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年輕的力量帶給中國音樂界
——專訪中國音樂家協會第八屆主席葉小鋼
今年,葉小鋼60歲。
“我覺得這是挺‘恐怖’的一件事,只能感慨時光飛逝。”葉小鋼開門見山地說,“今年是我回國整20年。40年前我赤手空拳地來到北京,一個人也不認識,是一位熱血青年。”
他出生于音樂世家,4歲起便隨父親葉純之學習鋼琴,天賦異稟;作為恢復高考后第一屆走進中央音樂學院并被稱為那一屆的“四大才子”之一,他的作品早已聲名遠播;作為上世紀80年代留學大潮中的一員,他在美國學習、生活了8年時光,師從名家,獲獎無數;作為歸國20載的“海歸”,他是全國政協常委、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一手創辦了北京現代音樂節,在藝術普及和推廣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而9月將要迎來60歲生日的他成為了中國音樂家協會歷史上最年輕的主席。
葉小鋼曾在2013年他的“中國故事”音樂會紐約演出行前跟記者聊起他“理想青年”時的狀態,“看那時自己的照片,眼神特別清澈,表情特別單純。盡管那時很清貧,但精神上相當愉悅,似有一條金色坦途通向遙遠的水晶宮,那里最美的人生在召喚。那時天空特別藍,潔白云朵在天空飛馳,心中蕩漾著要寫的音樂,這當然是人生最燦爛的時光,這是每個充滿理想的年輕人應會經歷的。”雖然他說看現在自己的照片,感覺表情里充滿了沉重與滄桑。但實際上其旺盛的創作狀態,對事情精益求精的勁頭以及超凡的體力毅力其實都和年輕人無異,甚至更加蓬勃。中國音協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前兩天,葉小鋼剛從倫敦回來,由英國皇家愛樂樂團演奏的他創作的《最后的樂園》《喜馬拉雅之光》等作品在倫敦演出,這是自2013年的紐約,2014年的慕尼黑后,再次拓展版圖,續寫“中國故事”巡演的新篇章。而就在不久前,由他任藝術總監、已連續舉辦了十三屆的北京現代音樂節也在密集的演出“轟炸”中剛剛落幕,這個音樂節在培養青年創作人才以及現代音樂的探索方面實實在在地走在了前面。
“音樂有時候真需要你有干這一行的天賦”。葉小鋼感慨,“在當時那個貧瘠年代,我心里非常清楚,只有做音樂,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和人生。我自小就夢想以音樂為職業,展示自我,表達世界。”葉小鋼認為他與音樂之間是一種互相依存的關系,他說不敢想象自己如果不做音樂還能做什么,音樂如今對他來說既是職業,又是生命,是用心血和靈感澆灌出的生命之花。
“音樂是一種帶動,也具有引領的作用。音樂家是需要牢記文化擔當和社會責任的,也需要嚴肅認真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和自己的社會形象,用自身的學養涵養修養去贏得尊重和喜愛。音樂是無國界的語言,而交響樂更是沁入西方人心靈與生命的語言。用這樣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能夠讓他們愿意聽、聽得懂、記憶深刻。”葉小鋼認為,中國文化“走出去”需要鼓起勇氣、增強自信,同時也必須強化文化軟實力當中的硬功夫。“以前我們談文化‘走出去’總是顯得缺乏自信,像是先敞開門透過門縫兒看看外面的情況,再羞答答地走出去推介自己,這主要是我們對自身的文化價值認識不足、缺乏自信。尤其在音樂上更是感覺難以比肩西方,不能與其平起平坐。”葉小鋼表示,“我們到英國、德國,包括再之前去美國的演出都表明,中國的當代音樂作品藝術質量并不比西方差,并且越來越能被西方接受,我們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自信,應該讓世界認識到中國藝術的真正實力。”
“接棒”中國音協新一屆主席,葉小鋼感覺自己擔負的責任更重。他表示,在帶領新的主席團做好聯絡服務工作的同時,還要加強引導,鼓勵創作,樹立精品意識,而在音樂教育和普及方面應該多出一些參考性意見,落到實處。他提出“轉”“融”“領”的觀點,不一味泥古或泥今,而是與時俱進,把中華傳統文化精神朝向未來,體現全人類的價值與精神追求;充分理解尊重他國文化語境、市場規則,從理解、尊重中尋找共識,實現共贏,以文化共同銜接點出發,在互融中實現接受和被接受;打造具有引領和號召力的文化品牌。
葉小鋼坦言,首先需要把創作做好,他手頭的創作任務也很重,這需要音樂家克服浮躁心態,精心雕琢每一個音符、每一段旋律。而對于中國音協的工作,他認為應和大家一起做“利益共同體”,把機會留給更多的人,不僅僅是個人行為,而是整個中國音樂界的行為,這是讓音樂事業蒸蒸日上的有利辦法。“有兩個中國公司,大家都很熟悉,一個是老牌的家電企業海爾,一個是新興的電子企業華為,他們最近的差別就非常大,華為老板所占的股份只有1.4%,他把利益全部發給別人,公司的上升勢頭非常迅猛。”這對葉小鋼十分有啟發,他認為中國音協應當把大家團結起來,讓大家都有事情做,讓大家都覺得有奔頭,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利益相通、訴求相通,有共同奮斗的信心。
葉小鋼認為,我們現在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創作相對來說在一個比較寬松的氛圍內,也沒有太多的個人限制,各種風格、體裁、形式都能包容,如果在這樣的環境下,再不出精品,再沒有積極的思想意識,就需要反思了。葉小鋼特別談到,“如果貝多芬沒有‘扼住命運咽喉’、呼喚人類大同的勇氣,那么出不來《第九交響曲》;冼星海如果沒有在抗戰最艱苦環境下與人民站在一起同仇敵愾的高尚情操,也不可能在那么簡陋的窯洞里用一個星期就寫出了《黃河大合唱》;我們最熟悉的《梁祝》是在上世紀50年代末,由上海的音樂家孟波同志請兩位當時的小青年陳剛、何占豪創作而出,那也是在一個欣欣向榮的社會環境下。中國音樂家有一個特別優秀的傳統,就是在最最困難的時候,都沒有停步過。比如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政治生活不是很正常,但是音樂人想了很多辦法,用他們的睿智和才華依然創作出在今天看來都是經典的作品。改革開放以后,老中青三代音樂創作者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這種精神促成了音樂創作的空前繁榮,而那個時代也是中國音協威望極高的時代。這個接力棒現在傳下來了,我覺得不是說擔子要我一個人挑,而是要給大家鼓勁,要把大家的力量擰成一股繩。”信心滿滿的葉小鋼希望把這股奮進的年輕力量帶給中國音協,帶給中國音樂界。(記者 張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