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動態新聞

      七夕:一種積淀著民俗文化歷史的符號

      時間:2014年08月22日 來源:《中國藝術報》 作者:陳華文

      七夕:一種積淀著民俗文化歷史的符號

      乞巧節的傳承演變與文化淵源關系探

      □ 陳華文(浙江省民協副主席、浙江師范大學教授)

        在中國節俗文化中,七夕是一個非常獨特且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節日,它不僅產生的歷史非常古老,而且在傳承過程中,與各種文化相互交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突出自己的時代特征的同時,還表現出鮮明的漢民族農耕文化傳統和對性別文化的認同和確認。在南北朝之后,七夕由農耕和祭祀型節日,逐漸演化為以女性為主角,以乞巧等為主題的乞巧節或女兒節,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性節日。

        在漢民族眾多的節日中,七夕獨具異彩,其中尤以婦女乞巧為盛,故又有乞巧節或女兒節之稱。從其源起、傳承、變異和衰落的整體演變軌跡中,我們可以發現七夕的遞變歷經了極其復雜的過程,它從最初功利性強烈的節日類型,如時季性、農事性、祈豐祭星的事項異化分離,逐漸轉變為娛樂性突出的節日類型,尤其是牛郎織女神話給它帶來了凄美的節日效應,這是其他節日所少有的。今天,只要我們歷史地、客觀地考察七夕節俗的源起、發展、嬗變和衰落的真實的傳承路線,就可反觀滲透其中的深層的古老的文化意蘊和傳統因襲的觀念意識。七夕,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的符號,積淀著漢民族深沉的精神內核。

        牛郎織女節日神話傳說的產生,有著深廣的社會根源和基礎,滲透了關于男耕女織的理想社會觀念。牛郎織女是農耕社會的典型代表人物,而織女的心靈手巧又符合經典農業文化對婦女自身的要求,它與封建社會對婦女的倫理規范相一致,深為人們所接受,牛郎織女的神話因而成了七夕節俗里的傳統象征符號。

        牛郎織女神話的產生有一個過程,最初的織女、牽牛只是兩個星座的名稱,后來演化為主宰農作物的星神?!妒酚洝ぬ旃贂贰翱椗炫畬O也?!毙巧褚灿腥碎g一樣的血緣關系。至漢末古詩《迢迢牽牛星》終于進一步人格化、人情化,產生了兩星相戀的愛情故事,善良的人們不滿于結局的凄涼,編織了喜鵲搭橋的情節,《歲華紀麗》引《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髦,因以梁渡織女故也。”可見經代代傳承,牛郎織女的神話漸漸完整成熟,從而家喻戶曉、老幼皆知。

        牛郎織女的神話積淀了漢民族的價值觀念、道德倫理觀念以及對婦女心靈手巧特殊地位認同的觀念。首先,牛郎織女正是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的代表人物,在道德倫理上初步體現了對自由戀愛、破除等級門戶束縛的向往,同時也深刻揭露了由于長期的封建統治所造成的根深蒂固的禮教約束。天河的不可逾越,正是禮俗勢力頑固性的體現。而最終的一年一度的七夕相會,與其說是人們善良美好意愿的表達,不如說體現了這種善良美好的理想不能實現的悲涼的失落感。

        自始至終,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帶給人們的是既喜又悲的心理感受,既有今夕團聚的歡快,又有相聚不易散則易的惆悵、失落。這種甜蜜的憂傷氣氛充溢著七夕節,人們既能感受到難得一聚的驚喜,又能體驗到人生缺多圓少的永恒的悲涼,從中頓悟生命中許多哲理的悲劇性的亙古之謎。由于這種既喜又悲心理體驗的強烈性,從而產生了為永恒團聚而祈求的美好愿望。

        七夕乞巧事象的產生,有著兩條傳承線路的發展軌跡,其一,七夕節原先的時季性的農事祈豐行為進一步發展,由祈星求豐逐漸衍化為乞求智巧;其二,由于牛郎織女神話的深入人心,節日傳說中的織女形象令廣大婦女又憐惜又敬慕。這種對織女的既敬又憐的情感,轉化為對織女心靈手巧的仰慕,于是,由牛郎織女節日傳說的一再促進,七夕節終于衍變出乞巧的事象,并經歷代相承,成為七夕特定的唯一主題,使得七夕的文化意蘊發生了一次嬗變,終而成為乞巧節、婦女節或女兒節。

        乞巧事象的產生有其深厚的社會根源。在長期的男權主義封建社會里,婦女應該心靈手巧的觀念,既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和男人的意愿,又是婦女們自身的美德規范之一,所以,乞巧的活動在封建社會里極其流行,盛況空前。

        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明皇楊貴妃每年到七月七日夜都在清華宮設宴,這個時候宮女一律手捧瓜果酒饌站在院子里,向牽牛星織女星求巧,同時,每個人各自去捉蜘蛛關在小盒子里,到天亮的時候打開盒蓋觀察蜘蛛網的稀密程度,把它作為是否得巧的征候:蜘蛛網密的得巧多,稀的得巧少。民間群起效仿,成為習俗。當時皇宮中用錦緞結成高達百尺,上面可以站數十人的樓殿,上面陳列瓜果酒菜,設立坐具來祭祀牽牛、織女二星。嬪妃們各自拿九孔針、五色線對著月亮穿針,穿過了就是得巧的征候。而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別出心裁,每到七夕求巧,一定命令百工用紅白絲綢豎起月宮天河的形狀,等晚上求巧結束了,才把它收起來。至宋時,富貴人家大多在庭院中扎起彩樓,叫做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菜、筆硯、針線,或者兒童寫的詩,女郎呈上她們的巧手制作,點上香祭拜,稱之為乞巧。婦女對著月亮穿針,或者捉小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觀察盒子里的蜘蛛網,如果蛛網圓正,就說她得巧了。明清時一如往時,可見乞巧在歷史上曾經風靡一時。

        乞巧的具體細節,如果加以仔細考察,還有許多繁瑣細致的講究之處,如如何判定已乞得巧?《荊楚歲時記》:“有喜子(蜘蛛)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币灿械淖絹硇≈┲敕庞诤袃?,次日清旦觀看織網之況,蛛絲越密得巧越多。“對月穿針”是另一種扣人心弦的方法,所穿的針用金銀銅鐵特制而成,有五孔、七孔和九孔針,能將線飛速穿過去的為得巧。正如唐朝詩人祖詠《七夕》所寫:“對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試看。”還有的地區則端一盆水,放在太陽或月亮之下,投針在水中,看針浮水面時盆底的影子。如《帝京景物略》所載:“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边@些乞巧里的細微的節俗規范,說明乞巧事象不但在歷史上流傳久遠,而且流傳地區也極廣。

        乞巧是我國婦女心靈手巧的寫照,也是婦女們在長期壓抑的專制之下,要求提高自身價值的變異形式,而這種乞巧的變異形式,卻依然走不出婦女自我束縛的怪圈。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婦女對自身價值的再認識,心靈手巧不再是婦女的唯一美德標準,當婦女們自我個性意識覺醒時,乞巧的事象也就漸漸淡化,以至在現代生活中,七夕的乞巧成為名存實亡的遺跡,如清末余杭女子陳煒卿在《七夕詩》里寫的:“梧桐金井露華秋,瓜果聊以節物酬。卻語庭中小兒女,人間何事可干求?”代表女性的某種覺醒和對乞巧的冷淡態度。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隨著七夕乞巧事象的逐漸衰亡,七夕作為婦女的節日也就走到了歷史的盡頭而成為過跡了。七夕節發展到今日,人們除了只是想起牛郎織女七夕相會之外,它最初曾有的文化意義終于全部失卻,于是,七夕節也就變得幾乎與平日無異。

        七夕作為一種民俗事象,它的產生、發展以及漸衰的傳承演變有著多種因素。七夕,從最初始的時季性的原委和農事為本的祭祀儀式的選擇,以及這種星辰崇拜的世俗化、人情化,到產生關于牛郎織女的優美凄涼的神話,并轉化為乞巧乞智求祈女性各種人生美好愿望,它們都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歷史的必然。

      (編輯:王渝)
      會員服務
      最近免费字幕中文大全视频| 日日摸日日踫夜夜爽无码|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 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狠狠躁狠狠爱免费视频无码| 亚洲自偷自偷偷色无码中文 |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下载| 人妻少妇精品中文字幕av蜜桃|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花庵|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蜜桃| 最近更新2019中文字幕| 中文无码vs无码人妻 |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丰满乱子无码视频| 精品视频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不卡| 永久免费无码网站在线观看个| 狠狠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电影 | 曰批全过程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在线| 中文在线资源天堂WWW|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扶| gogo少妇无码肉肉视频|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网站| 无码av中文一二三区| 欧美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高清| 欧美乱人伦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爆乳无码精品AAA片蜜桃|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天天|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午夜| 午夜不卡无码中文字幕影院| 台湾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系列| 毛片无码免费无码播放| 国产成人AV片无码免费| 2024你懂的网站无码内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