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動態新聞

      汗水與掌聲齊飛,讓中國雜技青史留名

      時間:2015年12月02日 來源:《中國藝術報》 作者:何瑞涓

      中國雜協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閉幕之后,與會代表信心滿滿地返回各自工作崗位——

      汗水與掌聲齊飛,讓中國雜技青史留名

        北方寒意陣陣,南方秋意正濃。距中國雜技家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已經近一個月,雜技工作者滿懷激情,回到大江南北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了蓬勃發展的雜技事業中去。

        “弘揚中國雜技傳統,彰顯中華審美風范”;“聚力創作、聚焦質量,推出更多雜技‘絕活’”;“立足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推動雜技藝術更好地走進人民、走向世界”;“加強雜技人才培養,確保雜技藝術后繼有人”——11月3日,在大會開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對雜技工作者所取得的成績做出肯定,并深刻而全面地對雜技未來發展提出殷切期望,為雜技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會上,在會后,雜技工作者振奮著,反復學習、回味、探索著大會對自己的啟示,并不斷將思考落實到行動中去。

        繼往開來,雜技節目要有中國精神在里面

        11月25日,在福建晉江機場,人聲嘈雜,中國雜協副主席劉全利剛剛參加完中國文聯的“送歡笑”演出,一邊候機,一邊與同行探討著雜技發展面對的問題:今天的雜技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節目單調,創新不夠,“雜技不是一兩個技巧堆起來的,而是具有文化和精神內涵的作品,雜技演員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呈現出舞臺上的和諧之美,給人以美的感受”。

        同一天,沈陽的冬夜,滴水成冰,沈陽軍區前進雜技團副團長董爭臻回想起雜技往事。窗前紅彤彤的“中國結”充滿喜氣,也是中國人熟悉和喜愛的物品。2008年,為了給全軍雙擁春節晚會創作節目,董爭臻和他帶領的編導團隊選擇了具有中國特色韻味和民族向心力的logo——中國結,又從中國剪紙的線條、兒時玩過的蟈蟈籠子中受到啟發,創作出高空雜技《中國結》,6個雜技演員在巨大的菱形道具中推動框架編織出“如意結”“團圓結”“平安結”“同心結”等不同圖案,美不勝收。這個節目借助了中國元素,也填補了國際高空雜技的符號空缺。董爭臻表示,雜技事業要發揚中華民族精神,一定要發揮運用好典型的中國符號和中國元素,我們這一代人要繼往開來,“既要繼承老祖宗留下的傳統瑰寶,同時也不能老躺在老祖宗的功勞簿上,要運用新材料、新理念開拓創新,不斷將傳統發揚光大”。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雜技正熱。董爭臻回憶起來依舊心潮澎湃,那時歐美各國就已經被中國雜技所深深折服,由衷贊嘆,不僅因為高難度挑戰人類極限,更因為其中所蘊含的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中國雜技所洋溢著的時代感、朝氣、向心力和團隊精神是他們所沒有想到的。董爭臻認為,今天,對于雜技的精神品格更要進一步總結并加以提升,更好地發揮出來。

        這與新當選的中國雜協副主席、中國雜技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紅的思考不謀而合。《俏花旦——抖空竹》《中華魂》《移形換影——三變》《哪吒》等等,中國雜技團推出過一系列與傳統文化元素結合緊密的節目或劇目,廣受歡迎。有一次在日本演出,結束后,演出組織者打出橫幅,寫著“偉大的雜技藝術家”。原來是當地一位青年曾生活抑郁,一度絕望,偶然看了中國雜技家的表演,被昂揚向上的精神所振奮,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張紅說:“雜技不僅僅是練高難度動作,它本身應該是有教育意義的,有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在里面。”

        跨界創新,創作能夠留得住的雜技精品

        芭蕾很多舞蹈演員都會跳,可是當雜技演員把芭蕾舞臺搬到了一個人的身上時,在肩上跳,頭頂上跳,手臂上跳,這樣的創新當時幾乎讓所有人都震驚并拍案叫絕。中國雜協副主席、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國家一級演員吳正丹與魏葆華的節目《芭蕾對手頂——東方天鵝》就是這樣,將芭蕾與雜技完美融合。無論是在霓虹閃爍的國際賽場,還是在老百姓中間干硬的水泥地上,他們曾無數遍一絲不茍地表演過這個節目,每次都以優雅的舞姿、驚險的動作和浪漫的情懷感動著觀眾。吳正丹說,中國雜技歷經三千多年而從未中斷,正是由于它能夠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時時充滿生機,而讓這門古老的藝術歷久彌新正是青年雜技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們這一代人,能給雜技留下點什么?”從6歲開始從事雜技,至今已經過去半個世紀,中國雜協副主席、大連雜技團團長齊春生常常會想到這個問題。除了單個節目創新以外,近年來,大連雜技團創作出多部優秀的雜技劇,《胡桃夾子》《霸王別姬》《玉蘭·愛的世界》《不萊梅的四個音樂家》等等,將雜技與故事結合起來,大膽創意,融合戲劇、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和聲光電等多種科技手段,現場美輪美奐,雜技如獲新生。齊春生說,雜技劇是這一代人在認真做的,也是想留給后人的一種新的雜技形式,盡管還處于探索期,不夠成熟,但開弓沒有回頭箭,像接力賽一樣一定會取得越來越好的成績。在齊春生看來,我們正處于一個非常好的時代,萬眾創新,創新才是雜技團的出路。創新不是平地起高樓,比如20年前就有鉆火圈表演,演員扮作老虎來鉆,后來換了抽象的服裝,再后來又改為以街舞的形式鉆,這些改變都是創新。近日,他又將雜技團創作人員召集起來開了會,總結雜技團以往的創新經驗和依舊存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探討怎樣不斷打磨作品,使其成為精品。

        在藝術實踐中大膽進行“跨界”創作也是中國雜協副主席、成都軍區戰旗文工團團長李西寧多年來所堅持實踐的。她表示,各藝術門類交融借鑒、各藝術手段綜合利用,是當今雜技發展的潮流之一。雜技的“雜”就是指豐富多彩,在堅守雜技本體“技”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獨辟蹊徑,雜技才能呈現出獨特的審美意象和美學特征,雜技才能“好看”“美起來”!

        貼近百姓,發揮雜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1月8日,一場“我的中國夢”精品雜技展演在北京天泰劇院舉行。這些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金小丑獎、法國巴黎“明日”世界雜技節金獎、中國雜技金菊獎金獎、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金獅獎、全國雜技比賽金獅獎等國際國內大賽獲獎作品又一次走到了老百姓中間,與民同樂,共享雜技發展成果。中國雜協主席邊發吉說,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全國各地的雜技界同仁都在行動,雜技一定要有好的社會效益,也要有一定的經濟效益,二者是不可分割的,雜技界也在做著積極探索。他也還在和同仁們商討,明年是否將近些年優秀的雜技主題晚會做一次大的展演,更進一步讓雜技走進大眾,滿足大眾對文化藝術的需求。中國雜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邵學敏也表示,中國雜協通過“金菊雜技下基層”“送歡樂下基層”等文化惠民活動,將精品雜技送到基層群眾面前,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但我們仍要不斷完善這一機制,積極推動文藝志愿服務的常態化、制度化。

        “雜技一定要貼近老百姓,和老百姓互動起來,讓老百姓參與進來。”新疆雜協主席、新疆雜技團團長艾尼瓦·麥麥提表示,雜技不存在語言障礙,各民族可以坐在一起欣賞,雜技在新疆較為受歡迎,黨和國家從上世紀70年代也著力在新疆培養少數民族雜技工作者,如今新疆有了自己的民族演員,有了帶有新疆文化特色的雜技精品節目,然而卻缺乏專門的表演場地。這不僅僅是艾尼瓦·麥麥提的苦惱,也是很多雜技人共同面臨的問題。雜技不同于其他藝術,并不是隨便到一個劇場就可以演出,不能演出,老百姓就不能欣賞。而雜技在新疆可以促進民族團結之外,也是一門可以一家人一起看的“合家歡”藝術,“只要有雜技場地的地方,雜技都已經成為了每個省市的品牌,像上海、長隆、西安、甘肅等地,未來雜技發展潛力很大。”因而,艾尼瓦·麥麥提也非常希望新疆可以有自己的馬戲場。

        墻里開花墻外也香,中國雜技在海外摘金奪銀,演出也頗受外國人歡迎,然而演出市場并不太樂觀。中國雜協顧問寧根福指出,中國雜技在國際市場上演出價格偏低,節目陳舊是原因之一,但是我們已經有了很多精品力作和雜技主題晚會,應該提高對外演出的標準。這種提高不僅意味著錢的提高,也意味著中國人人格地位的提升。他曾經帶團出國演出,一臺晚會只有2000多美元,2004年創編了雜技劇《天鵝湖》,這部國內首創的融合東方傳統雜技與西方經典芭蕾的雜技劇,被譽為雜技界的“革命”,在國外演出中,價格立即達到了3萬美元一場。“我們的雜技不僅要提高品位,還要提高價格,不能隨便就賣出去了。”他表示,國際比賽中中國雜技的技術是被世界同行和觀眾所認可的,他們是服氣的,但這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我們在編創中還是要增強創新意識,摸準外國人喜歡快樂雜技、幽默雜技、美的雜技的欣賞口味,我們現在是雜技大國,雜技人還要努力,使我們的國家成為雜技強國。

        薪火相傳,健全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雜技人才

        “現在的雜技,說穿了,人才奇缺。”寧根福憂心而毫不諱言。不同于其他藝術門類有專門的教育機構,雜技演員大多靠雜技團自己出經費選拔和培養。以前干雜技這一行的大多是苦孩子,是家庭比較困難、收入不高的農村娃,也有一些人因為找工作不易,走進了雜技隊伍。而改革開放以后,社會形勢變化,各行各業都向人們敞開大門,人人都有出路,雜技團招雜技演員變成一件困難的事。寧根福說,光招進來也是不行的,還是要下大力氣培養,下真功夫出重拳,才能解決中國雜技人才的斷層問題。

        過去一說練雜技就是苦,就是累,張紅說,“如果雜技還和苦累連在一起,那就真的沒有人會來了”。雜技教育影響未來,除中國雜技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的身份之外,張紅同時也是北京市雜技學校的校長。為了改善這一局面,他們也在改變教育理念和方法,在教學中引入了科學訓練,比如過去拉韌帶、橫叉豎叉,都靠老師強行壓,現在他們研發出肌肉拉力器,可以隨時監測孩子的承受力和心臟狀態,將訓練科學化,孩子們也不再感覺痛苦了;在節目編排中充分發揮演員的自主創新能力,讓他們感到自己從事的是一份高尚、高雅的藝術,愿意為雜技事業作貢獻,而不僅僅被動地接受訓練。同時,雜技學校也面向青少年開放,并帶著一些雜技傳承技藝深入到其他學校中去,開辦課外課堂,普及雜技知識與理念,來培養青少年對雜技的全新認識。北京市雜技學校是目前雜技最高的專業學府,學歷是中專。音樂、舞蹈、美術等都有高等院校教學體系,張紅覺得,雜技發展越來越豐富化,需要具有較高文化素質和綜合素養的人才,中專學歷已經遠遠達不到雜技事業對未來人才的需求,雜技應該有自己的高等教育體系。

        從事雜技,多有后顧之憂,練雜技容易對身體造成損傷,而30多歲后,又普遍面臨轉崗再就業問題,缺乏保障。張紅說,雜技團也在盡力給演員們好的保護措施,比如提供八險一金,但這遠遠不夠。她希望在政府的主導下,通過建立規范系統的教學體系,完善演員轉崗再就業機制,設立雜技行業意外傷殘理賠等具體措施,使招生難題能夠切實解決,“有了雜技教育的健全體系,雜技才能健康發展,不然的話就真是青黃不接了”。有幾十年從藝經歷的中國雜協名譽主席夏菊花也深情地說,雜技走到今天不容易,雜技行業非常艱苦,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加以扶持、予以保障,讓年輕一代把更多精力放到藝術中來,使雜技得以薪火相傳。

      (編輯:云菲)
      會員服務
      亚洲VA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曰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观看|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无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特级无码毛片免费视频尤物|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播放| 精品多人p群无码| 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新版|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不卡电影 |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无码中文人妻视频2019| 日韩AV无码中文无码不卡电影|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麻豆|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日韩va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日韩亚洲不卡在线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最近的中文字幕大全免费8| 国产成人午夜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14页影音先锋| 久久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浪潮|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3p |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 日韩中文久久| 人妻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精品无码专区不卡| 午夜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 无码粉嫩小泬无套在线观看 | 亚洲七七久久精品中文国产 |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免费东京热 |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