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扶貧”助力“精準扶貧”
“文化小康”服務“全面小康”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所謂“小康社會”,是包括貧困地區的全國人民的小康。它不僅是物質上的小康,也是文化上的小康。多年來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尤其是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科學、合理、完善的標準體系尚未完全建立起來,公共文化服務在城鄉、區域及不同群體之間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公共文化服務發展不均衡等問題仍很突出,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文化觀念滯后、文化產品匱乏、文化生活枯燥。因此,我們應當高度重視“文化扶貧”工作。
做好“文化扶貧”工作,關鍵是要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的要求,就是要做到“一準二重三精四實”。
一準,就是扶持對象要準。目前全國共有592個國家級貧困縣、7000多萬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因此,亟需進行“文化幫扶”,把群眾“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匹配起來,繼續推動優質文化資源向貧困地區延伸。針對貧困地區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以及多民族雜居、少數民族聚居的現實狀況,利用現代文化和“非遺”等傳統文化實現文化發展的創新模式。尤其是強化本民族地區的優秀文化特色,打造“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深厚博大的傳統文化、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生機勃勃的當代文化”,扶持引導地區特色文化品牌建設。
二重,就是高度重視“文化造血”。“文化扶貧”,不僅要“送文化”,還要“種文化”;不僅要“輸血”,更要“造血”。一個民族的大廈要有堅實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全民素質。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就能提高科學文化知識的轉化率、利用率,就能推動文化產業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改變貧窮,首先要改變貧窮地區人口的素質、觀念,這就離不開文化。只有通過普及文化,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的素質和觀念,才能依靠他們自己的力量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才能真正達到扶貧致富的目的。因此,我們在“文化扶貧”中,通過構建公共文化體系、組織文化扶貧志愿者、培養當地文化工作者、采取多種多樣的措施,使文化的種子在貧困地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三精,就是開展“精品扶貧”。“文化扶貧”也有一個“適銷對路”、“因地制宜”的問題。以前,人們往往會拿些淘汰的東西,拿些舊衣裳、舊書籍送到貧困地區去,現在這樣做就不妥了。我認為,“精準扶貧”對于我們來說,也應當是“精品扶貧”,也就是說,我們要用優秀的各類文藝作品去滿足貧困地區的文化需求,這樣才能起到更大的教化作用,發揮更強的引領功能。在這方面,以美術館為例,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我國國有美術館和民營美術館達500余家。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美術館參觀人數為1500萬人次,時隔兩年就上升到3000萬人次。反映出人們對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普及藝術的經典,會迅速提高整個社會的審美水平。我們的傳統文學、戲劇、曲藝、電影等經典文藝作品有著廣泛的審美基礎和需求,如果將它們制成適合傳播的文化產品,把經典與公眾分享,將會反響強烈,產生極大共鳴。
四實,就是辦實事、求實效。“文化扶貧”工作容易產生的問題是“虛”和“空”。為此我們一定要辦實事、求實效,做到“虛功實做”、“實事實辦”。就美術館來說,目前正在進行的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涉及300多家國有美術館,現階段統計,藏品數量近60萬件。如果將這些藏品有計劃地實施展示傳播,其產生的文化能量是可想而知的。美術館的畫庫不是冷庫,是寶庫,要讓這些躺在庫房的國寶活化起來,不斷向人民獻寶,真正實現國家藝術典藏為全民共享。
我們要在“文化扶貧”中發揮更大作用:一是加強文化服務標準化、長效化的機制建設。二是實行資源整合,將國家級、省級、地市級文化資源層層滲透、充分運用到不同規格的活動中,發揮文化傳播的影響力。三是組織專家團到貧困地區進行“經典解讀”。四是創新經典資源的數字化文化服務,通過信息化手段推動文藝經典資源共享。五是建立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通過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基金立項、吸引企業等各類社會力量開展普及經典項目。六是完善績效考評機制,將“普及經典”作為“文化扶貧”的任務,作為貧困地區文化服務考核評價的重要指標。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讓我們用文化去“耕種”貧瘠的土地,用文化去“化育”國民,提高素質,用文化服務和文化成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