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勇在大興安嶺慰問演出 王新榮 攝
“你要知道肺長什么樣,就去大興安嶺,一吸氣,哇,冷得,原來不知道肺在這兒……”在今年11月中旬的“走進大興安嶺”——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團“送歡樂下基層”慰問演出中,霍勇的一曲《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讓林區人民歡騰了。
一年到頭,霍勇總是馬不停蹄地各種趕:趕海政文工團的演出,趕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的演出,趕中央電視臺的“心連心”演出……歌聲響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邊防哨所。不管多么舟車勞頓,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的演出霍勇幾乎全部參加,就是日程緊迫到要從大興安嶺連夜坐十個小時的汽車去哈爾濱機場,再一天內坐近七個小時飛機,從哈爾濱飛往武漢,再飛往三亞,他也沒有輕言放棄。
“我放棄了,就是把困難留給導演,留給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了。”作為一名老志愿者,霍勇積累了很多的服務經驗,不變的是那顆真誠的、充滿愛的心。作為上世紀80年代國家培養的音樂學院畢業生,霍勇想用所學回報社會,把為老百姓唱歌嚴肅地當做一份責任。
霍勇曾跟隨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去過阿爾山、大興安嶺、平朔煤礦……每一次下去演出,任務繁重,有壓力更有快樂。四五場小分隊演出,一兩次課,最后一晚主場演出,都要唱好,所以要學會調節。“聲樂與身體直接相關,嘴腫了,牙疼了,都不行。路途中再辛苦,也要學會休息。”
平日里,霍勇很重視身體鍛煉,只要不是惡劣天氣,每天晚上慢走一個小時。慢走時,他會背新歌。“背新歌,不是那么容易。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忘一個詞都不行,背歌靠千錘百煉,哼一百遍,就能唱了。”雖然霍勇的演唱經驗豐富,但每次拿到一首新歌他都會背幾十遍。“歌者最怕身體情況不佳,影響記憶,唱歌是體力、腦力各要一半。”有時候他很糾結,去現場唱不唱新歌呢,可咬咬牙,也就克服了。“把新歌唱好了,心里特別愉快,比享受什么都愉快”。
“你要拼搏呀!”霍勇在接受采訪時,情不自禁地大聲說。他的座右銘是“努力奮斗”,妻子何春梅加了一句——“知足常樂”。霍勇也有唱啞、唱破的時候,但觀眾感動了他,“觀眾不會計較的,只要你真誠。文藝工作者要有真誠善良的心。我們要把歌聲傳遞給大家,把美帶給大家”。
霍勇認為,藝術是感情的載體,安放著我們的喜怒哀樂。一旦安放,人就踏實了,不會很魯莽,更不會去干壞事,而是在各自的軌道上走,這是精神的家園。“老是想著經濟效益,以后我們會后悔的,要更多地想想社會效益。”“文藝志愿服務是一條好路。文藝志愿者不計報酬,大家為了共同的志向、夢想走到一起。”
霍勇難忘甘肅隴南武都漢林鄉唐坪村的那場演出。天下著大雨,但村民像過節一樣,站在板凳上,有人還把衣服脫了,光著膀子,狂歡一般。“能給他們過節一般的快樂,再大的代價也應該去。”村民的激情感染了霍勇,什么疲倦他都忘了,就好像回到家里一樣。“他們會跟著你笑,是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藝術是涓涓細流,他們覺得祖國沒有忘記他們。”
基層文藝志愿服務活動也讓霍勇受益匪淺,知道了什么更接地氣。“歌曲,一定要和人民在一起。”他學的是舒伯特、舒曼、威爾第,但一直以來努力探索的是洋為中用。在湖南張家界,著名歌唱家王昆的一句鼓勵——你的美聲我就能接受,讓霍勇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用美聲的氣息,但把詞唱清楚。“現在的社會是融合的社會,音樂沒有民族元素,聽著一點意思都沒有。連出租車司機都說,你們是不是唱那個又難聽又難唱的歌?雖然那些外國歌曲也是經典,但中國老百姓不熟悉,不能讓老百姓天天吃漢堡、面包,就連麥當勞也要弄點中國元素,但老是包子、餃子,也不能發展,還是要融合。”
在河北一個鄉村支教時,霍勇專門負責一批學員,他們是當地的音樂教育工作者。霍勇有一個小本,上面專門記錄學員們提出的各種問題:五線譜翻簡譜的難點,升降號怎樣變化等等。“文化還是涓涓流水,慢慢滲透,不是特別急的事,只要帶著真誠、愛的心,就會服務好的。藝術家還是要多深入基層,發現問題,然后把問題帶回來,再研究。”
“心中有愛就可以了。”帶著這樣樸素的信仰,霍勇成為第一個文藝界的“最美志愿者”。作為這樣的第一,他覺得很幸運,“很多人做得比我好,我的榮譽也是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