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賢二”
——大山寺廟里的漫畫書與漫畫師
心無所往,快樂自來
“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很多人小時候聽的童謠,像遙遠的夢,卻真的被一座廟里的老和尚和大和尚畫進了書里。這就是被戲稱為“北大清華分校”的北京龍泉寺出版的“見行堂語”系列漫畫,第二部《放下是舍更是得》剛剛出版。漫畫書打破了我們對寺廟的刻板印象,寺院里原來不只是暮鼓晨鐘,青燈古佛,和尚原來也不只是會念經。
在漫畫中,山里的這座廟叫做不二寺,是以龍泉寺為原型的千年古剎,廟里的這個小和尚叫賢二。賢二古靈精怪,聰明又懶惰,一口氣能吃掉十個冰激凌。賢二經常會遇到生活中的困擾,需要師父也即不二寺的方丈點撥。賢二還有很多師兄弟們,叫賢一、賢三、賢四、賢五、賢萬,在不二寺的故事中,他們是跑龍套的。在不二寺來來往往的還有有情眾生,也就是你我這樣的世間客,王小五是一個歷經坎坷的倒霉蛋,趙小翠是一個迷信的小丫頭,喜歡求簽算卦,還有甲乙丙丁戊己庚……
漫畫風格古樸典雅,有人贊稱:頗有豐子愷畫風。與我們印象中的莊嚴的寺廟生活不同,小和尚們是可愛的,也有著和我們一樣的性情和煩惱。不二寺發生了好多故事,令人捧腹而富有禪機。
有一天,賢二干了很多活兒,掃地,擦桌子,敲木魚,一邊認真干,一邊念叨:把地掃干凈點,師父會對我另眼相看;把桌子擦干凈點,當家師肯定會給我一些好臉色;把木魚敲響點,大家會更喜歡我。誰料,師父批評他掃地揚灰太大,當家師批評他擦桌子是不務正業,大家批評他敲得太響想嚇死人啊!賢二黯然傷心。這時,師父的話卒章顯志:為了讓別人對自己好而付出,一旦達不到預期,就會失落、痛苦;真正的慈悲是無條件地利于他人,這樣才是無敵的。當真正做到這一點時,外在再無任何東西能傷害自己,內心時時充滿寧靜和歡樂。
又有一天,師父問賢二:賢二,今天你怎么樣?賢二說:一個字,累。到了晚上師父又問他:那現在呢?賢二說:還是那個字,累!“師父,我啥也沒干,怎么就那么累呢?”師父為他撥開迷霧指點迷津:人的身心是互相影響的,其實,人大部分的精力是被煩惱消耗掉的,如果內心平和清明、善法充實,就不容易覺得疲憊。
賢二出門被石頭硌了腳,賢二怕黑不敢去鎖院門,賢二想要超過賢一賢三賢四賢五,賢二做了好事不被認可很受傷很委屈……賢二是個可愛的小和尚,有著自己的小九九,他的煩惱,也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煩惱的縮影。而師父往往出場,指出煩惱之癥結所在,簡單幾句話掃清賢二的心頭陰霾,直指人心,比如“看不到別人的長處,恰恰證明自己功夫不夠”,比如“無我,無人,無眾生”,比如“放下”,等等。佛家講究當頭棒喝,大概就是這個了。星云大師也推薦認為:這些漫畫不刻板,不說教,文字淺白,“深者見深”。
說起佛學,很多人立即與“迷信”畫上等號,實則不然。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儒釋道之一家,在千年來的發展中佛學里難免有糟粕,但不必潑水連嬰,需要的是汲取其精華,滋養當下心靈。眾生拜佛,而佛學認為,佛并非具體存在,而是一種境界,倘若放下我執,心境澄明而五蘊皆空,明了生當利有情眾生,那么人人皆是佛。換句話說,佛學是一門積極心理學,幫我們打掃內心,更加積極地面對生活。《放下是舍更是得》正是要通過賢二漫畫的故事,來教給大家“放下煩惱”,揭示“心無所往,快樂自來”的生活哲學,指點人們放下工作生活中所遭遇的心靈上的憂愁苦惱,最終得到陽光而簡約的生活。
不二寺中師父的話,其實是龍泉寺方丈學誠法師的話。龍泉寺有座見行堂,平時法師與弟子們在那里交流,而師父的只言片語被弟子們記錄下來,就成了“見行堂語”。學誠法師的弟子賢書、賢帆兩位法師結合“見行堂語”和法師歷年來的文章摘出片言只句,創作繪制了漫畫,“賢二”的形象和故事誕生了。學誠法師說:“賢二是我們每一個人,或者說,我們每一個人心里都有一個賢二。他一直這么大,每天找他的師父追問生命的真相是什么,在我們生命中遭遇任何順境、逆境的時候,心里忽然冒出一個符號——賢二,讓我們平靜下來。”
創作出“賢二”的賢書法師也像一個傳奇。早就聽說龍泉寺里各路人才集結,沒想到大山寺廟里還隱居著漫畫師。有寺里的居士說,賢書法師小學畢業,從來沒學過畫漫畫,完全靠自學,卻畫得生動伶俐。也有賢書法師的朋友說,早些年間見到賢書時,那時他還沒出家,在天涯網站某個版塊當版主,滿臉橫肉,是走在街頭他瞪別人一眼,別人就不敢看他第二眼的主兒。而如今站在面前的賢書法師,卻是眉清目秀,慈眉善目。賢書法師說,自從進寺以后,吃素,每天勞作,瘦了五十多斤,而且自從出家進寺之后,才有了幸福感,從來都不再生氣或惹人生氣,“說話惹人生氣是要犯戒的”。
“見行堂”系列漫畫已經出版了兩本,《煩惱都是自找的》和《放下是舍更是得》,第一本一經出版就引起關注,“賢二”走進很多人的心頭。不僅有漫畫,賢二的故事也做成了動畫片,制作出多國語言、多種方言版本,在四地傳播。1月17日,《放下是舍更是得》舉辦了新書發布會,“見行堂”系列漫畫向社會傳遞正能量、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傳統文化、在大眾心中種下向善的種子等,深獲在場人士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