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日前在某電視臺一檔餐飲類節目中看到,一位業界頗負盛名的大廚在品嘗技師現場制作的肉餅后,當即評價道:“這么好的東西為什么不去申遺? ”聽完此話,筆者心中也當即產生一個疑問:難道好東西就一定要申遺嗎?申遺就是對好東西的一種肯定嗎?或者說,成為非遺項目對這些好東西來說就是榮譽嗎?恐怕并不盡然。
可是在當下,類似這位大廚的觀念并不少見。在很多人的思想觀念中,在我國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環境下,但凡是好東西就一定要爭取個非遺項目,只要申遺成功就會帶來諸多好處。其實,不論是從非遺保護的初衷,還是從非遺保護的本質來看,這樣的認識都是非常片面的。要問產生這些片面認識的原因,很重要的一點恐怕還是源于我們對非遺乃至非遺保護的定義、特征、宗旨、原則等方面的知識都缺乏足夠的普及。
不可否認,雖然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起步較晚,但經過這些年的努力,不僅搶救和保護了一大批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提高了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覺意識。然而,真正要談到非遺保護的本質和宗旨,恐怕很多人,即便是有些參與申報者或傳承人,也未必能說得上來,因為他們更關心的是申遺能夠帶來多少榮譽和利益。而這一點,恰恰也是導致近些年我國非遺保護過程中出現盲目性、機械性、片面性和趨利性等問題的關鍵原因。
一般來說,非遺保護主要是針對那些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這些遺產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正處在瀕臨消亡的危機中。可是,反觀現實中的非遺保護,由于認識或理解方面的偏差,很多地方出現只要是個文化遺產項目,有時候即使不是也要千方百計“使其是” ,第一個反應就是要申遺,至于這個項目發展情況究竟如何,是否符合申遺要求,根本無心顧及。一段時間以來,能否進入非遺項目成為衡量一項文化遺產優劣的標準,非遺項目的多少、非遺項目級別的高低成為一些地方和個人炫耀的資本,被納入非遺項目好像獲得某項大獎一樣極具榮譽感。
筆者無意反對各地對非遺保護工作的積極參與,更不是要抹殺各地在非遺保護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只是想說,成為非遺項目絕不僅僅是一種榮譽,相反,對于一些項目來說,成為非遺從某種意義上代表著這個項目已經面臨發展危機,那作為有關部門或者個人,更應該具有憂患意識,繼而形成保護與傳承該項目的責任感。
且不說本文開頭的大廚所說的大街上隨處可見、無論何時都有市場的肉餅是否應該申遺,至少從他的潛意識里我們能看出一點,那就是對于非遺保護本質及宗旨的理解存在嚴重的狹隘性和片面性。其實這也給我們的非遺保護工作提了個醒:當各地大興非遺保護之風的同時,一定別忘了加強對非遺保護相關知識的普及,如果連非遺保護的本質、宗旨等最基本的常識還存在模糊不清的認識的話,想要避免或制止非遺保護工作中的一些不良現象,恐怕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