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九次文代會至今這五年,中國舞蹈家協會團結全國廣大舞蹈工作者,立足優勢,奮發進取,著眼于新時期中國舞蹈的可持續發展,以飽滿的熱情開拓中國舞蹈的表現空間,努力探索新形勢下符合自身特點、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既有開拓進取、濃墨重彩,也有新潮涌現、暗香浮動,可謂笑指星移物換,興會淋漓再待來年。
“向人民匯報”舞蹈專場演出
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覺
跳出精彩的中國舞步
五年來,中國舞協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致力于推動創作生產汲取中華傳統舞蹈藝術精華的舞蹈精品,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使中華舞蹈藝術血脈延續,跳出鮮明的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一是標志著中國專業舞蹈藝術最高成就的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古典舞、當代舞、現代舞、舞劇舞蹈詩),在全國性舞蹈評獎大幅度削減和壓縮的大背景下,改革評獎機制,建立評委庫,新增賽后評委點評,獎項含金量提高,行業榜樣更具說服力,行業風向標的引領性更強,催生出《一抹紅》《馬背上的女人》《盅·碗·筷》《水月洛神》《覓跡》《情深誼長》等一批有厚度、有影響、有濃郁中國情懷和特色的精品佳作。在少兒舞蹈創作中舉足輕重的“小荷風采”全國少兒舞蹈展演,以及2013年新設“荷花少年”全國(中學)舞蹈展演作為中國舞協品牌項目,多角度全方位反映了中國少年兒童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是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紀念新中國成立65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以及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等重大場合,多次精心組織了有聲勢有特色有影響的舞蹈專場活動,集中進行新世紀精品舞蹈小劇目的“閱兵”式展示。與此同時,排演了以農民工子女為演出主體的兒童歌舞詩劇《天天向上》,紅色舞蹈詩《延安記憶》,大型少兒情景歌舞劇《紅色少年》等等,在傳承發揚中華審美風范中提升藝術品格。
三是關注舞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注重民間藝術傳承,在安徽蚌埠舉辦“花鼓燈藝術節”,延續“中國秧歌節”對非遺保護與傳播的思路;在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與甘肅省文聯聯合主辦“鍋莊舞蹈大賽”,在青海果洛州設立“中國格薩爾歌舞基地”,實實在在地推動民族民間舞蹈的繁榮和發展。
四是各項對外文化交流中,時時深化中國當代舞蹈應該立足“中國身份”主題。無論是組織歷屆“荷花獎”精品劇目海外巡演,還是率團赴俄羅斯、南歐多國參加舞蹈節,或是組隊赴英德參加舞蹈展會,無一不在強調獨有的中國風格,向世界展現中國舞者的優美舞姿。常設項目“海峽兩岸青少年舞蹈交流與展演”形成品牌效應,多次以中國民族民間舞和古典舞為主旨,弘揚兩岸優秀傳統舞蹈文化,增強兩岸學子同根同源的認識。
第十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評獎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團《情深誼長》
第八屆“小荷風采”全國少兒舞蹈展演
深入生活、服務基層
跳出深情的人民舞步
五年來,中國舞協將向人民學習、為人民而舞視為舞蹈藝術創作生產、繁榮發展的內在要求。
一是高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大旗,發出“百花回報沃土,萬里舞蹈尋根”的倡議,組織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到老少邊窮地區體驗火熱的生活,感受時代的風云激蕩,從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同時開展義務慰問演出活動共30余場,受益人群逾30萬人次。志愿服務不再是簡單地“到人民中去”,而是變成了“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雙向互動形態,探索性地開展了專家講座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志愿服務活動,幫助地方培養了一批強有力的舞蹈志愿者,將文化扎扎實實“種”在當地。
二是真誠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的舞蹈需求,延伸重要的舞蹈項目工程。首先繼續推進“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自2013年開始面向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孩子,先后建立了27個“少數民族舞蹈課堂”并進行了成果展演。2014年,時任中國舞協主席趙汝蘅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專門就“少數民族舞蹈課堂”的開展情況做了匯報。此外,繼續開展“百姓健康舞”普及工作,足跡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其中,江門、鄭州兩地近3萬人舉行“百姓健康舞”展演,創群眾舞蹈文化之最。除此之外,中國舞協主辦的“中國舞蹈考級”活動,經又一個五年實踐的不斷打磨,截至2016年6月,共開辦師資培訓班累積超過5000個,培訓“中國舞蹈考級”教師累計超過6萬余名,數百萬少兒舞蹈愛好者拿到了“全國等級考試證書”。
遼寧省撫順市清原縣敖家堡鄉群眾表演百姓健康舞
中國舞蹈家協會2015“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計劃”創意作品
堅持創新創造,跳出昂揚的時代舞步
五年來,中國舞協時刻秉持舞蹈生產必須把握時代脈搏,生動地反映時代風采,深刻地體現時代精神的宗旨。
一是更加注重現實題材舞蹈創作,設立了創作專項資金,制定了新的資金投入方式、補貼標準和考核辦法,對原創舞劇《舞臺姐妹》《胡桃夾子》《天邊的紅云》《永遠的麥西熱甫》《古城》等提供資金支持,讓這些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優秀舞蹈作品,真正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
二是更加注重提高原創能力。除了樹立“德藝雙馨”的舞蹈名家,設立表彰名家的“終身成就獎”,也出臺了2014年創辦的為年輕編導提供全方位指導、培育與展示平臺的“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計劃”,對18名編導予以支持,并在劇院舞臺上有最終呈現,為舞蹈行業培養出一批真正具有創造力、研究力的優秀青年骨干,從而推動未來幾十年內舞蹈行業的發展,培養造就一批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掌握精湛的專業技術知識、具有國際視野的舞蹈行業內的領軍人物。另外,中國舞協降低入會門檻,個人會員總數以每年3%-4%的比例穩定增長,平均每年新增會員250至300人,中青年舞蹈從業者、體制外舞蹈從業者比例明顯上漲,這些舞蹈人群尤其是后者中的佼佼者也得到了中國舞協提供的從創作到舞臺呈現的一條龍式服務。
三是更加注重借鑒創新。2015年11月17日,走入歲月節點的中國舞協迎來了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協會新一屆領導機構,年輕化、多樣化,但依舊是舞蹈界的先行者和實踐者。首先是有意識地對新興舞蹈藝術形式進行扶持,對中國國標舞總會教材進行指導,成立了街舞委員會、中小學舞蹈教育專業委員會等中國舞協二級專業委員會,架構全新的工作機制。與此同時,從舞蹈理論和評論層面加強創作導向性,開展了4期“舞蹈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專題研討培訓”,兩年內擬覆蓋8285名中國舞協會員。另一方面,注重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優勢互補,紙媒《舞蹈》在原有集結中國舞蹈界編創評專家力量的基礎上,更注重于快速通告行業動態、行業管理。網媒則從中國舞協官網到微信平臺和藍箱錄制室,打造與時俱進的全新媒體模式,起到了信息交流、理論探討、思想爭鳴的作用。
這是中國舞協奮力拼搏的五年,也是中國舞協審視自身的五年;這是舞蹈理想不斷高漲的五年,也是理想遭遇考驗的五年。無論如何,中國舞蹈在成長,中國舞協在成長,跟著整個社會一起成長,用自己的成長推動著整個舞蹈界的成長,這大趨勢決不會改變。
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少數民族舞蹈課堂”成果展演
海峽兩岸青少年舞蹈交流與展演師生和臺灣少數民族藝術家合影