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巡禮活動在山西晉中舉行
本刊訊 6月3日,“文化先覺的腳步——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巡禮”活動在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后溝村舉行,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參與者們13年后再次回到工程的示范采樣地,共同回首過去,展望未來。
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是進入21世紀以后由中國民協發起并實施的大型民間文化工程,自2001年開始醞釀,2002年籌備并于當年12月獲準為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2003年2月正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啟動實施。此后歷時十余年,獲得一系列文化成果,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國際國內影響。后溝村是搶救工程的示范采樣地,見證了這項浩大工程的艱辛與輝煌。重回搶救工程起點,是馮驥才主席縈繞已久的愿望,他特意為后溝村撰寫對聯:“不離不棄,文明永繼;莫失莫忘,古村恒昌。”表達出對這個小山村濃濃的“鄉愁”。
在巡禮活動現場,還舉行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檔案》首發式,馮驥才向出席活動的嘉賓代表贈書,授予后溝村“中國古村落代表作”牌匾;嘉賓們還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古村落保護示范基地紀念碑培土、植柏。在下午舉行的專家座談會上,專家學者烏丙安、向云駒、喬曉光、潘魯生、樊宇、常嗣新等分別發言,就搶救工程的過程和意義做了回顧與展望。與會的35位代表共同發表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后時代《后溝宣言》。
馮驥才等考察后溝村民居
馮驥才說:“事物的原點總是最具魅力的,我們總想回去看看。我們對后溝村有一份鄉愁,文化人集體的文化鄉愁。它寄托著我們一種集體的深摯的文化情懷與眷戀。重回后溝村,不是感物傷時,而是為了重尋自己留在這原點中的足跡。我們怕丟掉昨天的自己,那種自己對文化的赤誠,保護文化遺產的道路永遠像一篇長長的寫不完的文章,只有逗號,沒有句號。”他把保護傳統村落看作“上無愧于先人,下無愧于子孫”的浩大工程,希望更多的民間文化管理者、研究者加入到民間文化搶救保護與發展探索的行列,使之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此次巡禮活動由中國民協、山西省文聯主辦,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中國民協研究部、山西省民協等承辦,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楊,中國民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張志學出席,主席團成員及顧問代表、參加2002年后溝村采樣調查的部分專家學者代表、部分省民協代表以及國內主要新聞媒體記者近百人參加活動。
(劉洋/文 白旭旻/圖)
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巡禮活動現場
專家發言
羅 楊(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
13年前,當全球化的颶風把我們的民間文化吹得瀕臨“花飛湮滅”之時,民間文化的生存和發展似乎走到“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境地之際,以馮驥才為首的一批民間文藝工作者來到后溝,使后溝成為開啟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始發地,從此開辟出一條“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搶救之路。可以說,這里也是“文化先覺者”的出發地。搶救民間文化遺產不僅要有文化自覺,還要有“先覺”;不僅要有“先覺”,更重要的是還要“先行”。我想,今天我們與當年的“先覺”們一起重回后溝,其意義不在于“舊夢重溫”,而是帶著搶救民間文化遺產新的夢想,站在振興民族民間文化的新高度再次出發,踏上“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新征程。
烏丙安(中國民俗學會榮譽理事長)
回望這13年,我們不經意間,只帶著一種非常純的情感,走進了后溝村。做文化遺產保護不能只有頂層設計,還要眼睛往下看,做底層設計。后溝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它的老祖先有能人,有智人,有高智商的人,最聰明的人,這個村子是當時歷史當中一個很典型的隱居村。雖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當中曲曲折折,也很麻煩,碰到的難題也挺多,但是我們還是會積極去做。
喬曉光(中國民協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
村莊實際上是最真實的中國故事,無論是思考未來,還是思考過去,都融為當代文化的發展的現實。后溝從13年前開始,就接觸了新的概念——遺產概念。當我們把遺產賦予一個村莊,觀察村莊走向的時候,就是把村莊放在一個平等的文化視線上面去再認識。后溝本質上是老百姓的,是農民的后溝,我們對后溝的觀察、研究和認識,目的是通過后溝來認識中國、認識中國漫長的農業時代。后溝的意義在于后溝“活著”,我們繼續觀察它,從中獲得啟示,來推動我們后續的遺產保護工作。
向云駒(中國藝術報社社長)
后溝村是一個經典的、耀眼的古村落,有經典的、典型的傳統的人文規劃;有完整的齊全的廟宇布局;有獨特的村落排水系統;有精湛的天地磚雕;有樣式齊全、結構豐富的窯洞式民居;有多樣齊全的作坊;有獨特的物產、特產;有豐富多彩的名服、名醫、名文;有豐富的飲食。作為保護樣板的意義,它是古民居修舊如舊的樣板,是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樣板,是生活化傳承的樣板,是村落調查與記錄的樣板,是新農村發展建設的樣板,是村落式文化旅游的樣板。
潘魯生(中國民協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
這個地方仍然像13年前一樣,老百姓對由過去的古村落發展到現在的旅游名勝的生活非常知足。文化資源的轉換很多地方是不容易的,古村落轉換為旅游產業的時候,遇到了很多的障礙,但是后溝不一樣,把文化資源轉換為老百姓的財富非常自如。
梵 宇(山東廣播電視臺衛星頻道紀錄片工作室主任)
村里的老百姓都特別幸福,這個幸福不是隨便來的,是馮驥才主席在13年前領著我們來到這個村子,然后通過各種呼吁得到的。連續有4年的時間,我都不定期去后溝調查,每一次馮主席都專門說調查的重點。我們用很多的技術手段來探索、來調查古人留下的優秀文化,這是我們當代人應該去做的一些事情。
常嗣新(中國民協顧問、山西省民協主席)
后溝就是中國傳統村落的標準像。后溝真正的意義在于:它說明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一條正確的道路;反映了中國傳統村落的本來面貌。
祝昇慧(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講師)
對于知識分子來說,從書齋走向田野,從思想走向行動是非常艱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場運動中,這種轉變使得大批的專家學者都與民間文化同呼吸、共命運,而且不斷地增強學術回應現實問題的聲音。中國民協和各地方的民協,在一沒有“紅頭文件”,二沒有財政經費的情況下,不是坐等靠要,而是積極行動,打開工作局面,走出了一條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的路子。總結起來,成功的經驗不外乎兩條,一個是爭取地方的支持,另一個是爭取民間的支持。搶救工程的成功之處,不是完全圍著非遺在轉,而是把關注的焦點鎖定在民間文化,既可以借勢非遺,也可以和非遺保持距離,一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民間文化如何能夠更好地發展,更好地由傳統融入當代。
參加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巡禮活動的專家學者及工作人員
“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古村落調查保護示范基地”紀念碑
“文化先覺的腳步”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巡禮
后溝宣言
2015年6月3日,全國各地致力于搶救保護中國民間文化遺產的代表會聚山西后溝召開論壇,探討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后時代民間文化保護的價值、意義、途徑、方法、手段和目的,以及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全體與會代表為此發出共同宣言:
世界上任何偉大的文化都源自民間文化。可民間文化本身,卻是極端脆弱的。我國古代將采集民間文學稱為采風,因為它像風一樣稍縱即逝,不及時捕捉,當下存在的狀態就永遠消失了。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大國,民間文化遺產極為豐富,但在現代化浪潮的沖擊下,在生活方式的快速變遷中,民間文化有如秋風中的落葉,正在以我們無法想象的速度枯萎、飄零、毀損。搶救,成為重中之重。早在世人對文化遺產瀕危狀態尚且茫然無知的2001年,我們就走上了呼吁、論證、發起、推動的不歸之路。2002年初冬,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在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后溝村啟動。這是民間文藝工作者在重要歷史變革期的文化先知先覺行動的發端,是對民族文化前途的覺醒和擔當。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實踐,在很多方面契合、呼應、促進了政府的文化保護工作,喚醒了社會公眾的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識與積極性。13年后,當我們回眸風雨兼程的來路,驀然發現我們與時間賽跑、從城鎮化的狂潮中搶救出來的文化成果,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文明史詩般的歷史存照。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中國民間故事全書、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中國剪紙集成、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中國唐卡文化檔案……一項又一項搶救保護工作在我們的推動下啟動、展開、開花、結果。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加入到搶救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行列。然而,當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形勢依舊不容樂觀。我們深知,民間文化的保護、發展、利用是一項十分復雜而繁難的經濟社會文化的綜合工程。我們再次呼吁,建立健全科學的決策機制,充分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加強保護機制措施的研究,因地制宜有效探索不同的發展模式,搶救與保護并重,大力宣傳以提高政府部門、公共機構、人民群眾的保護意識,要形成全民對民間文化自尊自愛的自覺行動,要加強民間文化保護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要堅持真實性、完整性、多樣性的原則,使民間文化得到合理利用,在保護中求發展。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民間文化管理者、研究者、傳承實踐者加入到民間文化搶救保護與發展的探索和研究的行列里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群策群力應對時代向我們發出的最緊迫的挑戰,以求上無愧于先人,下無愧于子孫。
“不離不棄,文明永繼;莫失莫忘,古村恒昌”。我們將不遺余力地為搶救、保護和發展民間文化而奮斗,并愿之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行動。
2015年6月3日于山西后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