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民協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專家組專家、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教授萬建中撰文,提出在國家學科體制中應給予民間文學應有的發展空間,擺脫目前民間文學為法學類“社會學”屬下的二級學科“民俗學(含中國民間文學)”的尷尬境地。
萬建中表示民間文學在國家學科體制中的位置發生陡然的變化,從文學門類二級學科降為法學門類三級學科,被作為民俗學的一部分放置在社會學之下,學科的獨立性喪失,學科發展愈發艱難。而且,文學屬于人文科學,社會學屬于社會科學,兩大學科在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方面均存在很大不同,將中國民間文學置于社會學之下,有悖于民間文學的學科性質。另一方面,中國文學似乎有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課程體系,不需要民間文學的參與。于是,民間文學學科被邊緣化。
萬建中認為要讓民間文學擺脫當前的困境,可以采取兩種調整方式:一是將民間文學重新納入中國語言文學門類。二是建立和發展民間藝術學。民間藝術學應該成為一級學科,與已是一級學科的藝術學相對應。民間藝術的種類非常豐富,由民間文學(包括童謠與童話、傳說、神話、寓言故事、諺語與謎語等),民間音樂(包括歌謠、舞蹈、樂曲、民間小戲、民間說唱、雜技等)和民間美術(包括繪畫、建筑、手工、刺繡、剪紙、泥塑、陶器、中國結等)三大類組成,承載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審美觀,傳遞著民族的思想情感與藝術情趣,體現了人類最基本的生活觀念和精神品質,具有審美、教育、認識、娛樂等多方面的功能,是中華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蘊藏著豐富的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因子。民間文學可以作為其中一個相對獨立的二級學科,在民間藝術學的學科框架中獲得應有的地位和發展空間。
萬建中說,民間文學的發展完全不必與民俗學捆綁在一起。民俗學可以繼續留在社會學,民間文學則進入民間藝術學科體系之中,尋求更加廣闊的發展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