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講話精神 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
——中宣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出版座談會發言摘登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一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公開發表,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中宣部等部門召開了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進會。近日,中宣部組織編寫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出版發行,恰逢其時,此讀本必將對廣大黨員干部和文藝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講話》和中央《意見》精神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11月9日,中宣部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出版座談會,廣大專家學者結合《讀本》,進一步深化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理解。 ——編者
堅持文藝發展的“四個根本”
□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 陳建文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一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公開發表,中央印發了《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召開了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進會,這是文藝界的大事、喜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近日,中宣部組織編寫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正式出版發行,恰逢其時,必將對廣大黨員干部和文藝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講話》和中央《意見》精神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理解和把握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既要全面準確,又要抓住精神實質,突出重點。通過學習講話和《讀本》,我感到有幾個重點,需要我們認真學習領會、深刻理解把握,以便于更好貫徹落實。
首先,要擔當一種使命,即自覺擔當起吹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號角的神圣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從這樣的高度認識文藝的地位和作用,認識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積極響應總書記的號召,努力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創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讓奮進中的人民從文藝中看到自己的身影、聽到自己的心聲,更加朝氣蓬勃地走向未來。
要弘揚一種精神,即自覺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積極響應總書記的號召,充分認識肩負的責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出更多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作品。
其次,要堅持“四個根本”,即堅持文藝發展的根本任務、根本方向、根本方法和根本保證。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努力創作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文藝精品。要牢記根本方向是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要牢記文藝創作的根本方法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在人民中體悟生活本質、吃透生活底蘊,創作出激蕩人心的作品。要牢記文藝發展的根本保證就是堅持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
再者,要防止兩種傾向,即防止文藝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防止文藝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的作品,應該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當兩個效益、兩種價值發生矛盾時,經濟效益要服從社會效益,市場價值要服從社會價值。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
最后,要克服一個突出問題,即克服當前文藝最突出的“浮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一些人覺得,為一部作品反復打磨,不能及時換成實用價值,或者說不能及時兌換成人民幣,不值得,也不劃算。這樣的態度,不僅會誤導創作,而且會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積極響應總書記的號召,志存高遠,耐得住寂寞,堅持不斷創新,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努力創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藝精品,奉獻給廣大人民。
成功的文藝實踐啟迪了我們
□ 《光明日報》總編輯 何東平
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是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一脈相承。講話是繼72年前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后,指導文藝工作和文化建設的又一重要綱領性文獻。全面領會講話的豐富內涵,并舉一反三地應用到活潑的文藝實踐,需要一本導向正確、內容完整、深入淺出的權威輔導讀物。中宣部精心組織編寫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堪當此任。《讀本》起草數易其稿、精益求精,并征求了一批學養高深的文藝家、文藝批評家的意見。《讀本》能夠充分地凝練時代精神、彰顯前進方向、折射發展態勢、反映群體心聲,對于廣大黨員干部、文藝工作者和媒體從業者更好地認識文藝工作的重要作用、把握文藝工作面臨的形勢、落實文藝工作的指導思想和方針原則,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和《讀本》的解讀闡發,在《光明日報》的辦報實踐中得到充分印證。總書記在闡述“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這一觀點時,講到了他在河北正定工作時結識作家賈大山,印象最深的就是賈大山憂國憂民的情懷。《光明日報》與賈大山有特殊的淵源。早在1980年,我們就刊發了評介賈大山的文章《生活·政治·藝術》。這篇文章點明:實際生活中的矛盾和斗爭,廣大群眾心中的問題和要求,是賈大山創作的出發點。《讀本》中以一定篇幅介紹了賈大山的創作,對他熱愛人民的情懷做了闡發,從一個側面顯示出《讀本》精準的甄別眼光和強烈的導向意識。
時間往前追溯,在66年的發展歷程中,《光明日報》刊發了一大批文化文藝名家的處女作、代表作、成名作,像大家熟知的王蒙《夜的眼》、彭荊風《驛路梨花》、梁衡《晉祠》等等,口口傳誦、流傳至今。這些成功的文藝創作,印證了《讀本》中闡述的“只有通過扎實而艱辛的勞動,將藝術理想和生活體驗、情感積累和形象塑造,通過藝術個性,風格化地表現出來……才能創造社會價值,才能被大眾認可”的觀點。而這一思想觀點,正是從古今中外洋洋大觀的文藝實踐中,汲取養分、提煉升華,最后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經受了實踐檢驗、代表著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社會主義文藝觀和文藝創作規律的結晶。
《讀本》為我們詮釋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提供了一個范本。《讀本》闡發的主題不可謂不宏闊,但語言風格卻通俗形象、生動鮮活。比如,強調文藝家不能唯利是圖時,形象地指出不能把文藝作品簡單地當成“取款機”,強調作品要接受人民檢驗時,說文藝工作者不能光看“評委席”、不看“觀眾席”等等。
《讀本》通過對總書記重要講話條分縷析的解讀闡發,還為我們揭示了文藝評判的標準和規律。應當通過學習和運用《讀本》,增強對文藝作品的洞察力、鑒賞力,更好地指導未來工作。比如,《讀本》中談到:“文藝需要想象和虛構,需要才情和技巧,但是任何興會妙語、鬼斧神工,都緊緊依附于生活,虛構和想象不過是現實生活的折射。”這就為我們評判每天產生的大量文藝作品,特別是近年來迅猛發展的網絡文藝作品提供了重要標準。再比如,《讀本》談到:“中華美學在表達上,講究意象、意境、以物比興、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推崇情、趣、境、韻、味、品等格調神韻”,這就為我們鑒賞藝術作品是否具備中華美學精神和中華審美風范提供了一把標尺。
總之,《讀本》既有理論指導意義,又有可操作性,既站位高,又接地氣,是一本管用的權威讀物。
提綱挈領 精準闡釋 得其神髓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讀后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黨委書記 黨圣元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所指出的那樣,近年來,在文藝創作方面,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深層原因,與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文學領域出現的所謂“告別理想”“躲避崇高”“純審美”等去意識形態化、去道德化的文藝思潮密切相關。當時,理論批評界對此是有過敏銳警覺和深刻批判的,但是也有一些理論批評文章將此作為解構極左文藝思潮和文學政治工具化的手段予以熱情擁抱和贊賞,而有意無意忽視其嚴重危害性,在一定程度上為這一傾向的擴散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緊隨其后,隨著商品化大潮的襲來和全球化思潮的涌入,以及后現代主義文化觀念的傳播,文藝創作和批評在思想價值堅守方面出現了退卻甚至失守,文藝社會責任和歷史理性意識日漸弱化,文藝粗鄙化、娛樂化、平面化、庸俗化等大行其道。這種傾向與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文藝領域的一些頹敗文風和種種文弊互為表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主義文藝的健康發展。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公開發表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的出版,對革新文風、革除文弊,引領文藝積極向上、健康發展,喚起和強化文藝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心和文化擔當意識,發揮文藝工作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過程中的獨特功能必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從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文藝的實際情況來看,在一些創作者那里,“為藝術而藝術”往往流為一種自我標榜的口號和工具,并且在口號化、工具化中隱含著藝術之外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方面的抵觸情緒和訴求,以及漁獵名利方面的渴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所列出的文藝創作問題清單,是圍繞文藝“為什么人”,文藝在思想、文化、美學方面應該體現什么樣的精神品格和承擔什么樣的職責功能而進行的歸納與總結,其中突出的是“人民”二字。總書記指出,其根本在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關鍵在于能否“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這就要求文藝工作者應該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以人民為生活主體,與時代、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通過優秀作品充分反映社會現實和表現人民的情感意愿,寫出扎根于人民、來源于生活、服務于人民、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優秀作品。
縱觀20世紀90年代之后文藝的變化軌跡,我們能夠真切地看到市場化和消費主義思潮對于文藝創作所產生的喜憂參半的效應和作用。文藝的社會聚焦作用正在被經濟利益的巨大誘惑和全媒體帶來的大眾化潮流所淡化,傳統的教化功能逐漸被消解,適應大眾文化特征的娛樂消遣功能開始彰顯,相當多文藝作品迎合市場、迎合讀者觀眾以求得暢銷和贏利,文藝的感性狂歡、輕浮戲謔、私密張揚等現象漸漸成為趨勢。然而,優秀的文藝作品不僅要注重真善美,更要追求其社會效益,要能夠對國家、民族、歷史、人民承擔起必要的社會責任,能夠在正當與不正當、應當與不應當之間確立明確的認識和選擇的是非原則,劃定一個不可碰觸和逾越的“禁忌尺度”。只有這樣,文藝作品才能在合理、合法地謀求自身經濟利益的同時,推動和引領當下思想文化,促進文藝健康發展。
通過研讀《讀本》,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作為一個文藝理論批評工作者,應當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為指南,通過既具有意識形態責任感、又具有理論創新的研究成果,弘揚正能量,提倡主流價值觀,在引領文藝創作風氣方面有所作為。
加強音樂評論工作 推動音樂藝術發展
□ 中央音樂學院院長 王次炤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打磨好批評這把“利器”,把好文藝批評的方向盤,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習總書記的這些重要思想,為當前文藝批評指明了方向。
音樂評論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客觀、公正、辯證、歷史地看待問題。要繼承創新中國古代文藝批評理論優秀遺產,批判借鑒現代西方文藝理論,豐富評論的歷史深度和視野廣度。要用歷史的眼光觀察和確立符合人民大眾的審美標準,引導人民大眾獲得日趨高尚的審美需求。要站在歷史的高度和未來遠見上,引導人民大眾的審美需求。
音樂評論像一面鏡子,它既體現在對作曲家和作品的優劣評價上,也體現在向聽眾指引正確的審美評價上。因此,音樂評論必須堅持政治標準和藝術標準的統一,切忌用商業利益去衡量作品的價值。要遵循音樂藝術的規律,立足于作曲家的創作個性和藝術風格評價音樂作品。
不做平庸的播報機
□ 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 董卿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長期而艱巨的偉大事業,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對于所有的文藝工作者來說,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正是激勵、呼喚、傳播這種偉大精神。藝術創作本身是我們的職責,藝術作品也是我們的立身之本,作為電視臺的一名主持人,同樣概莫能外。只是主持人不同于文學家、表演藝術家,他的創作是具有電視制作規律的一種藝術創作。我做電視主持人20年,主持過上千場的節目,從奧運會、世博會、亞運會到國慶節、中秋節、春節到抗震救災、“五個一工程”、文化論壇等等,不同的節目會涉及政治、經濟、科學、文化、藝術、教育等方方面面,而一臺電視節目的受眾少則數百萬多則數億人次,所以當你手持麥克風,站在舞臺的中央,你講什么、怎么講,你的講話有沒有給人帶去思考、帶去信息、帶去愉悅、帶去感動、帶去正能量,能不能真正地讓觀眾喜歡和接受,這就關乎主持人的藝術創作、主持人的作品。那么如何創造出主持人的好作品,如何用優秀的作品激發偉大的時代精神呢?我有兩點比較深刻的感受。
第一就是深入再深入、準備再準備。主持人的創作過程其實就是節目錄制前細致地翻閱背景資料、采訪幕后、撰寫提綱、草擬案頭,在掌握了海量的信息素材后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最后在鏡頭前以最恰如其分的態度和最精準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所以要做一名稱職合格的主持人,他的作品必須經得起千百萬觀眾的檢驗。時至今日電視依然是受眾最多、傳播最快、信息傳遞最有效的媒體之一,所以對電視節目的創作不能放低標準。就像從2004年我開始主持“青歌賽”,最多的時候連續43場直播,如果只滿足于報報選手的姓名、曲目、分數,是可以比較輕松地完成,但后來我發現參賽的許多選手背后都有非常感人的故事,于是在沒有任何人要求的情況下我自己給自己增加了工作量,原本只需要每天下午5點到現場,我提前到中午12點,看選手們走臺,然后和他們每一個人交談。我把掌握到的一手資料經過提煉加工,總結成不同的亮點穿插到直播過程當中。至今我還記得那位因為參賽階段正值妻子的預產期,于是給孩子起名“青歌卓瑪”的來自云南的彝族選手;出身單親家庭靠母親當月嫂供養上大學讀研究生的選手淚灑現場感恩母親;穿著媽媽親手縫制的壯族服裝第一次回到中國的美籍華裔姑娘,通過鏡頭向身在廣西、從未見過面的父老鄉親深深鞠躬以謝鄉情……所有這些動人的故事都讓大賽更立體更豐富更好看,觀眾在享受美好聲音的同時更感受到了美好的心靈。習總書記說:“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這是對藝術創作特別樸素也特別精準的一個要求。
第二點感受是主持人不要做平庸的播報機。電視節目制作的一般規律是主持人往往是最后一棒。節目主題、內容包括流程前期都基本確定,最后錄制前會把臺本交到主持人手上,所以很多人會習慣性地照本宣科。但是具有責任感的主持人會主動地參與到前期的策劃創作當中,提前了解節目的內容,感知節目的情境。就像這幾年的春節晚會,主持人也會早早地和導演組聚集在一起,在撰稿人還沒有落筆之前群策群力,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對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反復掂量反復推敲。比如2014年春晚中張國立對“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深情獨白、主持人群體把自己的名字和“馬上”這個熱詞組合在一起的對接;2015年春晚中我對道德模范朱清章三十年如一日,用赤子之心喚醒植物人母親的平實講述,都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主持人如果只是做一個傳聲筒,那就失去了主持的意義。作為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者,以創造性的智慧和個性化的勞動為觀眾提供精神食糧是我們的職責,特別是作為中央電視臺的主持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好中國精神、展現好中國風貌,更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