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十五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作家藝術家要創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諄諄告誡,語重心長。
文貴有筋骨,有了筋骨,文章就立起來了,就有生命了。古今中外,那些能流傳下來的名文,無一例外都是靠筋骨支撐的。推而廣之,所有文藝作品都應有“筋骨”,但是,何謂“筋骨”?即作品中表現的深刻思想、非凡見地與膽識正氣。那些沒筋骨的作品,軟綿綿、甜膩膩的,無病呻吟,風花雪月,人云亦云,老生常談,粗看起來也挺精致,有的還號稱“美文”,但看完后毫無印象,更無裨益,很快就忘掉了。不客氣地說,閱讀那些沒筋骨的文章,無異于浪費生命,而炮制那些沒筋骨的文章,則有“謀財害命”之嫌。
人需要筋骨,有筋骨可頂天立地,叱咤風云,無筋骨就是行尸走肉;文也需要筋骨,有筋骨可流傳古今,啟人心智,無筋骨則是一堆毫無價值的文字符號,寫得再多也無意義。文之筋骨,可以有很多表現形式。可以表現為一段精彩議論,如保爾在戰友墓前的那段著名自白“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就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筋骨。筋骨也可以是一個動人的情節,一個立體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還可以是一個閃光的思想,甚至可以是一句能傳世的名言,譬如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文如其人,言為心聲,有筋骨的人方能寫出有筋骨的文字。范仲淹胸襟開闊,志向高遠,每以天下為己任,因而才能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那樣流傳千古的不朽文字。梁任公正氣沛然,膽識過人,所以才寫出《少年中國說》那樣擲地有聲、振聾發聵的文字。魯迅鐵骨錚錚,嫉惡如仇,筆下文字也如匕首、似投槍,令眾多魑魅魍魎現形,讓那些“不是東西之流縮頭”。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有境界品自高。同理,文有筋骨氣自雄。文章有了筋骨就有了生命、魂魄、氣勢,有了存在的價值。詩歌有了筋骨,就有了“李杜詩篇萬古傳”;史論有了筋骨,就有了“班馬文章勘墨鉛”;散文有了筋骨,就有了前后《赤壁賦》;小說有了筋骨,就有了四大名著。時下,各種文章鋪天蓋地,多如恒河之沙,其中不乏精品佳作,但多數是平庸篇章,還有不少等而下之文章,既無思想性,也無藝術性,更無觀賞性,不忍卒讀,形同文字垃圾。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自己沒“筋骨”,沒思想高度,沒境界擔當,沒膽識正氣,亦沒生活積累,指望他們寫出有筋骨的作品,也實在是有些難為了。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每個作者在下筆之時,不妨自問:本文有筋骨嗎?
說起作家、藝術家的道德,不由得想起前些時,著名表演藝術家李雪健在央視節目《開講啦》反思自己說,他在上世紀80年代話劇《九一三事件》中飾演林彪、90年代電影《焦裕祿》中飾演焦裕祿時,都曾有為飾演好特定角色而在一個月之內突擊減肥20多斤的經歷,靠執著追求和艱辛努力贏得了觀眾認可與稱贊,可在成名后飾演電影《橫空出世》中馮石一角時,就沒有下決心再去減肥,現在每每想起來、特別是看到銀幕上自己略微發胖的形象時,就會產生一種“恥辱感”,認為是從藝生涯中的羞恥,痛恨自己出名后曾經有過的“浮躁”。講到這里,老藝術家滿臉愧疚,其敬業而知恥的職業道德令人為之動容。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過而知恥,知恥而后勇,是古今中外賢能之士的修身之道,也是行行業業成功人士的必經之途。為業不敬,待人不誠,學藝不精,做事不勤,遇難不勇等,都被那些志士仁人視為可恥之事,必知過而改,不肯茍且。陳毅元帥曾作過一首五言詩《含羞草》,詩曰:“有草名含羞,人豈能無恥?魯連不帝秦,田橫刎頸死。”從含羞草對外界的特異反應說到人格操守與榮辱氣節,以草諷人,言淺意深,所以雖然只有區區四句,卻有振聾發聵之效。咱們的老祖宗一向是很有道德操守的,“知恥”更是中國文化人的傳統美德。管寧和華歆本是朋友,但華歆讀書時三心二意,羨慕做官的華衣車仗,管寧視他為利祿之徒,恥于為伍,割席絕交;嵇康鑒于魏晉時吏治腐敗,接到朋友山濤勸他出來做官的信,引以為恥,憤而書寫《與山巨源絕交書》。
陳毅詩中的魯連和田橫這兩位歷史人物,更是令人欽佩。陳毅推崇他們敢于殺身成仁、決不茍且偷生的英雄氣概,禮贊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知恥而后勇的高風亮節。這個世界上無恥的人很多,如盜匪、流氓、無賴、騙子、貪官、賣國賊等,其無恥本在意料之中,套用詩人北島的一句名言:“無恥是無恥者的通行證”,他們就是靠無恥活在世界上的。這些人的無恥并不可怕,誰也沒有指望他們當“含羞草”,在民眾眼里,自有法律和正義之劍在等著他們。可作家、藝術家、學者教授,在民眾眼里是公眾人物、社會精英,但是毋庸諱言,時下,確有一些文化精英的恥辱感呈現淡化趨勢,或爭名奪利,勾心斗角,或弄虛作假,欺世盜名,或招搖撞騙,不務正業,或吸毒嫖娼,紙醉金迷,看起來衣冠楚楚,道貌岸然,頭銜桂冠一大堆,但看其所作所為,實在是無恥之尤,愧立士林。與李雪健的敬業知恥精神相比,無異于天壤之別,云泥之差,如不及時更弦易轍,幡然醒悟,早晚會被社會拋棄。
草有“含羞”,人貴知恥。為敬業知恥的藝術家李雪健點贊,也盼望出現更多德藝雙馨的藝術家!
文藝作品還需要有“溫度”。有溫度的作品,看完后心里熱乎乎的,讓人領略到美好、希望、夢想。作品的溫度通常與作家的美學追求和自身溫度有關,一個心地光明的作家,筆下的作品也一定是溫暖陽光的;而一個冷漠陰郁的作家,絕不可能寫出熱情如火的篇章。作家史鐵生,盡管命運多舛,飽受病魔折磨,但其作品,不論是《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還是《我與地壇》,抑或《病隙碎筆》,筆下都充滿溫暖,毫無悲戚之音,因為他就是一個開朗、樂觀、陽光的作家。
有溫度的文藝作品,能給人以信心和希望。“文革”十年,在許多青年愁悶無望之際,一首小詩《相信未來》,給了他們心靈的安撫,以至于這首詩不僅當時流傳一時,就是今天,也不時在各種晚會上被人朗誦。普希金的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只有寥寥幾句,但字里行間表達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這首詩問世后,因它的溫暖慰藉,成為人們精神療傷、走出痛苦的“特效藥”。許多人把它記在筆記本上,或當成互相贈言,激勵自己“不要悲傷,不要憂郁,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有溫度的文藝作品,能激發人的斗志與勇氣。列寧特別喜歡美國作家杰克·倫敦的小說《熱愛生命》,常以書中主人公的堅強意志和不屈精神來激勵自己,領導了偉大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他去世的當天,還要夫人連續兩遍給他讀這篇小說。梁啟超的名篇《少年中國說》,其中名句“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讀來更是令人熱血沸騰,心潮澎湃,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為救國救民、振興中華而前赴后繼,赴湯蹈火,譜寫了一曲曲英雄壯歌。
有溫度的文藝作品,能鼓舞人們熱愛生活創造生活。許多優秀影視劇,也都在以其自身的溫度感染觀眾,起到了教化社會,引領風氣的積極作用。《渴望》的溫度在于人性之美,《士兵突擊》的溫度體現于奮斗之中,《亮劍》的溫度凝聚于英雄主義情結,《焦裕祿》的溫度則集中在一個人民公仆的高大形象上,這些作品溫潤心靈、陶冶人生,使人如坐春風,如沐冬陽。
即便是悲劇,也不是一味的“凄凄慘慘戚戚”,天天就著眼淚下飯,其中也應有暖意與亮點,使人看到光明與希望。《悲慘世界》《安娜·卡列尼娜》《麥琪的禮物》《最后一片樹葉》《老人與海》《最后一課》等名篇,雖都屬悲劇,但也都從不同的角度溫暖著讀者,溫暖著世界。
人生需要溫暖,也需要有溫度的文藝作品。下筆要“暖”,是每個作家藝術家的義務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