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像,繪于17世紀早期,位于西藏后藏地區覺囊彭措林寺主殿頂層女乃拉康殿內的主墻壁北側。
6月13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沈衛榮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他空見與如來藏:覺囊派人物、教法、藝術和歷史研究》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覺囊派第四十七代法主健陽樂住上師、北京大學教授樓宇烈、白化文,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王堯,清華大學教授汪暉等出席發布會。
《他空見與如來藏:覺囊派人物、教法、藝術和歷史研究》是國內出版的第一部國際學術界研究藏傳佛教覺囊派教法和歷史的學術論文結集,由12篇學術論文和1篇研究綜述組成,作品時代跨越近半個世紀,作者都是歐美印藏佛教研究的知名人物。本書集中展現了覺囊派的全貌,數十幅珍貴罕見的覺囊壁畫也同時驚世亮相,讀者可以從書中獲得關于覺囊派的人物、教法、藝術和歷史的全面與權威的知識,同時也可窺見國際佛學界覺囊研究的學術脈絡和學術成就。
據沈衛榮教授介紹,早在14世紀前半葉,覺囊派早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朵波巴上師開始在藏地倡導、傳播覺囊派最獨特的“他空見”思想,這是對印度原有佛教哲學思想的繼承和發揮,是藏傳佛教繼承和發展印度佛教哲學思想過程中作出的一個重要貢獻。雖然自17世紀以來,覺囊派曾長期受到格魯派等其他教派在政治上、教法上的排擠與打擊,但其教法傳統始終頑強成長,不絕如縷。時至今日,覺囊派及其倡導的“他空見”思想已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受到廣大佛教徒和佛教研究者們的重視與歡迎。與此相應,近年來國際佛學界研究覺囊派教法和歷史的著作也越來越多,覺囊從一個被湮沒了好幾個世紀的無名的舊傳統,重新又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繼續成為一個活著的和活躍的佛教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