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扶村的道路平坦了,村莊靚麗了,鄉親們心里亮堂了”
——甘肅省文聯在精準扶貧中彰顯文藝的力量
握筆的手如何去料理農事?藝術思維如何轉化為抓項目的思路?文藝界如何在精準扶貧中發揮作用,文聯如何在精準扶貧中有所作為?幾經探索、幾經思考,一個思路漸漸明晰:文聯最大的優勢是文藝人才,是廣泛的社會覆蓋面,是強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近年來,甘肅省文聯立足自身特點,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凝聚愛心、動員力量,既靠政府又靠社會,既抓物質又重精神,以高度的責任、開闊的視野、滿腔的熱情、切實的行動,探索出一條彰顯文藝精準扶貧的新途徑。
發揮文藝感召力,匯聚多方力量
主動作為、勇于作為、善于作為——圍繞“精”字下功夫,立足“準”字出實招,著眼“文”字想對策,甘肅省文聯以全新的視角審視自己,化挑戰為機遇,不等不靠、不懈不怠,找準了精準扶貧工作的切入點、突破口和有效途徑。
省文聯領導班子通過對幫扶點定西市臨洮縣八里鋪鎮高廟村、隴南市武都區琵琶鎮張壩村的多次調研論證、把脈開方,確定把促進產業發展、提高造血功能作為重點,在有關部門和專家的幫助下,確立了幫扶項目,及時制訂了《精準扶貧方案》,成立了領導小組,選拔11名優秀干部組成幫扶工作隊,選派7名同志到村任職,確定全體干部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組織有關人員赴通渭縣馬營鎮、康縣白楊鄉、宕昌縣麻界村等地考察學習。及時調整完善了干部駐村入戶制度,今年以來已有5批256人次進村入戶,保證了幫扶思想不懈怠、扶貧工作不斷線、脫貧行動不松勁。
項目資金從哪里來?省文聯充分運用文藝的感召力,精心動員組織各方力量,為幫扶村注入發展動力。甘肅省著名藝術家陳伯希、莫建成、張改琴、康金城、木月紛紛捐獻精美藝術作品220余幅,通過拍賣為幫扶村籌集資金258.6萬元;募集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寧夏等地企業家幫扶資金174.4萬元;爭取配套項目資金1247萬元。今年暑假,一位省文聯職工的孩子在扶貧點真切地體驗到農村的落后和艱辛,深受觸動,發動師生為貧困山區奉獻愛心,經廣泛動員、多次協調,揚州龍騰照明集團有限公司為兩個村捐贈太陽能路燈160盞,正在安裝調試。除幫扶資金外,省文聯還募捐到愛心包110個。在資金的保障下,幫扶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多管齊下,完成自來水入戶426戶,修建硬化道路40.5公里,修筑河堤5公里,修建文化廣場3處,幼兒園2座;產業發展齊頭并進,在高廟村發展基礎肉羊養殖、洋芋及中藥材種植產業,在張壩村發展跑山雞養殖、木耳及蘑菇種植產業,擴大種養殖規模,延伸產業鏈條,近期正在策劃定西愛心牌土豆包裝及營銷工作,形成研、產、銷一條龍的產業模式;社會事業全面推進,基層組織不斷加強,村容村貌逐漸改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文聯在幫扶過程憑借一份責任,憑借一種智慧,憑借一腔熱情,讓社會各界的愛心競相迸發,共籌集到社會資金435.2萬元,到位項目資金1092.4萬元。
突出文藝感染力,建設美麗鄉村
雙聯點交通閉塞、思想保守、文化落后,為了改變這種面貌,省文聯把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民生改善和美麗鄉村建設緊密結合,努力建設田園鄉村、文化鄉村、美麗鄉村,促進生態文明,提升群眾幸福感。
為了讓農民群眾養成美的德行、受到美的熏陶、過上美的生活,省文聯組織省楹聯協會為幫扶村量身創作楹聯,邀請翟萬益、林濤、劉滿才等10名全省著名書法家書寫,力求將古老的書法藝術以最美觀最實用的形式呈現在農家小院。經過數十次溝通,對木刻、鐵鑄、燒瓷等不同材質及工藝反復試驗,并派人到景德鎮協商研制瓷質作品。因地制宜地把鐵鑄、亞克力材質的楹聯掛在干旱少雨的高廟村,把景德鎮燒制的瓷質楹聯掛在潮濕多雨的張壩村。村民從開始的不熱心、不配合、不接受,到現在爭著要、搶著要,愛不釋手,目前已定做安裝楹聯300多副。省文聯組織省美協、省書協創作書畫作品600余幅,省攝協拍攝全家福和“雙聯的笑容”220余幅,并沖印裝裱后送到農戶家中。名家的書法中堂換下了懸掛多年的神符,鄉村新風替代了陳年陋習,名家的“福”字送到了農家院落。
為了讓更多的文化力量注入幫扶村,讓更多的文化元素植根基層,省文聯積極爭取中國文聯和各全國文藝家協會的幫扶,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周麗寧分別于4月、8月赴北京,向中國文聯積極爭取,將武都區命名為“中國高山戲文化之鄉”,舉辦高山戲及民間小戲全國性學術研討展演活動。中國文聯為武都區注入高山戲傳承發展項目啟動資金50萬元,派駐1名駐村蹲點干部和10名文藝支教志愿者;擬于10月派多名藝術家參與省文聯的精準扶貧工作。中國舞協在張壩村開展“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為留守兒童及學校老師傳授舞蹈。中國書協擬設立武都中國書法培訓創作基地。
省文聯還開展了一系列“深入基層、扎根人民”的文藝活動:省文聯文藝志愿服務團組織了文藝志愿進農村等文化“五進”活動,邀請國內及省著名藝術家為村民送上了歌舞、曲藝等10場高品質的慰問演出,一線城市熱映的大片也走進了鄉村農家;在臨洮縣和武都區設立書畫創作基地、開辦文學創作研討班。省劇協把第四屆甘肅戲劇紅梅獎大賽設在了中國革命圣地——會寧,大賽戲票全部免費發放,折子戲廣場惠民演出12天,甘肅省獲中國戲劇梅花獎的8位演員為當地人民呈現了一場戲劇盛宴。大賽期間,父老鄉親們像過年一樣高興,一些老戲迷因癡迷看戲,甚至得讓家里人送飯到劇院,生怕錯過精彩的一招一式。
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聯主席邵明帶領文藝家深入幫扶點蹲點15天,以雙聯和精準扶貧為題材,創作了隴劇《洮水謠》、電影《此木生芳》。省文聯組織本土作家創作出版了甘肅雙聯行動鄉土文學讀本——《心靈的鄉村》,并創作了系列文學作品在《甘肅作家》發表,近期又推出《春天,我們出發——甘肅“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讀本》。這些活動,使廣大文藝工作者接通了地氣,激發了靈感,滋養了創作,提高了藝術水準。
拓展文藝影響力,宣傳扶貧成果
省文聯圍繞全省精準扶貧大局,組織策劃并實施了一系列文藝工程,為全省精準扶貧工作宣傳鼓勁、助威增勢,全面系統地回顧梳理甘肅雙聯和精準扶貧行動的歷程,深入探析甘肅扶貧行動的巨大成果和隴原大地發生的喜人變化,打造了一批叫得響、立得住、傳得開的精準扶貧主題文藝精品和品牌活動,鼓舞了干部士氣、展示了甘肅形象,將扶貧攻堅的甘肅模式逐步推向全國。
省文聯邀請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何建明,魯迅文學院副院長邱華棟,作家李迪等6位知名作家與省內4名有實力的中青年作家一道奔赴扶貧點進行采風創作,對甘肅扶貧工作進行深度采寫,何建明正在創作一部全景式的反映甘肅雙聯工作的長篇報告文學,其他15部文學作品正在創作,并將在《人民文學》10-12期《雙聯行動》專刊發表;邀請中國曲協副主席郭剛、馬小平,國家一級演員楊子春、張保和等到酒泉玉門、瓜州等地開展了甘肅雙聯行動精準扶貧鄉村行采風創作活動,將與中國曲協合作,創作一臺雙聯精準扶貧主題曲藝晚會并于年底在北京演出。省文聯舉辦的“西風烈·絢麗甘肅”采風活動,邀請姚明、肖白等10名全國著名音樂家赴基層雙聯點進行采風創作,向全國征集歌曲,在《歌曲》《詞刊》等國家核心音樂類刊物刊登,宣傳甘肅、唱響雙聯。9月邀請新華社記者和知名攝影家走進甘肅,用藝術的形式表現甘肅雙聯新貌;開展“互聯網+精準扶貧”百名攝影家到農家拍攝活動,以攝影獨特的視角,將雙聯點的農產品通過圖片的形式,高水準地呈現,以便取得更好的宣傳效果,獲得更高的市場認可度和占有率,促進市場拓展和銷售;同時,還將選取反映甘肅精準扶貧行動的優秀攝影作品在《攝影世界》發表,在北京、上海、廣州等12個主要城市投放,在美國、日本、德國等154家駐華使館展示。舉辦甘肅省第三屆雙聯和精準扶貧行動作品展,用書法、攝影、美術、剪紙作品等形式,集中反映雙聯及精準扶貧的豐碩成果和農村面貌的喜人變化。
文藝精準扶貧使幫扶村的道路平坦了,村莊靚麗了,鄉親們心里亮堂了,致富信心更足了;精準扶貧使文聯干部深切感受到基層對文化的渴求,也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自身的價值,從而迸發了更高的工作熱情,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不斷增強,工作的精氣神提起來了,干事創業的勁頭更足了;文藝家下基層體驗到鄉村的巨大變化,視覺受到強烈沖擊,心靈得到洗禮,創作熱情空前提高。他們廢寢忘食,精雕細琢,生怕寫不好真情實感、描不全山鄉巨變、唱不美扶貧贊歌。
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省文聯把自身優勢和社會力量結合起來,把物質扶貧和精神扶貧結合起來,把鍛煉干部和造福群眾結合起來,把文藝創作和扶貧攻堅結合起來,開創了精準扶貧和文藝事業互惠共榮的可喜局面。實踐證明,始終把群眾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上,始終把精準扶貧工作抓在手上,真誠為人民抒寫,全力為扶貧鼓勁,加快脫貧步伐,早日實現全面小康,讓文藝精準扶貧之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