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一路”申遺成功,是一件文化盛事,但又不止于一件文化層面的盛事。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講演時,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在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上講話時對絲綢之路精神的精辟闡釋,深刻說明這一歷史時空凝聚的絢爛文明結晶,對人類、對世界、對當下和未來的發展給予的重要啟示和美好經驗。在人類文明留下的如此偉大的文化遺產面前,我們的任務毋庸置疑,即是盡一切努力讓她的精神薪火相傳,讓她在飛機、高鐵代替駝鈴、馬隊的21世紀,在新時代中國發展和世界進步的偉大時空創造和文明締造進程中,激生更強大的活力,迸發更恢弘的創造。
中國大運河向來被目為“文化運河”,而絲綢之路更被譽為“世界文化的大運河”。“一河一路”屬于中國,但申遺成功,則又意味著完成了一次世界格局的確認。一條世界上古老而又最長的人工水道,一條世界上最偉大的貿易之路、對話之路、和平之路和發展之路。兩大超大型線性文化遺產,將文化的流動與文明的互動,生動之極又典型之極地呈現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呈現的意義不止于讓我們回憶和品味于過去,而在于鏡鑒和發展于今天,互利并共贏于未來。
像是一種奇妙的呼應。就在“一河一路”申遺成功的前一天,李克強總理在出席希臘伊拉克利翁博物館新館開館儀式時,向博物館贈送了三星堆出土文物復制品。因三星堆文物造型獨特的眼睛,而被中外媒體以“文明的對視”而津津樂道。這與“一河一路”在此后一日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并勢必將為全世界人民長期矚目,進而帶動東西文明繼續深入了解彼此、學習彼此、繁榮彼此,是如此的若合符節,共鳴共振。
多樣文明的互視、互重、互鑒、互融、互利,已經是當今世界人類文化生活的最常態。這一常態無時無刻不在猛烈刺激、生發、推動每一種文明的文化創造乃至當地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無論是三星堆文物引發的“文明對視”之關注,還是“一河一路”申遺成功激發的“文化互視”之深入,都彰顯著文化遺產在今天的文明對話中該以怎樣的方式活起來,邁出至關重要的第一步。某種意義上,“文明對視”即“文化互視”的本質,“文化互視”即“文明對視”的方式。互視促進自視,促進彼此在對方的凝視中自省自覺;互視牽引對話,成為彼此溝通學習借鑒融合的前提;互視促進開放,讓彼此學會更多尊重和包容對方獨特的文明思維、創造和審美;互視激發進步,讓彼此在對照中汲取智慧和動力,補充自身,完善世界。
因此,我們說,文化遺產的巨大活力,不是在昨天,而是在今天,在明天,在當下,在未來!(彭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