便給予了作品如此高的評價。然而,即便這樣,當代工藝美術還是被很多人認為是在藝術這個圈子邊上獨自玩耍。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表示,工藝美術在我們國家,在群眾中很有影響,但在藝術界有時候認識卻比較模糊,很多人誤以為工藝美術是手藝,它比造型藝術、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在藝術價值上稍遜一籌。同時他指出,工藝美術從古到今是綜合性的藝術,走在藝術造型前面,不要說古代,就是現代,影響到西方藝術變革的就是英國19世紀下半期的工藝美術運動。特別是法國、比利時的運動都是在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引導之下進行的。包括建筑,像法國的一些現代建筑,都不同程度受工藝美術的影響。“咱們做了這么一個展覽,但是美術界不知道,甚至做當代藝術的人也不知道。我們一定要從藝術觀念、藝術語言上打破這一壁壘。”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凌說。
工藝美術不只是手藝那么簡單,它和造型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它注重手藝,手藝處于基礎地位,但同時也要求美。邵大箴說:“造型藝術不能離開手藝,藝術家必須要動手、動腦、動心,將手藝通過視覺的方式顯示出來,這是工藝美術和造型藝術的共同特點。”
傳統的現代性轉化
工藝美術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完全是傳統意義上的工藝美術了,烙印上了時代的鮮明特色,實現了傳統的現代性轉化。專家一致認為,此次展覽的最大特色就是成功地把傳統的技藝轉化為一種當代的視覺樣式。其當代性一方面表現在對傳統的創造性轉化上,你能想象一幅山水作品是用玻璃來呈現的嗎?玻璃代替水墨后是什么效果,想來就非常奇妙。另一方面表現在對現實生活中當代精神的呈現上,以那只不銹鋼兔子為例,作品名《千針萬痛》,很好地彰顯了反對穿戴動物皮毛的主題。從這個角度來說,當代工藝美術又是一門蘊含觀念和思想的藝術,是一門時尚的藝術。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處理傳統與時尚的關系呢?邵大箴認為,當代工藝美術既要尊重傳統手藝又不能完全跟著傳統走,同時要吸收時尚元素,而不能受時尚的裹挾,不能完全跟時尚走。藝術家有了傳統工藝的基礎,又有對現代藝術,當代藝術,當代西方表現性、抽象性、象征性、觀念性、裝飾性的不同領悟和理解,創造出來的東西和我們中國的工藝美術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但是面貌是不一樣的,是現代的、時代的。這些作品不僅要在這里展出,還應該向社會傳播,進一步提高社會對當代工藝美術的認識。
精神性與物質性的統一
“一般純藝術多重視精神性,很少注意物質性,而這個展覽,藝術家對物質性方面挖掘得非常好,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藝術里巧奪天工的道理。對每個材料每個性能的利用、了解、研究、實踐都相當到位,基本上人和物化為一體,人被物化,物被人也拓化了。它們之間的關系上升到了一個相互超越、相互重生的境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劉巨德說,一些老藝術家經常講,在工藝美術里,由于材料的問題,會有很多限制,但是同時它也會給你很多自由。只有走進到物性的、天性的、工藝性的天地里,和自然合為一體,這個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在這個展覽中,不難看出材料的跨界結合,已然突破了物質性的限制,從審美、精神的觀念上也都打破了原有的界線,如玻璃和金屬的結合,雖然兩者高溫下都可以熔化,低溫下也可以凝固,但是溫度差是不一樣的,硬度也不一樣,這些結合都是很難的,而結合后的美卻又是讓人難以想象的。
面對今天信息化時代高科技的介入,工藝美術該如何發展?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尚剛認為,學院的工藝美術在觀念創新上比較強,但是技術還有待提高。高端的行業工藝美術,技術上很精湛,但是在觀念上比較保守。一個好的工藝美術品應該既有精湛的藝術,又有優秀的設計,學院的工藝美術師生們要多和行業大師們學習,大師們也要多和學院交流,讓行業的工藝美術和學院的工藝美術密切接觸,這樣才能真正推動當代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與會專家認為,自從杜尚將小便池搬進了展廳,當代藝術的審丑便一發不可收拾,那些畸形的、血腥的當代藝術真的是美嗎?也許當代工藝美術,能夠給予當代藝術由審丑轉向審美一個有力的助推。(吳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