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沃土我們的夢”千名文藝家下基層采風創作活動中,藝術家在六百米井下為礦工演出
“只有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切實了解基層群眾的生活,才能碰撞激發創作靈感。作家只有把深入基層常態化,才能更好地創作出人民喜愛的作品。”12月16日,在安徽省文藝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座談會上,三次率隊赴皖北農村和大別山區采風的安徽省作協主席許輝深有感觸地說。當天的會議上,在安徽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曹征海的主持下,部分參加活動的文藝家代表回顧總結了他們參與開展安徽省文聯千名文藝家下基層活動的情況,“激發了靈感、汲取了營養、受到了教育”,文藝家工作者喜滋滋地暢談自己的寶貴收獲。
11月初,安徽省文聯向全省文藝界發出倡議,并下發《“我們的沃土我們的夢”千名文藝家下基層采風創作活動的通知》,拉開了活動的序幕。隨后,一系列下基層采風活動火熱開展:省文聯黨組書記陳田帶領文藝家來到皖北煤電集團,深入礦區、井下,與礦工面對面,為員工創作文藝作品、表演文藝節目;省文聯主席季宇帶領文藝家赴壽縣古鎮瓦埠采風,感受農村新貌,積累收集創作素材,并為當地群眾送上文化大餐;省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吳雪帶領文藝家深入太和縣倪邱鎮與舊縣鎮,走村入戶,現場創作,舉辦講座,自費入住農戶家,真切感受基層生活的脈動……在近兩個月的文藝家走基層活動中,全省組成老文藝家、舞蹈家、作家、影視家、攝影家、文藝評論家、音樂家、戲劇家、曲藝家、書法家、雜技家等20個分隊,1500余名文藝家分赴太和、潁上、臨泉、宿州、懷遠、鳳陽、泗縣、淮北、天長、明光、旌德、黃山、九華山、岳西、太湖、潛山等市縣的鄉鎮農村、大型礦區、重點工程建設工地以及社區學校,從淮北礦井到皖東田野、從大別山革命老區到淮北平原的國家級貧困縣、從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發源地小崗村到沿江城市工業創新區,文藝家的足跡遍布全省,形成“生活在基層,創作在基層,服務在基層”的生動局面。
在這一活動中,文藝工作者為基層群眾帶去了豐富多彩的戲劇、小品、雜技、歌舞、書畫、攝影等文藝作品,以慰問演出、文藝支教、專家培訓等多種形式,為人民群眾送去文化服務,豐富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每場演出,觀眾的掌聲、笑聲與喝彩聲,都是對文藝家的最好鼓勵;文藝家進校園活動,不僅培養了青少年對藝術的興趣,也提高了他們的藝術鑒賞力;文藝家們還將不少書法、繪畫、攝影作品送到了工人、農民、教師、學生的手中;不少藝術愛好者積極向文藝家請教問題、學習技藝技法……每個文藝家都真切感受到了“人民離不開藝術,藝術離不開人民”的道理。
“戲劇作品題材不能局限于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要更多地反映當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因此基層采風很有必要,有助于文藝工作者更加貼近群眾,創作更多優秀作品。”省戲劇家協會主席、劇作家王長安這樣認為。對此老作家溫躍淵也非常認同,他常年堅持深入基層,關注鳳陽縣小崗村30多年,先后創作出報告文學《風雨小崗村》《人民村官沈浩》《沈浩故事》等作品,還擔任電影《第一書記》的文學策劃,在這次走基層活動中,也處處做出示范和表率。省作協副主席潘小平,是帶著電視劇劇本《淮河謠》的創作大綱,專程來到淮河岸邊的蚌埠市采風的。她先后五次分赴懷遠、五河、固鎮等地,就是想通過與普通農村婦女的接觸,使這部以淮河大河灣一帶為故事背景的電視劇本的情節、語言、人物個性等更加豐滿。詩人王明韻,作家郭明輝、苗秀俠、趙宏興等人,在這次走基層采風活動中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創作出一批詩歌、散文、報告文學作品。省舞蹈家分隊還通過這次下基層活動,向傳統民間藝術學習,積極創編了一批能夠反映時代風貌的花鼓戲節目。
活動開展以來,文藝工作者以“采”汲取創作營養,以“創”催生優秀作品,以“送”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以“種”為基層文化“培土施肥”。文藝工作者把畫案擺在村頭,將舞臺挪進車間,用鏡頭聚焦田野,讓筆墨觸及百姓,與群眾零距離接觸,與火熱生活同頻共振。共舉辦300多場戲劇、曲藝、音樂、舞蹈、雜技、電影專場表演(放映),組織100多場基層文藝骨干專題培訓班,創作書法、美術、攝影作品3000多幅,在各類報刊發表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專題作品200多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