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美術書法界熱議習近平文藝座談會講話
同心塑美沉入生活
“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在浙江美術界、書法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引領時代風氣,文藝不能迷失價值方向;塑造民族之魂,文藝不能遠離人民生活。
文藝與人民的聯系,是一種內在的生命聯系,這是一根永遠剪不斷的情感臍帶、文化臍帶和歷史臍帶。只有仰望人類文明的璀璨星空,同時扎根于中國大地,扎根于人民的火熱實踐,我們的文藝才能描繪出中國色彩、講述好中國故事,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對此,國家一級美術師、浙江畫院專職畫師張偉民深有感觸:“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藝創作迎來了新的春天,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成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當代畫家既是時代精神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又是歷史、文脈的傳承者,必須懷著敬畏之心,沉入生活,以生命換取精神;反之,就會忘記創作本體,流于市場和庸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的要求,是提醒鞭策,更是正本清源,為我們今后的創作指明了發展方向。我將從自身做起,每一筆,為時代而畫,為人民而歌。”
“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72年前,毛澤東振聾發聵地提出了文藝為工農兵、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根本方向;72年風云激蕩,“為人民大眾”成為社會主義文藝的價值底色。“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立意高遠、思想深刻,他對當下文藝創作的問題分析透徹,切中要害。對于我們今后的創作是一個巨大的鼓舞。”浙江畫院副院長池沙鴻感言,“‘藝言志’,志從何來?說到底,這是文藝創作的目的及服務方向問題。浙派人物畫素來強調人民性、社會性,市場經濟大潮下,必須承認,不少藝術家有過糾結和猶豫。是時候捫心自問我們的創作是否發自內心,是否堅守了藝術的初心?是時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文藝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同心塑美。”
“作為紅旗下成長的一代,聽總書記講起父輩的生活、熱火朝天的文藝創作氛圍,我充滿感情,聽著特別親切。”浙江畫院院長孫永說,“如果藝術市場風生水起,學術含金量卻每況愈下,又有什么意義呢?如果讓社會效益屈從于市場價值,讓文藝成為市場的奴隸,底線何在?又如何談得藝術為時代、為人民而作?”前不久,“湖山掩映——浙江畫院30年”特展亮相中國美術館,引起國內藝術界廣泛關注。“之所以稱‘特展’,是本著‘精益求精’的理念和思路,既展示自首任畫院院長陸儼少開始浙江畫院老一輩畫師的經典之作,也呈現70后、80后中青年畫師的妙筆新輝。”孫永說,“對于一所專門從事中國畫創作、研究的學術機構而言,30年的傳承、砥礪和積淀,‘感恩人民、回饋社會’的本色沒變,‘為時代留下藝術的歷史,也為時代氤氳不朽的筆墨’的理念沒變,‘再鑄一座南宋畫院’的夢想沒變,我們會一直堅定地走下去。”
古往今來,那些歷經磨礪而愈顯珍貴、大浪淘沙而更加醇厚的傳世經典,無不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在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蘭亭書法社社長王冬齡看來,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震撼人心,吹響了優秀文藝創作的集結號。
“一個沒有文藝、沒有思想、沒有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在全球化時代,好的文藝作品,顯然既要有時代特色,更要有傳統底蘊。對于藝術家來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句話,真正的藝術創作必須傳達正能量。中國書法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中國文化大系統中的子系統,具有多向度、多層次、雅俗共賞的文化內涵和氣質,更應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拿好手中的筆,為人民書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弘揚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對于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提到的文藝創作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等問題,王冬齡也感觸頗深,“好的藝術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藝術創作是一種創造、創新行為,是一項耐得住寂寞的勞動,是一個需要凝神靜氣、反復揣摩、精心打磨的過程。縱覽文藝創作洋洋大觀,凡是具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作品,無不直面現實、貼近生活,是‘從泥土里開出花來’的作品。”
這是時代的呼喚、人民的期盼,更是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 (文/吳孟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