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不變,33年的情誼也沒變”
——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赴云南紅河采風創(chuàng)作活動
哀牢山中,紅河南岸,青山翠竹環(huán)繞的哈尼山寨,無數(shù)級層層疊疊的梯田仿佛一首首高原上壯觀的樂章,哈尼族人唱起了祖先的歌——“祖先定下來的規(guī)矩像石頭油一般珍貴,祖先傳下來的古歌像藥根子一樣珍貴……”
“哈尼古歌主要涉及哪些內容呢?”
“哈尼古歌,用漢語說就是哈尼哈吧,涉及到人生禮儀、風俗節(jié)慶、梯田農耕等內容。”
“您使用的是什么樂器?”
“這是四眼小巴烏,是我自己用小竹竿做的。”……
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采風團的藝術家們對哈尼古歌的眾多好奇和疑問得到了哈尼族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的一一解答。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chuàng)作更多的精品力作,5月11日至12日,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組織邵恩、郭小笛、趙石軍、黃薈、趙景楊等多位藝術家來到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開展創(chuàng)作采風活動。其間,他們觀摩研習了哈尼古歌、哈尼多聲部合唱樂作歌等當?shù)厣贁?shù)民族藝術形式,與當?shù)孛耖g藝人們展開了深入交流。
此外,采風團一行還來到元陽縣哈尼小鎮(zhèn)對中國交響音樂實踐基地備選地址進行考察。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團長關峽表示:“雖然過去我們也聽到過一些哈尼族音樂,但這是我們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表演形態(tài),這樣特殊的調式音階,特別是其中不穩(wěn)定的調式主音,多重調性的同時演繹,很值得我們分析研究,會為我們的音樂創(chuàng)作開啟豐富的寶藏。”關峽介紹,接下來將邀請更多的作曲家來到紅河,在不破壞哈尼音樂文化的基礎上,將其與器樂創(chuàng)作結合起來,探索現(xiàn)場景觀演出等多種表演方式來展現(xiàn)哈尼族音樂。
“你現(xiàn)在還好吧?”
“我還好,這是我的兒子。看到你們能再來,我太高興,太喜歡了。”
“就是這個音樂,一演奏起來,太熟悉不過了。”
1982年,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5位青年學子,一路翻山越嶺,深入到云南紅河深山之巔的阿扎河鄉(xiāng)垤施村。2015年5月13日,5位同學中的3位——關峽、郭小笛、趙石軍再次來到這個被譽為“歌舞之鄉(xiāng)”的村寨。當年只有17歲,曾以隆重彝族歌舞迎接他們的李阿帕如今已經成為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時隔33年,李阿帕和她的彝族同伴再次載歌載舞歡迎這幾位老朋友,大家共同回憶起了33年前的那次采風活動。著名作曲家、中國廣播藝術團國家一級作曲郭小笛感慨地回憶道:“當時路不通,我們從早上走到晚上才走到,這次來聽到熟悉的音樂,見到熟悉的人,很激動。藝術來源于生活,現(xiàn)在我們再次來采風,希望能夠對具有豐厚積累和沉淀的民族民間音樂作進一步的挖掘和提升。”
“那是我們第一次見到那么多村民載歌載舞迎接我們,大家一起喝酒、唱歌,一直到第二天凌晨天亮。在此后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我們不斷地運用這些音樂素材來表現(xiàn)少數(shù)民族的情感,這么多年了,他們的音樂幾乎沒有變化,一聽就回憶起來了。”關峽采用彝族音樂元素及當年的采風經歷創(chuàng)作的小提琴曲《彝歌》便表現(xiàn)了當?shù)厝荷降奈《爰按迕竦臒崆椋约o念當年的那次采風。著名作曲家、中國東方歌舞團音樂總監(jiān)趙石軍表示:“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不能空想,需要各種采風的基點,采風對作曲家非常重要。”
隨后,藝術家們還來到紅河州紅河縣普春村田間地頭,實地觀摩了哈尼多聲部民族民間歌舞,對這個被稱為哈尼社會口語傳承的“百科全書”進一步采風研習。5月14日,采風團來到蒙自市創(chuàng)作采風,并與紅河州委宣傳部、州文體局、州文產辦、州民研所、州藝研所、紅河學院音樂學院、紅河州音協(xié)有關人員就對紅河當?shù)厣贁?shù)民族音樂等文化內容的傳承、保護與傳播等進行了交流座談。(實習記者 范雪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