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的手藝網”為平臺舉辦的首屆“我的手藝”大學生設計大賽日前結束作品征集,6月14日,第九個文化遺產日當天,來自全國各大美院的專家相聚北京,對參賽作品進行評選并舉辦專題研討,“設計留住手藝,在傳統手工藝中尋找靈感”成為專家們對發展中國文化產品的一個共識。
“只有設計才能把傳統手工藝留住。”中國美院教授王雪青說,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加入現代生活的審美,推出現代消費者喜歡,又有傳統手藝特色的產品。“傳統手藝只停留在‘傳統’是有問題的,把民間手藝元素直接拿進產品是沒有任何效果的。”
專家認為,手藝不光具有美學和經濟的價值,而且和國家文化品牌戰略密不可分,但近20年來,我們的手藝已失去太多,盡管非遺熱持續了10年,但那種獨屬于中國人的生活數據依然缺少系統整理。“留住手藝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文化,二是物質,特別是找到與今天的技術發展相適應的呈現。”在中國美院上海設計學院院長吳小華看來,通過設計可以留住手藝,但不能停步于手藝,留住手藝的目的是為了留住人生,參與生活文化的創造。
中央美院設計學院院長王敏在貴州考察時看到,愛馬仕的設計師在侗寨一待就是幾個月,目的就是學習當地的手工藝,用于愛馬仕產品的開發。此外,日本的無印良品在全世界范圍內尋找生活的“良品”,中國的板凳也被收藏和量產。
從近些年為數眾多的工藝博覽會來看,手藝在技術層面的發展日新月異,以蘇繡和陶瓷為例,幾乎能想到什么就能做出什么,所以“想到什么”,也就是設計,就成了關鍵。
“我國的設計消費市場很大,但設計創意較弱。”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巡視員孫若風表示,舉辦這次大賽主要目的就是扶持那些優秀的設計苗子,全國每年進入設計行業的大學生近10萬人,但如果不能實現就業和立業,兩三年就要轉行了。
“全國的手工藝從業者數量以千萬計,要真正形成產業,而不是做給領導看,還需把手工藝的銷售做起來,形成產業鏈。”中傳文創投資(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永強認為,手藝要發展,最重要的,還是得靠市場,做出消費者喜歡的產品。(記者 張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